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任桃英:我將癡心向明月 唯願明月照宜春!

癡心不改宜春月

任桃英

金秋9月, 美麗的吉林延吉市, 2017年中國節慶全國交流大會在這裡舉行, 會議的主題是“以文化塑造品牌”。

我很榮幸, 受邀參與了這一年度盛會, 並與來自全國各地其他8位同志一起, 被授予“中國節慶事業貢獻獎”。

又一次代表宜春站在領獎臺上, 我心潮澎湃, 感慨萬千。 我深知, 這項榮譽不是我個人的榮譽, 而是宜春這座城市的榮譽, 是中國節慶委員會對月亮文化節的高度認可,

對宜春持之以恆鍛造月亮文化品牌、打造月亮之都的高度認可。 我深知, 退休之後步履無論行經何處、書香如何浸潤心田, 自己對於月亮文化節的那份牽掛始終不曾淡化, 對於培育壯大月亮文化的那份情懷始終不曾消減, 對於打造月亮之都的那份癡心始終不曾改變。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血脈, 也是解讀一座城市的密碼。 宜春文化底蘊深厚, 在2200多年的歷史中, 先輩創造出了燦若星辰的耕讀文化、禪宗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 也孕育出月亮文化這朵絢麗的奇葩。 宜春的月亮文化, 經歷千年傳承、多年培育, 現在已經將先民的對月崇拜演進為一種經典的地方民俗, 已經將月亮的普世價值演繹為鮮明的地方文化, 已經將一座江南的小城演變為人人嚮往的最佳養生地和最美賞月地。

緣起——源於一座山

宜春城郊有座山, 叫明月山。 明月山的來歷有三說。

一是因物而名。 史書記載:“山上有石, 夜如月光。 ”唐代大詩僧齊己為此贊曰:“山稱明月好, 月照遍山明。 欲上諸峰去, 無妨夜半行。 ”

二是因人而名。 明月山下有個夏家村, 村裡有個姑娘叫夏雲姑, 小名“明月”, 美麗出眾, 聰慧過人, 南宋高宗時被選入宮, 後成為宋孝宗趙公式的皇后, 也就是歷史上的成恭夏皇后。 村裡人以她為榮, 以她為貴, 為了紀念她, 就稱此山為明月山。

三是因傳說而名。傳說當年嫦娥為保護後羿的仙丹不被蓬蒙偷取,抱著仙丹跑到了明月山下,蓬蒙窮追不捨,眼看仙丹就要落入壞人之手,嫦娥情急之下就吞下仙丹,然後從明月山奔月而去。嫦娥在月宮中非常寂寞,常常因思念後羿和親人而傷心落淚,“淚飛頓作傾盆雨,化作溫泉流人間”,相傳,明月山下的溫湯溫泉,就是嫦娥的眼淚。溫湯溫泉富含硒,巧合的是,硒這個元素,在古希臘語言中,就是月亮女神。此外,明月山的蟾蜍望月、玉兔守月、八戒饞月、六龜拜月、金雞啼月等景點,每一處都有著讓人津津樂道的動人故事。

明月山的柔美月色,最宜與月神遊、對月抒懷,歷代以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激發出無數於松風竹月間的深情吟詠。韓愈、鄭谷、陸希聲、張商英、辛棄疾、范成大、黃庭堅、朱熹、徐霞客、嚴嵩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遊覽明月山水,他們或參神祈雨,或掛冠歸隱,或尋幽探源,或訪友講學,或考察山川地貌,對明月山都情有獨鍾。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千古傳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由衷讚歎,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記錄了“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的奇幻麗景。

根深——藏于一方地

月照古今,人類對月之傳說由來已久,月之崇拜亙古未變。宜春人民對月亮特別的鍾情,也特別的崇拜,歷經歲月洗煉,積澱、傳承了豐厚的月亮民俗。

中秋拜月。自唐代開始,宜春逐步興起中秋拜月風俗,各地望族都會舉行隆重的拜月儀式,這種風俗影響到民間,逐漸演化出請月、祭月、拜月等一系列程式,場景虔誠、莊嚴、神聖。

