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主動脈|劉永民:真心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

打造首個醫療原創新媒體

報導中國最頂尖醫療團隊

提供服務性最強就醫指南

尋訪中國頂尖醫療團隊——

本期人物: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中心 劉永民(系列報導9)

“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是一個契機, 只要付出了總會有人看到!”

沒有人比安貞醫院心外一科主任劉永民更有資格說這樣的話了。 當年的他, 之所以在一眾年輕輪轉醫生中被選中進入大血管專業, 就是因為一場本來與他無直接關係的手術之後, 與家屬的良好溝通避免了一觸即發的醫鬧事件, 被孫氏手術的創始人孫立忠教授看在眼中, 記在心裡。

劉永民說:命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別看現在這麼苦, 但你將來肯定會感激你今天這樣的付出。

不喜歡, 不願意, 反感學醫偏偏當了“白求恩”

劉永民, 醫學博士, 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安貞醫院心外一科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介入治療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專科醫師分會常務理事兼總幹事, 北京市心血管外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

不管哪一個名頭拿出來, 在中國的心外科界都是排得上號的, 但是沒人知道劉永民最初是那樣反感學醫, 其反感之強烈從填報大學志願就可見一斑。

當年, 劉永民的大學第一志願是某名牌大學的數控系, 因為很自信能考上, 所以, 反感當醫生的劉永民為了給希望他當醫生的母親一個交待, 敷衍地把其他志願都填成了醫學院, 填寫時甚至連學校名都沒細看, 完全按拼音排序抄了一遍。

於是, 白求恩醫科大學很神奇地寫在了第二志願的位置上, 儘管劉永民連這所大學在哪兒都不知道。

“誰能想到, 我的一個同學居然和我報了一樣的學校, 並且以兩分的微弱優勢獲取了那所學校在當地唯一的招生名額, 當時收到白求恩醫科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 我差點想扔掉去複讀。 ”

雖然已過去二十多年, 但劉永民現在回憶起來猶帶有一絲遺憾, 因為他是真的喜歡與數學相關的一切, 但是因為家貧, 因為被母命所迫, 因為“當醫生不會失業”如此樸素的理由, 他只能絕望地提著行李, “灰溜溜”地踏上了學醫的道路, 並且在進入醫科大學後的頭兩年裡, 一直對此懷著強烈的抵觸情緒。

好在, 以劉永民的性格, 一旦接受了現實, 就會全力以赴, 等到大學畢業時, 他已經喜歡上了醫學專業, 並且再接再厲,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科大學阜外醫院讀碩讀博。 在此期間, 他遇到了最好的導師——朱曉東院士, 進入了最高精尖的科室——心外科, 過程之順利使得劉永民自己都不得不承認:“在從醫的道路上, 拋開個人努力的成分不說, 我確實是幸運的, 也許這就是天註定, 我要成為一名醫者。 ”

早上來, 下午做, 主動脈病人從來不敢耽誤

如果說心臟外科是醫學的皇冠, 那麼主動脈手術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如果一個心臟外科醫生能做主動脈手術, 那麼其他手術應該都不在話下。

說起孫立忠所領導的大血管外科團隊時, 劉永民很自豪, 在《中國名醫百強榜》上, 他所在的團隊就有三人榜上有名。

“我們這個團隊做的主動脈手術尤其是主動脈夾層可以說是世界上做得最多最好的,

因為國外沒有這麼多病例積累經驗。 醫學是經驗科學, 只有不斷摸索不斷總結才能提高。 國外醫者常說, 你們沒必要把主動脈夾層手術做那麼複雜, 簡單做可以首先保證病人的安全。 但是我們會跟他們解釋, 我們做這麼複雜一來沒有明顯增加死亡率, 二來遠期效果好。 國外的患者群多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 遠期效果要求不是那麼高, 但我國國情不同, 我們的患者群很年輕, 多數都是四十歲, 所以我們的遠期效果要求很高, 這就要求我們儘量要做到手術徹底一點兒, 獲得好的遠期效果。 現在, 孫氏手術在國外也被肯定, 以人名命名的術式在國內沒有幾個。 ”劉永民話裡話外都透著強大的自信。

