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喬納森·懷特在錢塘江:世上湧潮之地百餘處 錢塘潮最與眾不同

按:在十一國慶假期的7天時間裡, 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計畫用7本書帶領身在各處的你們前往7個地方, 與它們的作者一同思考一個地點、一處景觀背後的社會歷史與風土人情, 以及更進一步地, 思考我們該如何在旅行中觀看、理解、自處, 以及如何回憶和書寫一次旅程, 並誠實地對待其間有聊抑抑或無聊的況味。

假期第三遊, 我們跟隨美國作家、航海家、衝浪運動員喬納森·懷特 (Jonathan White)去往錢塘江觀潮。 月圓之際, 潮勢最盛, 世界上最大的潮湧即將到來。 和幾乎沒有明顯潮汐現象的地中海相比, 錢塘大潮有史以來一直被視為不祥之兆,

是詛咒也是災禍。 兩千五百年來, 中國人幾乎每一天都兩次深受其擾。 然而潮汐所到之地也孕育了許多以它為靈感的詩歌、傳說、研究、精神象徵乃至工程壯舉。 直到上世紀末, 關於潮汐這種奇妙的自然現象仍鮮有著述, 懷特曾寫信向問詢錢塘潮的訊息, 但一無所獲。

有人告訴懷特, 中國有個和尚叫魯智深, 從沒讀過經文, 只知殺人放火, 在領悟到潮水的召喚後, 他便即刻隨潮歸去、圓寂涅盤了。 “世間來去萬物, 來了又去, 皆循自然之道, 而其中最遵此道者非潮汐莫屬。 ”或許, 這湧潮是福也是禍, 在成就深厚的宗教與文化認同感的同時, 也帶來了對死亡與毀滅的恐懼。 古有身背彩旗、縱身躍入潮水的“弄潮兒”,

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潮者、科學家和詩人, 遠遠觀望著這條銀龍, 眼福底下亦有心事。

《銀龍:錢塘江大潮的奇觀》

文 | [美] 喬納森·懷特

此天下怪異詭觀也!——枚乘, 西元前二世紀, 西漢

中國觀潮節最後一日, 天還未亮, 我便早早起了身。 這個時節的大潮, 在秋陽之下洶湧澎湃, 蔚為可觀。 鹽官鎮的街道塵土飛揚, 溫暖的空氣中, 隱約可以聞到污水和殺蟲劑的味道。 海塘幾百米之下的錢塘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之一, 此時它正宛若慵懶的蛟龍, 緩緩向大海流去。 不過, 稍後它就會隨著潮漲而蘇醒。 觀潮節期間, 因為滿月的緣故, 潮勢達到最盛, 是世界上最大的湧潮——蛟龍騰躍而起, 掀起近8米高的水牆, 摧枯拉朽, 勢不可擋。

我徑直穿過檢票關卡(白天需要檢票),

來到江邊碼頭。 月光下, 有個女人在練太極, 還有個男人坐在露天座椅上抽煙。 海塘之上, 糖紙和塑膠杯散落一地。 不遠處的白熾燈下, 四個男人赤膊在打牌。 再過幾個時辰, 這片海塘便會擠滿觀潮者, 人山人海。

每年一到觀潮節, 這裡就會遊客如織——有人來瞻仰祭祀潮神, 也有人攜親帶友來這裡度假。 他們有的來自鹽官, 有的來自100千米外的上海, 或者上游60千米外的杭州;有的則是從西部的青海或四川出發, 乘火車翻山越嶺而來。 桌子底下熟睡的小攤販們, 不久就會醒來, 撐開五顏六色的傘, 吆喝起賣茶葉蛋、魚幹和箭牌口香糖。 還有騎自行車的人, 他們穿梭于人群之中, 叫賣西瓜和甘蔗。 我們都在等待大潮的到來。

沿河向下30千米, 錢塘江與東海相匯之處, 潮汐漲落有序, 與其他地方並無二致。 但在入海口, 它卻變身為魔鬼猛獸。 江口的地勢與河床構成喇叭形的大缺口, 擠壓碰撞之下, 潮水崩騰成滔天白浪, 排山倒海。 錢塘潮被稱為“銀龍”, 遇河灣及淺灘處, 便傾濤泄浪, 淩空而起。 行至160千米外的上游時, 它已奄奄一息, 靜待趁下一次漲潮捲土重來。