火龍追月。宜春袁州、豐城等地有“火龍追月”的習俗,每到中秋時分,人們祈願“舞火龍、避邪凶”“舞火龍、日子紅”。火龍追月近觀動感十足,似火龍翻騰,遠觀曲曲盤旋,似驚龍遊走,氣勢磅礴,極為壯觀。

放荷花燈問月。中秋時節,宜春人民也喜歡在小溪池塘、湖泊河流放漂一盞花燈,以此送去對遠方家人的問候,寄託對失去親人的思念。

放孔明燈夢月。千百年來,宜春民間還流傳中秋節放孔明燈祈福活動,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已的願望,然後放飛蒼穹,祈求夢想成真。

民俗的力量是強大的,體現在日常,便是將月亮融入了宜春人的生活。

比如孩兒玩月。宜春的孩兒自小便會唱很多月亮的童謠,如“月光光,夜光光,月光底下好插香,東一拜,西一拜,拜得明年好世界。”又如:“月曉公公,擔擔水桶。桶裡摻包鹽,走到上屋前。上屋前,在打鼓,來到袁州府。袁州府,在打鑼,轉到秀江河。秀江河裡泡根竹,疙得就發哭。上上下下公式得船,急得螺螺轉……”孩兒的賞月,是把月亮當作玩具、當作夥伴,因而多了幾分天真,幾分冥頑,幾分神秘,幾分童趣。

又如文人賞月。宜春的文人很善於借月亮來表達情感。唐代“芳林十哲”之一吳罕尋著城中的明月感懷:“千門勝景對山開,十裡晴街柳漫搖。日暮烏啼煙際寺,夜深人上月明橋。”北宋宰相王欽若尋著松間的明月吟詩:“春漬苔紋沿石塌,月含松韻雜吟聲。”袁州通判蔡楠尋著梅林的明月狀景:“萬點瓊英散不收,孤城月墮四山幽。”袁州知州趙資道尋著竹下的月影賦詩:“風前蕭蕭聲敲玉,月下玲瓏影碎金。”南宋的宜春大文人張嗣古,在一片蘆花中尋月:“撐破蘆花波底月,淡煙衰草不勝秋。”清初,陳為龍回到宜春,乘一葉扁舟在秀江中尋找故鄉的月:“力倦歸來舟楫好,呼童載向月明中。”許許多多讚美月亮的詩篇,為宜春的月亮文化積澱了極其豐富的文學內涵。

勃發——興於一個節

為讓高懸於天際的月亮真真實實地落在宜春的地上,從2007年開始,宜春依託自身豐厚的月亮文化資源,開始舉辦起一年一度的月亮文化旅遊節。

十年來,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從第一屆開始時,組委會就提出,要把月亮文化節辦成城市的名片、企業的盛會、招商的平臺、市民的節日,讓月亮文化引領宜春走向世界,這個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堅持系統規劃、分步推進。前五屆為第一個週期,辦節模式是政府主辦、縣市合力,側重于月亮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月亮文化框架的構建;2012年進入第二輪週期,辦節模式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側重于豐富月亮文化內涵、發展月亮文化產業、打造月亮文化品牌。十年來,令我自豪的是,宜春每屆月亮文化節的舉辦,都堪稱是一次對月亮文化的生動詮釋,對宜春之月的華美演繹,對宜春知名度、美譽度的一大提升。

十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保留經典、推陳出新的辦節理念。保留經典,就是保留民俗文化的經典。對宜春流傳久遠的“中秋拜月”“火龍追月”“放荷花燈問月”“放孔明燈夢月”等民俗,我們通過整合、規範、提升,使之成為了節慶的經典。推陳出新,就是每年一個主題,做到常辦常新。

