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多地加推公租房:北京每平39元

對話方塊回復「分析」, 送你一份基金大佬投資心得

9月25日, 北京市住建委公告, 朝陽區燕保·馬泉營家園、燕保·雙橋家園(公租房)合計462套房源啟動配租。

其中, 278套面向朝陽區無房職工配租, 184套面向朝陽區保障性住房備案家庭配租。 面向朝陽區無房職工配租專案明日(28日)啟動登記。

據瞭解, 此舉將增加公租房供應, 多管道解決京籍無房職工和符合條件的非京籍無房職工(以下簡稱“新北京人”)的住房問題。

1

每平租39元, 且不能跨區

燕保·馬泉營家園公租房專案位於朝陽區崔各莊鄉容慧路1號院。 本次配租房源共計110套, 建築面積52.3-60.41平方米, 租金標準為39元/建築平方米·月。 其中, 55套房源面向京籍無房職工, 55套房源面向在朝陽區繳納社保的“新北京人”。

燕保·雙橋家園公租房專案位於朝陽區廣渠東路。 本次配租房源共計168套, 建築面積46.47平方米-59.54平方米。 租金標準為42元/建築平方米·月。

其中, 84套房源面向京籍無房職工, 84套房源面向在朝陽區繳納社保的“新北京人”。 這意味著, 這兩個公租房項目的房源中, 有139套是專配給“新北京人”的。

據華爾街見聞瞭解, 參加本次配租的家庭, 推選一名符合條件的家庭成員作為申請人, 申請人需滿足以下條件:

1.京籍無房職工申請人:家庭成員在本市均無住房;具有朝陽區戶籍且在本市工作或具有本市戶籍且在朝陽區繳納社保。

2.“新北京人”申請人:年齡不超過45周歲(含), 家庭成員在本市均無住房;家庭按照住房限購政策, 具有購房資格;須在朝陽區繳納社保。

2

多省市“加推公租房”

另據瞭解, 在上海市普陀區, 距軌道3、4號線中潭路地鐵站走路僅5-10分鐘的公租房專案(即“和豐苑”)開始入住。

不僅房間明亮傢俱全配可拎包入住, 而且每月租金最低只需1500元!

作為上海市首個新建在內環內的公租房項目, “和豐苑”向社會推出後備受市民關注。 9月首批承租人已經開始入住, 至昨日(25)已經入住60多戶。 普陀區有關部門介紹, 公租房有兩室一廳和一室一廳兩種。 一室一廳建築面積約42-44平方米, 租金約2900-3300元;二室一廳建築面積約64-66平方米, 租金約4050-4550元。

除了上述成套公寓, 另一棟為宿舍型公租房, 可供單身人士選擇。 房內配有單人床、櫃子、寫字臺, 但沒有廚房, 更適合於不下廚的單身白領。 其價格更優惠, 宿舍型一室戶租金1500元到2000元不等, 二室戶租金也不超過2300元。 對比周邊社區的租房價格, 公租房租金實惠很多。

9月20日, 深圳市住房保障署發佈公告,

龍華金眾金域閣(公租住)即將配租。 這一項目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市級公租房”。

金眾金域閣位於深圳市龍華區民豐路與致遠南路交匯處, 該項目總房源共266套, 分佈在11層至31層。 建築面積40㎡左右的單身公寓206套、建築面積50㎡左右的一房一廳60套;認租家庭在租賃手續完成後即可入住。 基準租金標準為33元/月平方米, 物業管理費為2.87元/月·平方米。 該項目自頂層逆覆蓋至20層的住房內安裝了太陽能集中供應熱水系統, 具體收費標準以市有關部門核定的價格為准。

廣州市日前再推1.21萬套整租公租房, 科創企業將優先分配。

這是廣州市推出的第二批面向用人單位整體租賃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公共租賃住房,

一共1.21萬套, 採用單位整體租賃模式分配, 自9月22日起開始受理用人單位申請。

此前的3月份, 廣州已推出首批16668套此類公租房。 通過這一形式, 今年以來廣州明顯加大了在“人才房”方面的力度。

第一批不同的是, 這次面向的是所有在廣州的法人單位, 即住所地在本市、申請之日已取得法人資格的單位均可申請本次的公租房。

日前, 2017年度呼和浩特公租房公開搖號配租, 參加此次公開配租的公租房項目共10個, 共計提供房源7252套。

今年, 呼和浩特面向奮戰在一線工作崗位的環衛工人、公車司機等群體提供定向分配房源492套;同時向交通輔警提供定向分配房源227套, 盡可能地滿足社會各階層中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

新城區租金標準為10.7元/平方米·月, 回民區租金標準為9.3元/平方米·月,玉泉區租金標準為9.2元/平方米·月,賽罕區租金標準為11.4元/平方米·月。上述公租房租金標準均包含物業服務費1.5元/平方米·月。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通過集中新建、在普通商品房中配建,以及在直管公房中改建等多種形式,共計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46098套,連同此次搖號配租,共計已分配39031套,分配率85%。