兩千五百年來, 中國人幾乎每一天都深受其擾——每天兩次。 早期, 錢塘江與長江共用入海口時, 這頭猛獸多活躍于長江上。 大約兩千年前, 二者分道之後, 它便轉移至錢塘江。 潮汐所到之地, 誕生了許多以它為靈感的詩歌、傳說、研究、精神象徵乃至工程壯舉。 “浙(折)江之水, 濤山滾屋……有吞天沃日之勢。 ”西元前四世紀的道家先哲莊子如此寫道。

銀龍也帶來了難以想像的破壞。 天氣與漲潮條件共同作用之下, 潮勢大增, 它越過堤壩, 毀數百畝良田於一旦, 這種情況並不在少數。 農民, 無論是養蠶的、畜牧的還是在河灘上耕種的, 經常毫不知情地就被捲入浪濤中溺水而亡。 不過,觀潮愛好者是溺亡概率最高的人群,他們在好奇心驅使下,靠得太近。兩千年來,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千千萬萬的弄潮兒因此而消逝。

然而,我也渴望與它靠得更近。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讀喬治·達爾文寫於1898年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書時,第一次得知獨一無二的錢塘江大潮。喬治·達爾文是著名進化論家達爾文的兒子,他寫道,“許多河口擁有寬闊平坦的泥灘或沙灘,這些河灘在低潮時幾乎乾涸;在這些地方,潮水常以迅雷之勢騰湧而起,浪濤形成水牆……但這種奇觀卻很少有相關著述。”

一百年後,有關這個話題的著作依舊是鳳毛麟角。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網上搜索“bore(大潮)”,總是被指引到“boar(雄性野豬)”的詞條。我給中國方面寫信、發傳真,也從未收到任何回復,最後只好放棄。我猜想,或許那條巨龍已永遠消失了吧。幾年後,我偶然看到一部關於錢塘江大潮的日本影片,便立即著手計畫前去觀看。

此時,我站在海塘邊緣,思索著我會距它多近。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計畫,但我不遠萬里,也並非只是為了站在這海塘的護欄之後。我知道沒有幾個時辰,大潮是不會來到鹽官的,便索性爬下海塘,沿著泥灘踱步。退潮井然有序,寂靜無聲,露出一排排乾淨整齊的石頭和腐爛的淤積物。河畔吹來涼爽的微風,拂去了我的汗水。海塘8米之下的這片河床,是我一個人的世界。我倚著海塘的基石,為之心醉神迷。駐波張牙舞爪幾秒,又隨即沉入巧克力色的水中,緊繃的漩渦逐漸變得柔和。一個男人正半蹲在水裡,在石縫裡摸螃蟹。綠色的漁網雜亂地掛在漁梁的竹杆上,等下一個大潮來時,鰻魚自投羅網;然後將這些活蹦亂跳的魚蝦運去餐館——比如上海的阿山飯店,我幾天前在那裡吃晚飯。

時間一分一秒地走著,我在泥灘上坐定,決定留在這裡直到感到害怕為止。我熱切地渴望將自己交給河流。如果安全允許的話,我會脫掉衣服跳進去游泳,向銀龍臣服,任由它將我推來搡去,將我噴湧而出。我猜想,很多在這江裡游泳的古人,應該和我一樣為它癡迷。其實,從10世紀到16世紀,最大的湧潮出現在杭州,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觀潮,當時還有游泳比賽。參與者們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一躍而下,他們身背彩旗,翻滾於洶湧的潮水之中——他們被稱為“弄潮兒”。詩人孫承宗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許多弄潮兒因此而溺亡,所以這項活動最終被廢止。

我不打算再走進河裡了。我在河床上找了個堅固的地方,開始練習攀爬海塘。到達安全線所需的時間決定了我能夠與大潮相距多近。第一次嘗試用了10秒,後來慢慢地減為8秒,再後來是7秒。這個速度應該夠了。我位於海塘的一個彎曲處,視線所及是近40米高的占鼇塔。大潮只有繞過河灣,距離我100米左右時才能被看到。我做起了算術題:如果這條巨龍每小時行進30千米,每秒就會吞沒10米。只要一看到它轉過彎,我就還有10秒鐘的逃跑時間。