這十年來

2007年第一屆的主題是“團圓 和諧 發展”,目標是打造一輪最圓的月亮,因在全球首倡月亮文化,宜春一炮打響,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2008年第二屆的主題是“農月相趣 人月相歡”,目標是打造一輪最有趣的月亮,宜春趣味橫生的農耕文化贏得了廣大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2009年第三屆的主題是“情月相融 山水為證”,目標是打造一輪最美的月亮,通過舉辦央視2009年秋晚,向世界展示了一輪最美的宜春月,世界對宜春不再陌生。2010年第四屆的主題是“泉月相映 水月同天”,目標是打造一輪最雅的月亮,宜春高雅的文化氛圍和休閒養生環境倍受人們青睞。

2011年第五屆的主題是“禪月相通 月明禪心”,目標是打造一輪最入心的月亮,宜春宣導的“月亮式”生活方式逐漸深入人心。

2012年第六屆的主題是“花好月圓 宜工宜家”,奏響了花與月的交響,展示出宜工宜家的和諧。

2013年第七屆的主題是“泉月歡歌 維景唯美”,通過“萬人泡腳”“萬人跳月”等活動,讓群眾和遊客成為了節慶的主角。

2014年第八屆的主題是“五葉東方 禪月靜修”,這一年,隨著紀錄電影《禪境宜春》的播出和禪都文化博覽園的建成開放,宜春在全世界確立了自己的禪都地位。

2015年第九屆的主題是“禪園皓月 新奧新景”,這一年,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旅遊宣傳口號“一年四季在宜春”廣為人知。

2016年第十屆的主題是“花好月圓 十全十美”,繼續不遺餘力打造文化品牌,壯大月亮文化產業,使月亮文化成為了宜春中心城的標誌性文化。

十年來,讓我欣慰的是,我們用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托起了宜春這輪明月,讓月亮文化在宜春煥發出了全新風采。

十年來,更有許許多多的人,因情牽月亮而牽手宜春。原江西省省長吳新雄親筆撰寫《寄情明月月更明》在宜頌月,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撰文《願攜嫦娥故里行》在宜證月,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宜談月《禪心明月》,著名旅遊專家魏小安在宜論月《宜春歸來不看月》,著名文化學者于丹在宜講月《春花秋月兩相宜》,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中華情”在宜唱月,中國愛樂交響樂團在宜奏月,CCTV第十一屆全國模特大賽各方佳麗在宜秀月。央視《藝術人生》《走遍中國》《科技博覽》《遠方的家》《北緯三十度》《歡樂中國行》《尋寶》《發現》等諸多欄目,也因為月亮的情緣,先後走進宜春這座月光如水般的城市,向世界傳播了宜春美,展示了宜春月之美。

意蘊——孕育一方人

月亮文化在宜春的復興,逐步養成了宜春市民一種“月亮式”的生活方式。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宜春人自然而然地捨棄都市的繁華喧囂,而心懷嚮往地賞月、問月、追月、思月,返璞歸真於月下的那份寧靜與簡單。

“月亮式”的生活方式,包含著三個層面:

一是安寧閒適的生活狀態,宜春人既飽有進取之心、踏實工作,也心懷“走南闖北、宜春還得”的滿足,喜歡月亮的寧靜與柔美,懂得享受和感受生活;

二是陰晴圓缺的平常心態,宜春人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如看待月亮的陰晴圓缺,相信缺了還會圓、圓了又會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平和,淡然處世。

三是溫婉綿長的情感形態,宜春人民風質樸,情誼綿長,即使是最熱烈的情感,也喜愛內斂含蓄地表達,借明月傳情、以明月抒懷,讓人倍感溫馨,難以忘懷。

“月亮式”的生活方式主張以包容的心態相處自然,以放鬆的狀態面對塵俗,宜春因此讓人感覺更舒適、更有幸福感,也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中國社科院專家張國慶來到宜春後,在他的暢銷書《話語權》中由衷地讚美宜春:“如果再能多些宜春般的宜居,多些月亮之都這樣的國際名片,加上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就不愁沒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中國。”于丹教授多次來到宜春,她這樣表達自己對宜春的鍾情與祝福:“祝福月亮之都——宜春,祝福這樣的明月之鄉擁有萬古明月,讓明月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照耀大家的幸福。”