主動脈夾層非常兇險,其發病率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而我國高血壓患者多達兩億多,而知曉率、控制率卻極低。國人主動脈夾層患者很多都是四十多歲突然發病,這個年齡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一個家庭的重任,所以孫立忠主任常常要求他們團隊一定要辛苦一點,做活做好了可以避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為此,劉永民所在的這個團隊基本上都是病人早上來了下午做,下午來了晚上做,晚上來了第二天早上就做,從來不拖延。

劉永民本人在二十多年的臨床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心血管外科的診療知識和技術,冠狀動脈搭橋術、主動脈手術、瓣膜替換和成形術、複雜先心病手術和心臟腫瘤切除術等手術療效達到國內先進水準。

近十餘年來,他的主要工作重心為主動脈外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完成了大主動脈手術近2000餘例,包括主動脈根部替換術(Bentall、Cabrol、David 等),升主動脈+全弓置換+象鼻技術(SUN’s手術),升、降或腹主動脈血管置換術,升-腹主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胸、腹主動脈聯合置換等,手術療效達國際先進水準。

不會走,先學跑,年輕大夫培養機制讓人憂

“等我們老了,大血管手術誰來做?”說這句話時,劉永民剛做完一台成人先心病手術法氏四聯症手術,因為法四是先心病的一個分水嶺,法四以上是複雜先心病,而以下則屬於簡單先心病。

這是個肺動脈狹窄比較嚴重的病人,劉永民先解決了狹窄的問題,然後給他補了室缺。一邊操作著,他一邊給身邊的助手講解每一步的要點,順便考問一下,這位患者的心肌為什麼應激性這麼高?助手遲疑了一下答道:敏感吧。劉永民說,這和病人的麻醉深度、心肌保護、血鉀水準等等都有關係,這些都可以導致患者心肌應激性高,所以在做手術的時候應該時時注意著這些因素,並和麻醉師、體外迴圈師多交流。

下了手術,我問:“這樣的手術既然並不算高難度,為什麼不讓年輕大夫自己做呢?”劉永民的回答讓我很意外:“按說是不用我再來親自做了,但是現在的年輕大夫真的很少做過這樣的病例啊。”

從1993年研究生畢業起劉永民正式做手術算起,至今他已做過六千多例手術,從簡單的先心病開始,房缺室缺,動脈導管,再到複雜的先心病如法氏四聯症,然後到心臟換瓣膜,單瓣,雙瓣,成型,然後搭橋,最後才輪到大血管。

回憶起當年在阜外醫院當醫生的時候,大量的病人、豐富的病種都為現在做高難度心臟病手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是現在,由於專科性強,大血管中心高年資大夫都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做先心病了,更不要說現在的年輕大夫了。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中國醫生的培養機制的不合理。以前的醫生是不同的病房不同的專業輪轉,等到了年資夠了管病房,也是不同病房不同專業輪轉,基礎打得扎實。而現在則不然,多數醫生沒有機會去不同的病房不同的專業輪轉,很早就受到專業限制,會搭橋的不一定會做瓣膜,會做先心病的有可能別的就不會。甚至有的醫生連先心病都沒做過幾個,先學習做大血管,這無疑於還沒學會走,先去學跑,這種狀況讓劉永民揪心不已。

主動脈手術是心臟手術裡技術要求最高的,對一個醫生的基本功要求非常高,沒有扎實的基礎,沒有高端的整體素質是無法勝任的,因此為了提高年輕醫生的基礎知識,老一輩的醫生經常給他們講課,讓他們出去學習,但是仍然難以解決制度上的問題。

劉永民講到這裡,無奈也很期待,“年輕醫生也有意識,很努力,有的頭髮比我都白了,可是這個真沒辦法,不是個人問題,是整個大環境造成的。等我們老了,我們不做手術了,大血管手術還能讓誰來做?真心希望他們加倍努力,拾遺補漏,長江後浪推前浪。”