我不知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堅持到那個時候。

***

和其他前來觀潮的人一樣,我也是千里迢迢,幾天之前便來到這裡。從西雅圖搭乘24小時的航班過來,雖然稱不上多麼精神可嘉,但這旅途著實痛苦難熬。在上海機場,我見到了黃鶯(音譯),她在人群中舉著寫著我名字的標誌牌,“JonaThan”。黃鶯是南京河海大學工程學的一名學生,20歲,矮矮瘦瘦,大大的棕色眼睛和長長的劉海。通過熟人介紹,她答應給我當翻譯。幾個月之前,我托她幫我尋找熟知錢塘江民間故事、精神象徵史、科學及工程建設之人。我自己提前做過一些研究,但我希望與黃鶯合作的一周裡,能夠做一些採訪,收穫一些我獨自研究根本不會得到的經歷。

出乎意料的是,她當晚就安排了會面。把行李扔到計程車後備箱,我們便即刻穿梭於人來人往的街道——儘管此時天色已黑。人行道上,小販們鋪起毯子賣家用產品和自行車零部件,情侶們手牽著手散步。司機在黑漆漆的居民區快速兜了一圈,隨後在陳吉余博士家門口停下。

陳博士熱情地歡迎我們,並邀請我們在他小小的客廳坐下,自己也在我們對面落座。他是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研究院院長,今年80多歲,仍舊精神矍鑠。他盤起雙腿,一手捋著滿頭白髮,安靜地思考我的提問。“我研究錢塘江已經超過50年了,”他說,“它就是我的生命。” 陳博士發表過很多論文,多到他自己都記不清,其中許多文章有關錢塘江獨特的水文學。“這條洶湧大河的饋贈,”他若有所思地說,“使它根本無法被忽視。它命令我們去關注。必要時,它將我們打造成專家。”

和幾乎沒有明顯潮汐現象的地中海相比,錢塘大潮有史以來一直被視為不祥之兆。為了生存,古人向來對潮水的來去十分留意。在人們掌握大潮漲落規律之前,河畔村莊的草屋常被沖走。後來,通過觀察大潮四季的變化週期,村民們學會了隨季節變更來調整房屋住址,這個季節在河東建,另一個季節則搬去河西。這些知識逐漸演變為世上第一個潮汐表,西元一世紀的人們將它刻在岩石上。以月相變化參照(新月到滿月的週期迴圈),這個潮汐表預測了湧潮到來的時間與高度。大潮期間會出現更大的湧潮,小潮期間湧潮則比較小。它還顯示,最大的大潮會在滿月之後的幾天出現,這說明人們意識到天體運行對海洋的引力作用有一定的延遲(這種延遲後來被稱為“潮齡”)。後來,岩石上的這個潮汐表被拓印下來,西元1056年開始流傳,比西方第一個潮汐表(倫敦-布裡格)的發明及推廣早了整整兩個世紀。

也許直到現在,中國對潮汐的研究還是領先於西方。不過陳博士為人謙遜,不會去做這種比較,他對錢塘大潮感到無比自豪。他說,這世上有湧潮的地方或許有一百多個,不過它們多數都比較小,而且斷斷續續。亞馬孫著名的Pororoca(河口湧潮,Tupe部落土著語中“怒吼”的意思)可達3.7米之高,800千米以外的上游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科羅拉多之前有個湧潮,潮高達4.6米的,名叫Burro,不過由於農業用水的控制以及隨之而來的淤塞,現在基本已消失匿跡。法國塞納河下游的怒潮Macaret,英國塞文河與特倫特河的暴潮Eagre都曾因其毀滅性的破壞力而臭名昭著,不過如今也隨著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河道堵塞而不復存在。目前還有一些地方也有湧潮現象,比如芬迪灣、阿拉斯加的特納甘灣和克尼克灣、蘇格蘭的索爾威灣、印度的胡格利河以及越南的湄公河。湧潮的波浪形狀及其連貫性都沒有特定的規律。有的湧潮安安靜靜地前浪推後浪,絡繹不絕;有的則行至一半或上游處而斷開。還有一些湧潮只在一年或一月中出現最高潮時才會形成。錢塘湧潮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最大且破壞性最強,也因為它每次都會隨高潮出現,一天兩次,一年365天,還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所有出現湧潮的河流有兩個相同之處。其一,它們都有個喇叭形的河口和微微隆起的低淺的河床。其二,河流入海口都會出現大潮。當這個大潮——錢塘大潮達到7.9米高——遇到低淺的河口,便勢如破竹,其能量突變與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狀況類似。