十年來,宜春先後獲得了“世界著名文化旅遊城市”“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最佳旅遊休閒勝地”“中國最佳休閒養生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賞月地”等多項榮譽。現在,每年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遊客,他們或慕名來宜春遊覽,或如候鳥般定期租住宜春,或乾脆在宜春買房定居,目的都是希望能感受宜春的“月亮式”生活,體驗在宜春養生的樂趣。

月亮是世界的,而月亮之都是宜春獨有的;文化是人類的,而月亮文化是宜春獨特的;生活是大眾的,而月亮式生活方式是宜春獨享的。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文化的力量無以倫比。我堅信,月亮文化是宜春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標識,能夠帶領宜春人民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引領宜春走向世界。

我將癡心向明月

唯願明月照宜春!

三是因傳說而名。傳說當年嫦娥為保護後羿的仙丹不被蓬蒙偷取,抱著仙丹跑到了明月山下,蓬蒙窮追不捨,眼看仙丹就要落入壞人之手,嫦娥情急之下就吞下仙丹,然後從明月山奔月而去。嫦娥在月宮中非常寂寞,常常因思念後羿和親人而傷心落淚,“淚飛頓作傾盆雨,化作溫泉流人間”,相傳,明月山下的溫湯溫泉,就是嫦娥的眼淚。溫湯溫泉富含硒,巧合的是,硒這個元素,在古希臘語言中,就是月亮女神。此外,明月山的蟾蜍望月、玉兔守月、八戒饞月、六龜拜月、金雞啼月等景點,每一處都有著讓人津津樂道的動人故事。

明月山的柔美月色,最宜與月神遊、對月抒懷,歷代以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激發出無數於松風竹月間的深情吟詠。韓愈、鄭谷、陸希聲、張商英、辛棄疾、范成大、黃庭堅、朱熹、徐霞客、嚴嵩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遊覽明月山水,他們或參神祈雨,或掛冠歸隱,或尋幽探源,或訪友講學,或考察山川地貌,對明月山都情有獨鍾。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下了“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遊”的千古傳唱,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發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的由衷讚歎,明末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記錄了“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的奇幻麗景。

根深——藏于一方地

月照古今,人類對月之傳說由來已久,月之崇拜亙古未變。宜春人民對月亮特別的鍾情,也特別的崇拜,歷經歲月洗煉,積澱、傳承了豐厚的月亮民俗。

中秋拜月。自唐代開始,宜春逐步興起中秋拜月風俗,各地望族都會舉行隆重的拜月儀式,這種風俗影響到民間,逐漸演化出請月、祭月、拜月等一系列程式,場景虔誠、莊嚴、神聖。

火龍追月。宜春袁州、豐城等地有“火龍追月”的習俗,每到中秋時分,人們祈願“舞火龍、避邪凶”“舞火龍、日子紅”。火龍追月近觀動感十足,似火龍翻騰,遠觀曲曲盤旋,似驚龍遊走,氣勢磅礴,極為壯觀。

放荷花燈問月。中秋時節,宜春人民也喜歡在小溪池塘、湖泊河流放漂一盞花燈,以此送去對遠方家人的問候,寄託對失去親人的思念。

放孔明燈夢月。千百年來,宜春民間還流傳中秋節放孔明燈祈福活動,在孔明燈上寫下自已的願望,然後放飛蒼穹,祈求夢想成真。

民俗的力量是強大的,體現在日常,便是將月亮融入了宜春人的生活。

比如孩兒玩月。宜春的孩兒自小便會唱很多月亮的童謠,如“月光光,夜光光,月光底下好插香,東一拜,西一拜,拜得明年好世界。”又如:“月曉公公,擔擔水桶。桶裡摻包鹽,走到上屋前。上屋前,在打鼓,來到袁州府。袁州府,在打鑼,轉到秀江河。秀江河裡泡根竹,疙得就發哭。上上下下公式得船,急得螺螺轉……”孩兒的賞月,是把月亮當作玩具、當作夥伴,因而多了幾分天真,幾分冥頑,幾分神秘,幾分童趣。

