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靠明星限薪令拯救影視行業?其實我們找錯了靶子

明星天價片酬屢屢被討伐, 然而這卻是一種“無奈”的市場選擇。 對於近年來總體品質不佳的影視劇, 粉絲經濟裹挾下的垃圾流量才是問題的根源。 因此, 控制明星的高片酬或許只是治標, 對垃圾流量進行清理才是真正的治本。

限酬令來襲?明星們才不怕

9月22日,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製片委員會等聯合發佈了《關於電視劇網路劇製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 其中明確規定各會員單位及影視製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製作成本範圍內。

具體要求如下: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

其中, 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 其他演員不低於總片酬的30%。

為何要限制明星高片酬?

網路上流傳的一份明星片酬排行

其中不乏許多流量“小生”和“小花”

在影視劇行業內, 為什麼明星的高片酬成了“眾人喊打”的對象?

近年來中國影視劇作品總體呈現“高票房、低品質”,

究其原因, 不久前曾有業內人士公開表示:2016年, 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近250%, 一部成本3億元的電視劇, 明星就能拿走2億元片酬, 製作成本少得可憐。

這也導致編劇、導演、服裝、化妝、道具、場景等等的成本被嚴重擠壓, 編劇、後期配音等其他工作人員的酬勞極低, 影視劇故事情節越來越難看。

去年8月, 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天價片酬”的專題新聞, 其中就對國內演員的高片酬的事情做了報導和點名批評。

電視劇《如懿傳》的演員片酬被央視點名批評

限酬令對抑制明星高收入形同虛設?

暫且不論明星高片酬是不是導致影視作品品質每況愈下的根源, 我們先看一下, 限薪令真的會起到紅線的效果嗎?

當今中國的娛樂行業, 演員的收入早就多元化, 不再拘泥於“片酬”。

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就是明星演員的參股或主導影視劇的拍攝。 據瞭解, 很多有實力的製作公司通過合股開公司及將片酬轉化為投資、股權、紅利等, 以這種新型分紅方式緊密鎖定跟明星的關係。

一些明星更是搖身一變成了出品人、製作人, 成立工作室參與賣片或賣劇的分成。 這樣一來, 明星們既可以躲開“片酬過高”這個人人喊打的靶子, 實際收入的空間也更大了。

比如吳秀波同時兼任《軍師聯盟》的主演、製片人、監製, 黃磊是《深夜食堂》的主演、出品人, 楊冪則是《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主演兼投資人。

《深夜食堂》劇照

明星資本化是這兩年資本市場的熱點, 其中玩得最溜的非華誼兄弟莫屬了。

比如2015年華誼兄弟以7.56億元收購成立僅一天的浩瀚影視, 借此持有浩瀚影視70%的股權, 而重點卻是“浩瀚影視”背後包括李晨、馮紹峰、Angelababy、鄭愷、杜淳、陳赫等在內的眾多明星股東們。

其中的對賭協議要求六位元明星必須在2015年保證純利潤9000萬, 此後四年每年上浮15%, 如果對賭完成, 明星們將獲得大筆的分成。

儘管限制明星片酬的政策屢屢逼近, 但這實際上對於抑制明星的影視劇收入只是起到了治標不治本的效果。

限制明星收入就能提高影視劇品質嗎?

雖然明星天價片酬已引起觀眾、行業, 乃至監管層的不滿,但減少明星的收入是解決當今影視劇行業各種亂象的根源嗎?

明星高收入是市場使然

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視劇市場中,吃瓜群眾抱怨明星的片酬直逼天價,但在投資方看來,這可能是一筆保險的買賣或者說已經成為一種行業慣性。

影視作品的評價大致體現為市場表現和口碑,前者可以量化成收視率、網路播放點擊量、社交平臺熱度和票房收入等,後者可從豆瓣評分等資料窺見一斑。當前,影視行業資本投放主要參考前者,這些指標的核心就是“流量”。

在相當長時間裡,明星就是收視率的保障。所以,一些投資方在投拍電視劇時,甚至不看劇本,也不管角色適合與否,選主要明星一定唯大牌是用。

大部分電視劇都實行預售,未拍先買,電視臺採購時自然先要看能夠帶來收視率的明星陣容、大導演、大編劇等“硬體”條件。電視臺買片播出,要投放廣告的廠家、商家自然也會優先選擇明星製作。收視率就是市場硬通貨。

而明星帶來的另一種隱形價值就是其具有海量的粉絲,能夠自帶推廣流量,能上傳統媒體的版面,霸佔社交平臺的熱搜,成為自媒體熱衷蹭的熱點。

這也成就了目前中國影視劇行業現狀:製作方為吸引投資用高片酬換取明星演員的演出及其自帶的推廣流量,投資方為規避風險將明星參演視為專案成功的保障,雙方合作共贏,這是一種市場規律。

眾矢之的是虛假流量

隨著演員和投資方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流量為評價標準的投資邏輯卻導致了影視劇集的粗製濫造。

首先是虛假收視率。

其次是水軍刷點擊量。

因此,清除垃圾流量,修正評價體系才是遏制明星高片酬、提高作品品質的有效辦法。

因此,清除垃圾流量,修正評價體系才是遏制明星高片酬、提高作品品質的有效辦法。

財經網(ID:caijingwangwx)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乃至監管層的不滿,但減少明星的收入是解決當今影視劇行業各種亂象的根源嗎?

明星高收入是市場使然

需要注意的是:在影視劇市場中,吃瓜群眾抱怨明星的片酬直逼天價,但在投資方看來,這可能是一筆保險的買賣或者說已經成為一種行業慣性。

影視作品的評價大致體現為市場表現和口碑,前者可以量化成收視率、網路播放點擊量、社交平臺熱度和票房收入等,後者可從豆瓣評分等資料窺見一斑。當前,影視行業資本投放主要參考前者,這些指標的核心就是“流量”。

在相當長時間裡,明星就是收視率的保障。所以,一些投資方在投拍電視劇時,甚至不看劇本,也不管角色適合與否,選主要明星一定唯大牌是用。

大部分電視劇都實行預售,未拍先買,電視臺採購時自然先要看能夠帶來收視率的明星陣容、大導演、大編劇等“硬體”條件。電視臺買片播出,要投放廣告的廠家、商家自然也會優先選擇明星製作。收視率就是市場硬通貨。

而明星帶來的另一種隱形價值就是其具有海量的粉絲,能夠自帶推廣流量,能上傳統媒體的版面,霸佔社交平臺的熱搜,成為自媒體熱衷蹭的熱點。

這也成就了目前中國影視劇行業現狀:製作方為吸引投資用高片酬換取明星演員的演出及其自帶的推廣流量,投資方為規避風險將明星參演視為專案成功的保障,雙方合作共贏,這是一種市場規律。

眾矢之的是虛假流量

隨著演員和投資方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流量為評價標準的投資邏輯卻導致了影視劇集的粗製濫造。

首先是虛假收視率。

其次是水軍刷點擊量。

因此,清除垃圾流量,修正評價體系才是遏制明星高片酬、提高作品品質的有效辦法。

因此,清除垃圾流量,修正評價體系才是遏制明星高片酬、提高作品品質的有效辦法。

財經網(ID:caijingwangwx)出品,轉載請聯繫授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