飛機超音速突破音障的預兆是音爆,大潮突變的徵兆則是魔鬼般的浪潮和萬馬奔騰的咆哮。有人說,湧潮其實就是音爆壓力波向上游挺進。

陳博士起身,拖鞋在硬木板上拖著,走去另一個房間。他回來時給我們添滿茶水,還遞給我倆各自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黃鶯悄聲說,盒子裡是月餅,是中秋佳節時親朋好友共同分享的點心,而中秋通常與觀潮節同時。月餅有的是奶油餡,有的是五仁餡,餅皮用代表“圓”和“團聚”之義的漢字裝飾,以象徵秋天的滿月,寄託家庭和睦友好的願望。

“如果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陳博士邊回到原位坐下邊說,“我們會發現關於錢塘大潮的起源有各種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和西元前五世紀的年輕勇士伍子胥有關。吳王夫差將其殺害,並把他的屍體扔到鍋裡煮爛,然後縫在皮囊裡拋入江中。伍子胥的冤魂怒不可遏,便掀起滔天巨浪,覆沒當時的都城杭州。有這樣的描述,”(潮水)如橫江白練,如騰空野馬,如怒龍千頭。“吳王夫差試圖對抗怒潮,命令向大潮中心射箭。幾百年來,觀察者們熱心於用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大潮的洶湧澎湃。為了平息伍子胥亡魂的怨忿,同時見武力對抗並無成效,吳王最後決定以食物和鮮花撫慰之,同時在河畔建造佛塔。伍子胥並非只是傳說中怒不可遏的冤魂,他是西元前五世紀一位真正的英雄。雖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藝術加工下,他的生平經歷定會被美化,但整體故事基本屬實。西元前二世紀的詩人枚乘在其賦作《七發》中對此有所提及。這篇賦圍繞生病的太子與提供治病藥方的吳國訪客之間的對話展開,賦中寫道:“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在太子的追問之下,吳客繼續說道“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純馳皓蜺……顒顒卬卬,椐椐強強,莘莘將將……發怒庢遝,清升逾跇,侯波奮振……神物怪疑,不可勝言。……此天下怪異詭觀也……”

時至今日,伍子胥的靈魂仍然活躍在錢塘江上——人們以觀潮節來紀念他的誕辰。鹽官鎮的河畔寶塔林立,是最受歡迎的觀潮位置,人們依舊手捧鮮花和食物來撫慰他憤怒的靈魂。鎮上的海神廟裡有座7.6米高的伍子胥雕像,虔誠的信徒們來此拜祭他。觀潮節期間,海神廟的庭院會鋪上紅毯,香爐裡燃起香和蠟燭,一時紫煙嫋嫋。

銀龍點化了14世紀的民間英雄魯智深。《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位綠林好漢,打完一場勝仗後,寄宿在杭州的六合塔。晚間,他被“千軍萬馬殺到“的聲音驚醒,擔心敵人來襲,便抄起武器,沖出門去。廟裡的僧人止住他,解釋道那只是潮信來到。魯智深恍然間想起師父贈予他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便立刻放下武器,換上乾淨的衣服,去禪室打坐。他寫道:

平生不修善果,

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

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綠林和尚魯智深從沒讀過經文,只知殺人放火。領悟到潮水的召喚後,便即刻隨潮歸去,圓寂涅盤。“那句偈語博大精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佛教研究教授理查德·麥克布萊德(Richard McBride)博士在電話裡告訴我,“它強調成佛之精要在於修得“如來”之境。世間來去萬物,來了又去,皆循自然之道,而其中最遵此道者非潮汐莫屬。”

伍子胥和魯智深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條銀龍是如何吸引並鑄就中國人的靈魂。或許,這湧潮是福也是禍,在成就深厚的宗教與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帶來了對死亡與毀滅的恐懼。

我擔心打擾到陳博士休息,但他不覺得礙事,堅決要求繼續聊下去。他神態自若,時而若有所思。他用中文表達,但有時會糾正黃鶯的英文翻譯。在這個深夜,我提問,黃鶯翻譯,陳博士輕聲作答。快分別時,我問他是否有渴望與湧潮再靠近一些的衝動。“那是當然!”他脫口而出。

“不過卻和你有所區別。作為科學家,我希望走近它,測量它。但作為詩人,比如你,則希望接近它,感受它的氣魄與美麗。“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與危險近距離接觸。每年幾百萬的觀潮者中,大多數人會選擇遠遠觀看。但總有幾百人越過防護堤,拿自己的生命冒險,這些人呢?陳博士認為他們都是被好奇心所驅使,絲毫意識不到危險。“對有些人而言,這是一場遊戲,”他說,“以生命為代價。”