又如文人賞月。宜春的文人很善於借月亮來表達情感。唐代“芳林十哲”之一吳罕尋著城中的明月感懷:“千門勝景對山開,十裡晴街柳漫搖。日暮烏啼煙際寺,夜深人上月明橋。”北宋宰相王欽若尋著松間的明月吟詩:“春漬苔紋沿石塌,月含松韻雜吟聲。”袁州通判蔡楠尋著梅林的明月狀景:“萬點瓊英散不收,孤城月墮四山幽。”袁州知州趙資道尋著竹下的月影賦詩:“風前蕭蕭聲敲玉,月下玲瓏影碎金。”南宋的宜春大文人張嗣古,在一片蘆花中尋月:“撐破蘆花波底月,淡煙衰草不勝秋。”清初,陳為龍回到宜春,乘一葉扁舟在秀江中尋找故鄉的月:“力倦歸來舟楫好,呼童載向月明中。”許許多多讚美月亮的詩篇,為宜春的月亮文化積澱了極其豐富的文學內涵。

勃發——興於一個節

為讓高懸於天際的月亮真真實實地落在宜春的地上,從2007年開始,宜春依託自身豐厚的月亮文化資源,開始舉辦起一年一度的月亮文化旅遊節。

十年來,我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從第一屆開始時,組委會就提出,要把月亮文化節辦成城市的名片、企業的盛會、招商的平臺、市民的節日,讓月亮文化引領宜春走向世界,這個目標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們堅持系統規劃、分步推進。前五屆為第一個週期,辦節模式是政府主辦、縣市合力,側重于月亮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和月亮文化框架的構建;2012年進入第二輪週期,辦節模式是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側重于豐富月亮文化內涵、發展月亮文化產業、打造月亮文化品牌。十年來,令我自豪的是,宜春每屆月亮文化節的舉辦,都堪稱是一次對月亮文化的生動詮釋,對宜春之月的華美演繹,對宜春知名度、美譽度的一大提升。

十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保留經典、推陳出新的辦節理念。保留經典,就是保留民俗文化的經典。對宜春流傳久遠的“中秋拜月”“火龍追月”“放荷花燈問月”“放孔明燈夢月”等民俗,我們通過整合、規範、提升,使之成為了節慶的經典。推陳出新,就是每年一個主題,做到常辦常新。

這十年來

2007年第一屆的主題是“團圓 和諧 發展”,目標是打造一輪最圓的月亮,因在全球首倡月亮文化,宜春一炮打響,贏得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2008年第二屆的主題是“農月相趣 人月相歡”,目標是打造一輪最有趣的月亮,宜春趣味橫生的農耕文化贏得了廣大市民和遊客的喜愛。

2009年第三屆的主題是“情月相融 山水為證”,目標是打造一輪最美的月亮,通過舉辦央視2009年秋晚,向世界展示了一輪最美的宜春月,世界對宜春不再陌生。2010年第四屆的主題是“泉月相映 水月同天”,目標是打造一輪最雅的月亮,宜春高雅的文化氛圍和休閒養生環境倍受人們青睞。

2011年第五屆的主題是“禪月相通 月明禪心”,目標是打造一輪最入心的月亮,宜春宣導的“月亮式”生活方式逐漸深入人心。

2012年第六屆的主題是“花好月圓 宜工宜家”,奏響了花與月的交響,展示出宜工宜家的和諧。

2013年第七屆的主題是“泉月歡歌 維景唯美”,通過“萬人泡腳”“萬人跳月”等活動,讓群眾和遊客成為了節慶的主角。

2014年第八屆的主題是“五葉東方 禪月靜修”,這一年,隨著紀錄電影《禪境宜春》的播出和禪都文化博覽園的建成開放,宜春在全世界確立了自己的禪都地位。

2015年第九屆的主題是“禪園皓月 新奧新景”,這一年,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旅遊宣傳口號“一年四季在宜春”廣為人知。