不偷奸,不耍滑,得過且過更耽誤的是自己

回過頭來,讓我們聽一聽劉永民進入大血管專業的故事。

研究生畢業後,劉永民開始在醫院心外科輪轉,當轉到大血管時,有一天他的上司孫立忠主任突然和他展開了這麼一段簡短的對話。

“你願不願意做大血管?”“願意做。”“做大血管很辛苦很累的。”“沒事。”

就這麼著,劉永民進入了大血管專業,從小組長一直幹到現在的心外一科主任。

不是沒有疑惑,很多年以後劉永民找了個機會問孫立忠主任,“當時那麼多人輪轉,我也並不出色,為什麼會單單問我?”孫主任說了一件往事,讓劉永民感悟很深。

那是在劉永民還是個主治醫師的時候,他所在的病房組長做了一個主動脈換瓣膜手術,手術當時很順利,但到了第七天,該拆線出院的病人卻不明原因猝死了,於是一大群家屬來到醫院要問個究竟。

雖然這個手術不是劉永民親自做的,但是他作為小組成員覺得有責任主動出面給家屬解釋和處理,他沒有推卸責任,而是詳細給家屬分析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死亡,如果進一步瞭解原因的話有可能要做屍檢等等。

死者家屬最終接受了這個事實,離去之前對劉永民說,我們本來是懷著一腔怨氣來要一個合理解釋的,但是你跟我們很實在的分析了原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任何隱瞞,因為你這麼做,我們就打消了別的念頭。

這一幕被當時也在場的孫立忠看在了眼裡。

事情處理完以後,孫主任隨口問了一句,這病人的手術是你做的嗎?劉永民說,不是我做的。孫立忠沒有說什麼,但是劉永民認真負責的態度卻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有了後來關於大血管的對話。

劉永民常跟年輕大夫講,不管是踏實做事還是偷奸耍滑,你都是在為自己做事,醫療是不能偷懶的職業,得過且過你耽誤的不僅是病人,更耽誤了自己。要知道,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是一個因緣,一個契機,只要付出了總會有人看到!

不誇張,不隱瞞,唯有真實患者才更能理解

旁聽過劉永民和一位元需要搭橋的冠心病患者家屬談話,在同事眼裡硬漢作風的劉主任很是和顏悅色,“如果說心臟是個發動機,血管就是油路,現在油路被堵了,但又沒全堵死,發動機不高速運轉的時候,還湊合能用。但是如果病人吃太飽了,餓了,累了,冷了,情緒激動了,血壓高了,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把油路堵死,會要命,這種情況我們叫命懸一線。一般油路堵塞50%我們都不處理,超過75%我們就要處理,你說你心臟上多條油路很多地方都堵了90%以上,已經是一條細線,應該搭橋疏通一下了。”

話說得言簡意賅,形象生動,但患者家屬仍然猶豫著說:“病人現在看著挺好的。”

劉永民不急不躁,繼續解釋:“現在表像看著不錯,所以你不想給患者做手術,但是你要知道,一旦這條細線突然閉死,我們有可能來不及處理的,這人就有生命危險。當然,手術相對是有風險的,我們醫生也是人不是神仙,不能保證百分百治好。可是治病這個事就是得大家一起承擔風險啊,如果把所有風險都讓醫生來承擔,醫生還敢治病嗎?”