同時,通過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更大範圍地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截至2016年底,累計保障4.53萬戶,共計發放租賃補貼資金9515萬元。今年,預計通過公租房租賃補貼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2.15萬戶,發放補貼資金約4500萬元。

鄭州市從2011年至今,累計開工建設公租房97000多套(不含港區 )。目前市區在建的有73000多套,其中,三環內在建的有21000多套,三環外在建的有51000多套。截至目前,市區發放資格證36000多戶,持續供應了23000多戶家庭。

“鄭州市今年計畫分配公租房約7000套,目前已分配約3000套,年底前對驗收完畢的公租房還要進行輪候分配,主要分佈在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區、惠濟區、鄭東新區、經開區、高新區。”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規劃和住房保障處處長潘巍表示。

3

公租房為何積累多項弊端?

據瞭解,有關政府部門將公租房作為住房租賃市場改革的抓手,主要是因為公租房具有“三大特點”。

其一,資產規模大。截至目前全國公租房總量超過1500萬套,保守估計,按每套25萬元的投資核算,總資產超過3.7萬億。如果算上土地價值和房產增值,公租房總價值至少還將翻番,達7萬億以上。

其二,政府掌控力強。在現有的全國1500多萬套公租房中,政府擁有的房源超過80%,約有1200萬套。而在剩餘300萬套中,國企佔據了絕大部分。因此,公租房是各級政府手中重要的優質國有資產。

其三,改革的難度相對較小。公租房基本由財政全額撥款建設,所有權清晰,公租房政策由各地方政府“適情選擇”,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制度自有裁量權。可見,公租房改革或將是住房管理模式的一次創新,能使各方受益,不存在負外部效應,是典型的“帕累托改進”。

正因為公租房一直沿用政府全額投資、全程主導、全面運營的傳統管理模式,在多年的實踐中,這一管理模式顯現出幾大弊端。

1)保障對象過窄。公租房安置對象大多限定於本地戶籍的低收入群體,對新市民、經濟“夾心層”人群、新畢業大學生、城市特殊崗位人群、穩定就業的流動人口、外來高端人才等保障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造成公租房分配入住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租金定價過低。當前的公租房租金遠低於市場化租金水準,以至於公租房項目大多入不敷出。政府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財政資金用於補貼物業和運營維護。在很多城市,公租房補貼甚至成了地方財政的“無底洞”。

3)低租金也使公租房資產缺乏吸引力,社會資本對此喪失了投資興趣。

4)產權屬性缺失。公租房通常只有整棟建築的產權證,沒有分戶的不動產登記證書。根據現行政策,不能落戶、交易和抵押,是典型的“不完整產權住房”。

4

7萬億公租房如何“盤活”?

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有效盤活公租房7萬億資產的大蛋糕?

中央黨校經濟學博士後孫傑提出一個總思路,即政府可以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三大轉變:政府職能由“保姆”向“管家”轉變;財政支出由“補磚頭”向“補人頭”轉變;租賃住房由“僵屍資產”轉向“流動性資產”。在操作中,具體可採取“兩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近期改革的核心要點是“改變公租房定價體系”,將公租房的租金水準全面提高至市場化水準。高租金意味著投資將變得有利可圖,從而吸引市場化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公租房領域,從而可以徹底啟動公租房市場。與此同時,政府從繁瑣的物業經營中解脫出來,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搞好監督職能。

第二步,長期改革的必然之路是產權制度創新,基本邏輯是打破公租房“只租不售”的規則,賦予公租房清晰的產權屬性,讓資產流動起來。即部分公租房可以參照共有產權模式,轉為共有產權房,將部分產權讓渡給中低收入家庭,解決經濟“夾心層”人群買不起房的難題。

在一定期限內(比如15年),只能出租不能出售;超過規定期限後,公租房則被賦予完整產權和不動產登記證書,轉變為保障性商品房,以成本價向低收入無房家庭配售。

在這樣的產權改革過程中,政府通過動態的、階梯式的年度土地供應計畫、賦權規劃、期限轉讓規定、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專案等,實現全社會的公租房的持續供給和優化配置,進而達到購租並舉的最終目標。

總之,公租房改革是建立購租並舉住房制度的關鍵,是住房改革的“帕累托改進”。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場化企業,對公租房資產進行日常管理和運營維護。政府對市場化企業的工作績效進行嚴格規範的年度績效考核,作為政府付費的依據。

轉載請回復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回民區租金標準為9.3元/平方米·月,玉泉區租金標準為9.2元/平方米·月,賽罕區租金標準為11.4元/平方米·月。上述公租房租金標準均包含物業服務費1.5元/平方米·月。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通過集中新建、在普通商品房中配建,以及在直管公房中改建等多種形式,共計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廉租住房)46098套,連同此次搖號配租,共計已分配39031套,分配率85%。