書摘部分與內文圖片節選自《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瀾與奇觀》([美] 喬納森·懷特 著,丁莉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不過,觀潮愛好者是溺亡概率最高的人群,他們在好奇心驅使下,靠得太近。兩千年來,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千千萬萬的弄潮兒因此而消逝。

然而,我也渴望與它靠得更近。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讀喬治·達爾文寫於1898年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書時,第一次得知獨一無二的錢塘江大潮。喬治·達爾文是著名進化論家達爾文的兒子,他寫道,“許多河口擁有寬闊平坦的泥灘或沙灘,這些河灘在低潮時幾乎乾涸;在這些地方,潮水常以迅雷之勢騰湧而起,浪濤形成水牆……但這種奇觀卻很少有相關著述。”

一百年後,有關這個話題的著作依舊是鳳毛麟角。20世紀90年代初,我在網上搜索“bore(大潮)”,總是被指引到“boar(雄性野豬)”的詞條。我給中國方面寫信、發傳真,也從未收到任何回復,最後只好放棄。我猜想,或許那條巨龍已永遠消失了吧。幾年後,我偶然看到一部關於錢塘江大潮的日本影片,便立即著手計畫前去觀看。

此時,我站在海塘邊緣,思索著我會距它多近。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計畫,但我不遠萬里,也並非只是為了站在這海塘的護欄之後。我知道沒有幾個時辰,大潮是不會來到鹽官的,便索性爬下海塘,沿著泥灘踱步。退潮井然有序,寂靜無聲,露出一排排乾淨整齊的石頭和腐爛的淤積物。河畔吹來涼爽的微風,拂去了我的汗水。海塘8米之下的這片河床,是我一個人的世界。我倚著海塘的基石,為之心醉神迷。駐波張牙舞爪幾秒,又隨即沉入巧克力色的水中,緊繃的漩渦逐漸變得柔和。一個男人正半蹲在水裡,在石縫裡摸螃蟹。綠色的漁網雜亂地掛在漁梁的竹杆上,等下一個大潮來時,鰻魚自投羅網;然後將這些活蹦亂跳的魚蝦運去餐館——比如上海的阿山飯店,我幾天前在那裡吃晚飯。

時間一分一秒地走著,我在泥灘上坐定,決定留在這裡直到感到害怕為止。我熱切地渴望將自己交給河流。如果安全允許的話,我會脫掉衣服跳進去游泳,向銀龍臣服,任由它將我推來搡去,將我噴湧而出。我猜想,很多在這江裡游泳的古人,應該和我一樣為它癡迷。其實,從10世紀到16世紀,最大的湧潮出現在杭州,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觀潮,當時還有游泳比賽。參與者們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一躍而下,他們身背彩旗,翻滾於洶湧的潮水之中——他們被稱為“弄潮兒”。詩人孫承宗寫道“休嫁弄潮兒,潮今亦失信。”許多弄潮兒因此而溺亡,所以這項活動最終被廢止。

我不打算再走進河裡了。我在河床上找了個堅固的地方,開始練習攀爬海塘。到達安全線所需的時間決定了我能夠與大潮相距多近。第一次嘗試用了10秒,後來慢慢地減為8秒,再後來是7秒。這個速度應該夠了。我位於海塘的一個彎曲處,視線所及是近40米高的占鼇塔。大潮只有繞過河灣,距離我100米左右時才能被看到。我做起了算術題:如果這條巨龍每小時行進30千米,每秒就會吞沒10米。只要一看到它轉過彎,我就還有10秒鐘的逃跑時間。

我不知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堅持到那個時候。

***

和其他前來觀潮的人一樣,我也是千里迢迢,幾天之前便來到這裡。從西雅圖搭乘24小時的航班過來,雖然稱不上多麼精神可嘉,但這旅途著實痛苦難熬。在上海機場,我見到了黃鶯(音譯),她在人群中舉著寫著我名字的標誌牌,“JonaThan”。黃鶯是南京河海大學工程學的一名學生,20歲,矮矮瘦瘦,大大的棕色眼睛和長長的劉海。通過熟人介紹,她答應給我當翻譯。幾個月之前,我托她幫我尋找熟知錢塘江民間故事、精神象徵史、科學及工程建設之人。我自己提前做過一些研究,但我希望與黃鶯合作的一周裡,能夠做一些採訪,收穫一些我獨自研究根本不會得到的經歷。