一番交談,患者家屬同意了劉永民的方案。

和患者溝通是劉永民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面對患者的各種情緒,劉永民應對的法寶就是一定要淺顯易懂的把將要發生的事解釋給患者聽,不誇張,不嚇人,不隱瞞,唯有真實患者才更能理解和接受。

劉永民說,很多醫患糾紛除了大環境以外,還有一個因素是醫患交流溝通不夠,只要你用真誠平等的態度來交流,告訴患者最真實的狀況,那麼,大多數患者和家屬是能夠體會得到你的真心的。

主動脈夾層非常兇險,其發病率與高血壓密切相關,而我國高血壓患者多達兩億多,而知曉率、控制率卻極低。國人主動脈夾層患者很多都是四十多歲突然發病,這個年齡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一個家庭的重任,所以孫立忠主任常常要求他們團隊一定要辛苦一點,做活做好了可以避免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為此,劉永民所在的這個團隊基本上都是病人早上來了下午做,下午來了晚上做,晚上來了第二天早上就做,從來不拖延。

劉永民本人在二十多年的臨床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心血管外科的診療知識和技術,冠狀動脈搭橋術、主動脈手術、瓣膜替換和成形術、複雜先心病手術和心臟腫瘤切除術等手術療效達到國內先進水準。

近十餘年來,他的主要工作重心為主動脈外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完成了大主動脈手術近2000餘例,包括主動脈根部替換術(Bentall、Cabrol、David 等),升主動脈+全弓置換+象鼻技術(SUN’s手術),升、降或腹主動脈血管置換術,升-腹主動脈人工血管轉流術,胸、腹主動脈聯合置換等,手術療效達國際先進水準。

不會走,先學跑,年輕大夫培養機制讓人憂

“等我們老了,大血管手術誰來做?”說這句話時,劉永民剛做完一台成人先心病手術法氏四聯症手術,因為法四是先心病的一個分水嶺,法四以上是複雜先心病,而以下則屬於簡單先心病。

這是個肺動脈狹窄比較嚴重的病人,劉永民先解決了狹窄的問題,然後給他補了室缺。一邊操作著,他一邊給身邊的助手講解每一步的要點,順便考問一下,這位患者的心肌為什麼應激性這麼高?助手遲疑了一下答道:敏感吧。劉永民說,這和病人的麻醉深度、心肌保護、血鉀水準等等都有關係,這些都可以導致患者心肌應激性高,所以在做手術的時候應該時時注意著這些因素,並和麻醉師、體外迴圈師多交流。

下了手術,我問:“這樣的手術既然並不算高難度,為什麼不讓年輕大夫自己做呢?”劉永民的回答讓我很意外:“按說是不用我再來親自做了,但是現在的年輕大夫真的很少做過這樣的病例啊。”

從1993年研究生畢業起劉永民正式做手術算起,至今他已做過六千多例手術,從簡單的先心病開始,房缺室缺,動脈導管,再到複雜的先心病如法氏四聯症,然後到心臟換瓣膜,單瓣,雙瓣,成型,然後搭橋,最後才輪到大血管。

回憶起當年在阜外醫院當醫生的時候,大量的病人、豐富的病種都為現在做高難度心臟病手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是現在,由於專科性強,大血管中心高年資大夫都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做先心病了,更不要說現在的年輕大夫了。

再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在中國醫生的培養機制的不合理。以前的醫生是不同的病房不同的專業輪轉,等到了年資夠了管病房,也是不同病房不同專業輪轉,基礎打得扎實。而現在則不然,多數醫生沒有機會去不同的病房不同的專業輪轉,很早就受到專業限制,會搭橋的不一定會做瓣膜,會做先心病的有可能別的就不會。甚至有的醫生連先心病都沒做過幾個,先學習做大血管,這無疑於還沒學會走,先去學跑,這種狀況讓劉永民揪心不已。

主動脈手術是心臟手術裡技術要求最高的,對一個醫生的基本功要求非常高,沒有扎實的基礎,沒有高端的整體素質是無法勝任的,因此為了提高年輕醫生的基礎知識,老一輩的醫生經常給他們講課,讓他們出去學習,但是仍然難以解決制度上的問題。

劉永民講到這裡,無奈也很期待,“年輕醫生也有意識,很努力,有的頭髮比我都白了,可是這個真沒辦法,不是個人問題,是整個大環境造成的。等我們老了,我們不做手術了,大血管手術還能讓誰來做?真心希望他們加倍努力,拾遺補漏,長江後浪推前浪。”

