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應該如何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建議家長收藏

留守兒童確實值得關注。 如果你以“心理健康”作為關鍵字, 在知網資料庫中搜索, 會發現對留守兒童展開的心理健康研究數量非常之多, 可見整個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關注。

網友一:

讓留守兒童更健康的成長, 家庭的責任不可或缺。 父母選擇把孩子留在老家一定是出於無奈, 不然哪個父母也不會把孩子放到別人身邊長大。 但是, 即使不在身邊, 父母也要多跟孩子溝通交流, 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關心和愛。 父母可以選擇每天抽時間跟孩子視頻, 或者時不時的把自己工作的場景錄下來發給孩子,

如果通訊設備不夠發達, 那麼可以選擇傳統的寫信等方式,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鮮活的存在, 而不僅僅是個稱呼和照片中的兩個人。

讓留守兒童更健康的成長, 社會的關注與扶持不可或缺。 經濟是最簡單, 卻也是最現實的問題, 教育資源的匱乏進一步限制了留守兒童的精神發展。 所以社會力量、社會組織要積極行動起來, 深入山區、農村去開展對點活動, 定期派志願者走訪、服務, 物質支援和精神支持同步實施, 讓孩子吃的更好一些, 穿得更乾淨一些, 精神世界更豐富些。

網友二:

留守兒童是一個暫時還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 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 對於留守兒童, 有一部分是“窮人孩子早當家”的, 也有一部分是“破罐子破摔”的, 還一部分覺得“山高皇帝遠”管不了的。

不管哪一種情況,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存在很多很多的需要調整的。 要疏導留守兒童的心裡,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爺爺奶奶需要多和孩子解釋父母的不容易, 多用語言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2、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多通電話多聯繫。 現在網路很發達, 一部智慧手機, 不僅可以實現隨時隨地通話, 還可以視頻聊天, 這樣父母可以間接和孩子見上面, 感情就不會太疏遠。

3、父母應該多和孩子溝通, 不管生活上、學習上、社交上、興趣愛好上等, 都應該多去瞭解, 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父母不在乎自己。

4、適當的時候給孩子寫寫信, 寄些小禮物, 孩子對於禮物是很喜歡的, 一份心意孩子會覺得父母很有心。 寫信我覺得比短信更有意義, 也鼓勵了孩子回信, 這樣有個期待。

5、有條件的話在孩子暑假的時候接孩子來自己的身邊住一段時間, 多多和孩子聚在一起, 比任何一種疏導方式都有效。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 真心不建議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會存在很多心裡問題和安全問題, 所以家長們應該深思。

網友三:

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一個長期話題, 特別是一些老弱變窮地區, 年輕人還是會選擇外出打工, 貼補家用或供孩子讀書, 這都是現實所迫。

平時,

儘量與留守兒童多通電話, 如今微信視頻也非常方便, 可以每天都和孩子保持聯繫, 瞭解孩子的近況和心理變化。

針對留守兒童, 班級裡也可以舉行一些活動, 比如“給爸媽的一封信”, “我為媽媽唱首歌”等, 節日時舉行聯誼會, 班級裡每個孩子過生日時一同慶祝等, 都是很好的方式。

網友四:

留守兒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時,各種問題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學習問題,亂交朋友混社會小團體問題,喜歡撒謊或者偷偷摸摸的問題……這些孩子的行為問題在剛出現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緊張和過度的批評指責。可惜,父母越是批評、指責或者妄圖懲罰孩子,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就越嚴重。

因為留守孩子原本對於“父母不陪自己”“拋棄自己”內心早有經久積累下的創傷。父母的不包容行為只會愈發激起孩子的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朝著父母所貼的標籤方向去發展。而被貼上了不好標籤的孩子,很容易為了尋找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亞文化群體。這樣的亞文化群體,常常傾向於做一些違反社會規範的事來,嚴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當留守孩子逐漸長大後,發現了一些行為問題,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視,但是行為上需要謹慎處理。減少立刻要說教、說服或者壓制孩子的做法,不輕易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多陪陪孩子,聽聽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優點。嚴重的問題,有必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支持。