同時,通過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更大範圍地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截至2016年底,累計保障4.53萬戶,共計發放租賃補貼資金9515萬元。今年,預計通過公租房租賃補貼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2.15萬戶,發放補貼資金約4500萬元。

鄭州市從2011年至今,累計開工建設公租房97000多套(不含港區 )。目前市區在建的有73000多套,其中,三環內在建的有21000多套,三環外在建的有51000多套。截至目前,市區發放資格證36000多戶,持續供應了23000多戶家庭。

“鄭州市今年計畫分配公租房約7000套,目前已分配約3000套,年底前對驗收完畢的公租房還要進行輪候分配,主要分佈在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區、惠濟區、鄭東新區、經開區、高新區。”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規劃和住房保障處處長潘巍表示。

3

公租房為何積累多項弊端?

據瞭解,有關政府部門將公租房作為住房租賃市場改革的抓手,主要是因為公租房具有“三大特點”。

其一,資產規模大。截至目前全國公租房總量超過1500萬套,保守估計,按每套25萬元的投資核算,總資產超過3.7萬億。如果算上土地價值和房產增值,公租房總價值至少還將翻番,達7萬億以上。

其二,政府掌控力強。在現有的全國1500多萬套公租房中,政府擁有的房源超過80%,約有1200萬套。而在剩餘300萬套中,國企佔據了絕大部分。因此,公租房是各級政府手中重要的優質國有資產。

其三,改革的難度相對較小。公租房基本由財政全額撥款建設,所有權清晰,公租房政策由各地方政府“適情選擇”,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制度自有裁量權。可見,公租房改革或將是住房管理模式的一次創新,能使各方受益,不存在負外部效應,是典型的“帕累托改進”。

正因為公租房一直沿用政府全額投資、全程主導、全面運營的傳統管理模式,在多年的實踐中,這一管理模式顯現出幾大弊端。

1)保障對象過窄。公租房安置對象大多限定於本地戶籍的低收入群體,對新市民、經濟“夾心層”人群、新畢業大學生、城市特殊崗位人群、穩定就業的流動人口、外來高端人才等保障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造成公租房分配入住率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租金定價過低。當前的公租房租金遠低於市場化租金水準,以至於公租房項目大多入不敷出。政府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財政資金用於補貼物業和運營維護。在很多城市,公租房補貼甚至成了地方財政的“無底洞”。

3)低租金也使公租房資產缺乏吸引力,社會資本對此喪失了投資興趣。

4)產權屬性缺失。公租房通常只有整棟建築的產權證,沒有分戶的不動產登記證書。根據現行政策,不能落戶、交易和抵押,是典型的“不完整產權住房”。

4

7萬億公租房如何“盤活”?

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有效盤活公租房7萬億資產的大蛋糕?

中央黨校經濟學博士後孫傑提出一個總思路,即政府可以按照市場化原則實現三大轉變:政府職能由“保姆”向“管家”轉變;財政支出由“補磚頭”向“補人頭”轉變;租賃住房由“僵屍資產”轉向“流動性資產”。在操作中,具體可採取“兩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近期改革的核心要點是“改變公租房定價體系”,將公租房的租金水準全面提高至市場化水準。高租金意味著投資將變得有利可圖,從而吸引市場化企業和社會資本進入公租房領域,從而可以徹底啟動公租房市場。與此同時,政府從繁瑣的物業經營中解脫出來,縮短戰線、集中兵力搞好監督職能。

第二步,長期改革的必然之路是產權制度創新,基本邏輯是打破公租房“只租不售”的規則,賦予公租房清晰的產權屬性,讓資產流動起來。即部分公租房可以參照共有產權模式,轉為共有產權房,將部分產權讓渡給中低收入家庭,解決經濟“夾心層”人群買不起房的難題。

在一定期限內(比如15年),只能出租不能出售;超過規定期限後,公租房則被賦予完整產權和不動產登記證書,轉變為保障性商品房,以成本價向低收入無房家庭配售。

在這樣的產權改革過程中,政府通過動態的、階梯式的年度土地供應計畫、賦權規劃、期限轉讓規定、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專案等,實現全社會的公租房的持續供給和優化配置,進而達到購租並舉的最終目標。

總之,公租房改革是建立購租並舉住房制度的關鍵,是住房改革的“帕累托改進”。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場化企業,對公租房資產進行日常管理和運營維護。政府對市場化企業的工作績效進行嚴格規範的年度績效考核,作為政府付費的依據。

轉載請回復 授權 查看須知

新媒體總監 位宇祥

華爾街見聞官方微信(ID:wallstreetcn)

喜歡此文,歡迎轉發和點贊支持見聞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