出乎意料的是,她當晚就安排了會面。把行李扔到計程車後備箱,我們便即刻穿梭於人來人往的街道——儘管此時天色已黑。人行道上,小販們鋪起毯子賣家用產品和自行車零部件,情侶們手牽著手散步。司機在黑漆漆的居民區快速兜了一圈,隨後在陳吉余博士家門口停下。

陳博士熱情地歡迎我們,並邀請我們在他小小的客廳坐下,自己也在我們對面落座。他是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研究院院長,今年80多歲,仍舊精神矍鑠。他盤起雙腿,一手捋著滿頭白髮,安靜地思考我的提問。“我研究錢塘江已經超過50年了,”他說,“它就是我的生命。” 陳博士發表過很多論文,多到他自己都記不清,其中許多文章有關錢塘江獨特的水文學。“這條洶湧大河的饋贈,”他若有所思地說,“使它根本無法被忽視。它命令我們去關注。必要時,它將我們打造成專家。”

和幾乎沒有明顯潮汐現象的地中海相比,錢塘大潮有史以來一直被視為不祥之兆。為了生存,古人向來對潮水的來去十分留意。在人們掌握大潮漲落規律之前,河畔村莊的草屋常被沖走。後來,通過觀察大潮四季的變化週期,村民們學會了隨季節變更來調整房屋住址,這個季節在河東建,另一個季節則搬去河西。這些知識逐漸演變為世上第一個潮汐表,西元一世紀的人們將它刻在岩石上。以月相變化參照(新月到滿月的週期迴圈),這個潮汐表預測了湧潮到來的時間與高度。大潮期間會出現更大的湧潮,小潮期間湧潮則比較小。它還顯示,最大的大潮會在滿月之後的幾天出現,這說明人們意識到天體運行對海洋的引力作用有一定的延遲(這種延遲後來被稱為“潮齡”)。後來,岩石上的這個潮汐表被拓印下來,西元1056年開始流傳,比西方第一個潮汐表(倫敦-布裡格)的發明及推廣早了整整兩個世紀。

也許直到現在,中國對潮汐的研究還是領先於西方。不過陳博士為人謙遜,不會去做這種比較,他對錢塘大潮感到無比自豪。他說,這世上有湧潮的地方或許有一百多個,不過它們多數都比較小,而且斷斷續續。亞馬孫著名的Pororoca(河口湧潮,Tupe部落土著語中“怒吼”的意思)可達3.7米之高,800千米以外的上游都能感受到它的威力。科羅拉多之前有個湧潮,潮高達4.6米的,名叫Burro,不過由於農業用水的控制以及隨之而來的淤塞,現在基本已消失匿跡。法國塞納河下游的怒潮Macaret,英國塞文河與特倫特河的暴潮Eagre都曾因其毀滅性的破壞力而臭名昭著,不過如今也隨著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河道堵塞而不復存在。目前還有一些地方也有湧潮現象,比如芬迪灣、阿拉斯加的特納甘灣和克尼克灣、蘇格蘭的索爾威灣、印度的胡格利河以及越南的湄公河。湧潮的波浪形狀及其連貫性都沒有特定的規律。有的湧潮安安靜靜地前浪推後浪,絡繹不絕;有的則行至一半或上游處而斷開。還有一些湧潮只在一年或一月中出現最高潮時才會形成。錢塘湧潮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最大且破壞性最強,也因為它每次都會隨高潮出現,一天兩次,一年365天,還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所有出現湧潮的河流有兩個相同之處。其一,它們都有個喇叭形的河口和微微隆起的低淺的河床。其二,河流入海口都會出現大潮。當這個大潮——錢塘大潮達到7.9米高——遇到低淺的河口,便勢如破竹,其能量突變與飛機超音速飛行時的狀況類似。

飛機超音速突破音障的預兆是音爆,大潮突變的徵兆則是魔鬼般的浪潮和萬馬奔騰的咆哮。有人說,湧潮其實就是音爆壓力波向上游挺進。

陳博士起身,拖鞋在硬木板上拖著,走去另一個房間。他回來時給我們添滿茶水,還遞給我倆各自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黃鶯悄聲說,盒子裡是月餅,是中秋佳節時親朋好友共同分享的點心,而中秋通常與觀潮節同時。月餅有的是奶油餡,有的是五仁餡,餅皮用代表“圓”和“團聚”之義的漢字裝飾,以象徵秋天的滿月,寄託家庭和睦友好的願望。