不偷奸,不耍滑,得過且過更耽誤的是自己

回過頭來,讓我們聽一聽劉永民進入大血管專業的故事。

研究生畢業後,劉永民開始在醫院心外科輪轉,當轉到大血管時,有一天他的上司孫立忠主任突然和他展開了這麼一段簡短的對話。

“你願不願意做大血管?”“願意做。”“做大血管很辛苦很累的。”“沒事。”

就這麼著,劉永民進入了大血管專業,從小組長一直幹到現在的心外一科主任。

不是沒有疑惑,很多年以後劉永民找了個機會問孫立忠主任,“當時那麼多人輪轉,我也並不出色,為什麼會單單問我?”孫主任說了一件往事,讓劉永民感悟很深。

那是在劉永民還是個主治醫師的時候,他所在的病房組長做了一個主動脈換瓣膜手術,手術當時很順利,但到了第七天,該拆線出院的病人卻不明原因猝死了,於是一大群家屬來到醫院要問個究竟。

雖然這個手術不是劉永民親自做的,但是他作為小組成員覺得有責任主動出面給家屬解釋和處理,他沒有推卸責任,而是詳細給家屬分析有可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死亡,如果進一步瞭解原因的話有可能要做屍檢等等。

死者家屬最終接受了這個事實,離去之前對劉永民說,我們本來是懷著一腔怨氣來要一個合理解釋的,但是你跟我們很實在的分析了原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有任何隱瞞,因為你這麼做,我們就打消了別的念頭。

這一幕被當時也在場的孫立忠看在了眼裡。

事情處理完以後,孫主任隨口問了一句,這病人的手術是你做的嗎?劉永民說,不是我做的。孫立忠沒有說什麼,但是劉永民認真負責的態度卻在他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因此有了後來關於大血管的對話。

劉永民常跟年輕大夫講,不管是踏實做事還是偷奸耍滑,你都是在為自己做事,醫療是不能偷懶的職業,得過且過你耽誤的不僅是病人,更耽誤了自己。要知道,你的每一次付出都是一個因緣,一個契機,只要付出了總會有人看到!

不誇張,不隱瞞,唯有真實患者才更能理解

旁聽過劉永民和一位元需要搭橋的冠心病患者家屬談話,在同事眼裡硬漢作風的劉主任很是和顏悅色,“如果說心臟是個發動機,血管就是油路,現在油路被堵了,但又沒全堵死,發動機不高速運轉的時候,還湊合能用。但是如果病人吃太飽了,餓了,累了,冷了,情緒激動了,血壓高了,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導致把油路堵死,會要命,這種情況我們叫命懸一線。一般油路堵塞50%我們都不處理,超過75%我們就要處理,你說你心臟上多條油路很多地方都堵了90%以上,已經是一條細線,應該搭橋疏通一下了。”

話說得言簡意賅,形象生動,但患者家屬仍然猶豫著說:“病人現在看著挺好的。”

劉永民不急不躁,繼續解釋:“現在表像看著不錯,所以你不想給患者做手術,但是你要知道,一旦這條細線突然閉死,我們有可能來不及處理的,這人就有生命危險。當然,手術相對是有風險的,我們醫生也是人不是神仙,不能保證百分百治好。可是治病這個事就是得大家一起承擔風險啊,如果把所有風險都讓醫生來承擔,醫生還敢治病嗎?”

一番交談,患者家屬同意了劉永民的方案。

和患者溝通是劉永民每天的工作內容之一,面對患者的各種情緒,劉永民應對的法寶就是一定要淺顯易懂的把將要發生的事解釋給患者聽,不誇張,不嚇人,不隱瞞,唯有真實患者才更能理解和接受。

劉永民說,很多醫患糾紛除了大環境以外,還有一個因素是醫患交流溝通不夠,只要你用真誠平等的態度來交流,告訴患者最真實的狀況,那麼,大多數患者和家屬是能夠體會得到你的真心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