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期間,希特勒為何放走了在敦克爾克的盟軍?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 1939年9月3日, 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5月10日, 德國開始進攻西歐。 1940年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 5月10日相繼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 德軍繞過重兵防守的馬奇諾防線, 直入法國。

德軍進攻路線圖

5月21日, 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 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 只剩下敦克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 由此, 英、法兩國軍隊開啟了在敦克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電影《敦克爾克》劇照

最終, 從1940年5月26日開始進行, 至同年6月4日結束, 共歷時9天。 此次撤軍共有338226人從敦克爾克撤到英國。 短短10天時間, 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克爾克艦隊”把34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 為盟軍日後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擁擠的敦克爾克海灘

然而, 在德軍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後, 希特勒卻命令他的裝甲部隊停止前進, 使得已經成為囊中之物的40萬盟軍在10天裡安然撤退, 這究竟是為何呢?

對於為何放走了40萬盟軍, 有多種觀點和說法。

一種說法是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的搶功。 戈林深受希特勒信任, 一度被任命為帝國的接班人。 因此。 好大喜功的戈林極力向元首希特勒保證, 無需動用陸軍, 僅憑他的空軍就可以完全殲滅40萬盟軍。 戈林獲得了希特勒的信任, 並出動了幾乎可用的全部空軍對敦克爾克以及盟軍艦船進行轟炸。

然後敦克爾克是柔軟的沙灘, 炸彈對盟軍殺傷不大。 儘管英國空軍對德國空軍的攔截收效甚微, 德國空軍也對盟軍艦船造成了巨大傷害。 但始終未能殲滅盟軍。

其二, 是出於軍事角度。 40萬英法聯軍已經成為困獸之鬥, 很可能在無法逃脫的情況下背水一戰, 德軍若全面進攻, 勢必會造成巨大損失。 希特勒考慮到不久將入侵蘇聯, 不想過多消耗自己的裝甲部隊。 因此, 選擇了讓陸軍停止進攻。 這是從軍事角度的考量。 在資訊不對稱, 情況未明的時候, 德軍不敢貿然行動。

撤退中的盟軍

在敦克爾克, 當時制海權在英國手裡, 英國空軍實力不在德國之下。 德軍統帥部經過判斷, 也許認為英國海軍會持續不斷的為敦克爾克軍隊提供補給, 攻擊也許是一場硬仗。 因此德軍沒有傾盡全力攻擊敦克爾克, 很大的可能還是情報不明, 資訊不對稱, 德軍不敢貿然進攻。

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 是希特勒出於政治角度的考量。 希特勒作為一個政治家,必然會考慮到政治形勢。希特勒認為,德國海軍遠不能和大英帝國的海軍抗衡,因此,征服英國希望不大。而且德國並不想征服英國,所以,希特勒更傾向於和英國媾和,以便全力入侵蘇聯。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縱使現代人看來希特勒停止進攻敦克爾克是一個愚蠢的錯誤,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相比也做出了全面的考量。只是後來英國非但沒有媾和,反而堅持反法西斯。正是希特勒的“心慈手軟”,使得盟軍保存了近40萬富有戰鬥力的有生力量。為日後諾曼地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埋下了伏筆。

希特勒作為一個政治家,必然會考慮到政治形勢。希特勒認為,德國海軍遠不能和大英帝國的海軍抗衡,因此,征服英國希望不大。而且德國並不想征服英國,所以,希特勒更傾向於和英國媾和,以便全力入侵蘇聯。

然而,歷史不能假設,縱使現代人看來希特勒停止進攻敦克爾克是一個愚蠢的錯誤,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相比也做出了全面的考量。只是後來英國非但沒有媾和,反而堅持反法西斯。正是希特勒的“心慈手軟”,使得盟軍保存了近40萬富有戰鬥力的有生力量。為日後諾曼地登陸開闢第二戰場埋下了伏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