網友五:

要是我,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帶在身邊,哪怕再苦再累,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旁人再貼心疏導,遠不如媽媽的一個擁抱一個晚安吻。

其次完全是家長的教育觀不對。別說是貧困地區,哪怕是經濟發達地區,有多少的年輕父母藉口這個藉口那個,喜歡把孩子丟給家裡的老人,喜歡自己過著瀟灑的日子,以為孩子小時沒關係,等孩子大了接回來好好養著就好了。哪知道事實剛好相反,越是孩子年紀小越是需要家長的全心陪伴。說到底還是家長理念的一個問題。

我覺得每個年輕父母在要孩子之前都得必修如何當父母,仔細想想,我們做什麼不得先培訓後上崗,只有做父母這身份,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

網友六

我一直覺得留守兒童很可憐,在老家生活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的日子並不好過。

老人幫忙帶孩子,但是農村的老人容易不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情況、孩子的心靈的健康情況。

那麼我們家長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即使不能經常回家看孩子,也應該利用現在的各種通訊設備與孩子經常溝通,儘量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他們本該承歡與父母膝下的時候,卻獨自在老家生活,這種生活枯燥乏味,還缺少母愛和父愛。

所以親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多與孩子溝通,少看電視和手機,將心思多放在孩子身上。

網友四:

留守兒童在靠近青春期之時,各種問題就是接踵而至。比如學習問題,亂交朋友混社會小團體問題,喜歡撒謊或者偷偷摸摸的問題……這些孩子的行為問題在剛出現的時候,往往很容易激起父母的緊張和過度的批評指責。可惜,父母越是批評、指責或者妄圖懲罰孩子,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就越嚴重。

因為留守孩子原本對於“父母不陪自己”“拋棄自己”內心早有經久積累下的創傷。父母的不包容行為只會愈發激起孩子的憤怒和反叛。如此,孩子就會下意識地朝著父母所貼的標籤方向去發展。而被貼上了不好標籤的孩子,很容易為了尋找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而聚在一起,形成亞文化群體。這樣的亞文化群體,常常傾向於做一些違反社會規範的事來,嚴重的就形成了犯罪。

所以,當留守孩子逐漸長大後,發現了一些行為問題,父母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視,但是行為上需要謹慎處理。減少立刻要說教、說服或者壓制孩子的做法,不輕易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多陪陪孩子,聽聽孩子心理的想法,多去看孩子身上的優點。嚴重的問題,有必要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支持。

網友五:

要是我,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孩子帶在身邊,哪怕再苦再累,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旁人再貼心疏導,遠不如媽媽的一個擁抱一個晚安吻。

其次完全是家長的教育觀不對。別說是貧困地區,哪怕是經濟發達地區,有多少的年輕父母藉口這個藉口那個,喜歡把孩子丟給家裡的老人,喜歡自己過著瀟灑的日子,以為孩子小時沒關係,等孩子大了接回來好好養著就好了。哪知道事實剛好相反,越是孩子年紀小越是需要家長的全心陪伴。說到底還是家長理念的一個問題。

我覺得每個年輕父母在要孩子之前都得必修如何當父母,仔細想想,我們做什麼不得先培訓後上崗,只有做父母這身份,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視。

網友六

我一直覺得留守兒童很可憐,在老家生活的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的日子並不好過。

老人幫忙帶孩子,但是農村的老人容易不注意孩子的身體健康情況、孩子的心靈的健康情況。

那麼我們家長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留守兒童的父母,即使不能經常回家看孩子,也應該利用現在的各種通訊設備與孩子經常溝通,儘量彌補他們內心的缺失。他們本該承歡與父母膝下的時候,卻獨自在老家生活,這種生活枯燥乏味,還缺少母愛和父愛。

所以親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多與孩子溝通,少看電視和手機,將心思多放在孩子身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