2016年第十屆的主題是“花好月圓 十全十美”,繼續不遺餘力打造文化品牌,壯大月亮文化產業,使月亮文化成為了宜春中心城的標誌性文化。

十年來,讓我欣慰的是,我們用政府和市場這兩隻手,托起了宜春這輪明月,讓月亮文化在宜春煥發出了全新風采。

十年來,更有許許多多的人,因情牽月亮而牽手宜春。原江西省省長吳新雄親筆撰寫《寄情明月月更明》在宜頌月,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撰文《願攜嫦娥故里行》在宜證月,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宜談月《禪心明月》,著名旅遊專家魏小安在宜論月《宜春歸來不看月》,著名文化學者于丹在宜講月《春花秋月兩相宜》,中央電視臺中秋晚會“中華情”在宜唱月,中國愛樂交響樂團在宜奏月,CCTV第十一屆全國模特大賽各方佳麗在宜秀月。央視《藝術人生》《走遍中國》《科技博覽》《遠方的家》《北緯三十度》《歡樂中國行》《尋寶》《發現》等諸多欄目,也因為月亮的情緣,先後走進宜春這座月光如水般的城市,向世界傳播了宜春美,展示了宜春月之美。

意蘊——孕育一方人

月亮文化在宜春的復興,逐步養成了宜春市民一種“月亮式”的生活方式。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宜春人自然而然地捨棄都市的繁華喧囂,而心懷嚮往地賞月、問月、追月、思月,返璞歸真於月下的那份寧靜與簡單。

“月亮式”的生活方式,包含著三個層面:

一是安寧閒適的生活狀態,宜春人既飽有進取之心、踏實工作,也心懷“走南闖北、宜春還得”的滿足,喜歡月亮的寧靜與柔美,懂得享受和感受生活;

二是陰晴圓缺的平常心態,宜春人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如看待月亮的陰晴圓缺,相信缺了還會圓、圓了又會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平和,淡然處世。

三是溫婉綿長的情感形態,宜春人民風質樸,情誼綿長,即使是最熱烈的情感,也喜愛內斂含蓄地表達,借明月傳情、以明月抒懷,讓人倍感溫馨,難以忘懷。

“月亮式”的生活方式主張以包容的心態相處自然,以放鬆的狀態面對塵俗,宜春因此讓人感覺更舒適、更有幸福感,也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中國社科院專家張國慶來到宜春後,在他的暢銷書《話語權》中由衷地讚美宜春:“如果再能多些宜春般的宜居,多些月亮之都這樣的國際名片,加上中國人的熱情好客,就不愁沒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中國。”于丹教授多次來到宜春,她這樣表達自己對宜春的鍾情與祝福:“祝福月亮之都——宜春,祝福這樣的明月之鄉擁有萬古明月,讓明月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照耀大家的幸福。”

十年來,宜春先後獲得了“世界著名文化旅遊城市”“中國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中國最佳旅遊休閒勝地”“中國最佳休閒養生城市”“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賞月地”等多項榮譽。現在,每年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的遊客,他們或慕名來宜春遊覽,或如候鳥般定期租住宜春,或乾脆在宜春買房定居,目的都是希望能感受宜春的“月亮式”生活,體驗在宜春養生的樂趣。

月亮是世界的,而月亮之都是宜春獨有的;文化是人類的,而月亮文化是宜春獨特的;生活是大眾的,而月亮式生活方式是宜春獨享的。在新一輪發展大潮中,文化的力量無以倫比。我堅信,月亮文化是宜春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標識,能夠帶領宜春人民堅定文化自信,能夠引領宜春走向世界。

我將癡心向明月

唯願明月照宜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