“如果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陳博士邊回到原位坐下邊說,“我們會發現關於錢塘大潮的起源有各種版本。” 其中一個版本和西元前五世紀的年輕勇士伍子胥有關。吳王夫差將其殺害,並把他的屍體扔到鍋裡煮爛,然後縫在皮囊裡拋入江中。伍子胥的冤魂怒不可遏,便掀起滔天巨浪,覆沒當時的都城杭州。有這樣的描述,”(潮水)如橫江白練,如騰空野馬,如怒龍千頭。“吳王夫差試圖對抗怒潮,命令向大潮中心射箭。幾百年來,觀察者們熱心於用這些生動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大潮的洶湧澎湃。為了平息伍子胥亡魂的怨忿,同時見武力對抗並無成效,吳王最後決定以食物和鮮花撫慰之,同時在河畔建造佛塔。伍子胥並非只是傳說中怒不可遏的冤魂,他是西元前五世紀一位真正的英雄。雖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學藝術加工下,他的生平經歷定會被美化,但整體故事基本屬實。西元前二世紀的詩人枚乘在其賦作《七發》中對此有所提及。這篇賦圍繞生病的太子與提供治病藥方的吳國訪客之間的對話展開,賦中寫道:“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在太子的追問之下,吳客繼續說道“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純馳皓蜺……顒顒卬卬,椐椐強強,莘莘將將……發怒庢遝,清升逾跇,侯波奮振……神物怪疑,不可勝言。……此天下怪異詭觀也……”

時至今日,伍子胥的靈魂仍然活躍在錢塘江上——人們以觀潮節來紀念他的誕辰。鹽官鎮的河畔寶塔林立,是最受歡迎的觀潮位置,人們依舊手捧鮮花和食物來撫慰他憤怒的靈魂。鎮上的海神廟裡有座7.6米高的伍子胥雕像,虔誠的信徒們來此拜祭他。觀潮節期間,海神廟的庭院會鋪上紅毯,香爐裡燃起香和蠟燭,一時紫煙嫋嫋。

銀龍點化了14世紀的民間英雄魯智深。《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位綠林好漢,打完一場勝仗後,寄宿在杭州的六合塔。晚間,他被“千軍萬馬殺到“的聲音驚醒,擔心敵人來襲,便抄起武器,沖出門去。廟裡的僧人止住他,解釋道那只是潮信來到。魯智深恍然間想起師父贈予他的偈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便立刻放下武器,換上乾淨的衣服,去禪室打坐。他寫道:

平生不修善果,

只愛殺人放火。

忽地頓開金繩,

這裡扯斷玉鎖。

咦!錢塘江上潮信來,

今日方知我是我。

綠林和尚魯智深從沒讀過經文,只知殺人放火。領悟到潮水的召喚後,便即刻隨潮歸去,圓寂涅盤。“那句偈語博大精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佛教研究教授理查德·麥克布萊德(Richard McBride)博士在電話裡告訴我,“它強調成佛之精要在於修得“如來”之境。世間來去萬物,來了又去,皆循自然之道,而其中最遵此道者非潮汐莫屬。”

伍子胥和魯智深的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這條銀龍是如何吸引並鑄就中國人的靈魂。或許,這湧潮是福也是禍,在成就深厚的宗教與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也帶來了對死亡與毀滅的恐懼。

我擔心打擾到陳博士休息,但他不覺得礙事,堅決要求繼續聊下去。他神態自若,時而若有所思。他用中文表達,但有時會糾正黃鶯的英文翻譯。在這個深夜,我提問,黃鶯翻譯,陳博士輕聲作答。快分別時,我問他是否有渴望與湧潮再靠近一些的衝動。“那是當然!”他脫口而出。

“不過卻和你有所區別。作為科學家,我希望走近它,測量它。但作為詩人,比如你,則希望接近它,感受它的氣魄與美麗。“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與危險近距離接觸。每年幾百萬的觀潮者中,大多數人會選擇遠遠觀看。但總有幾百人越過防護堤,拿自己的生命冒險,這些人呢?陳博士認為他們都是被好奇心所驅使,絲毫意識不到危險。“對有些人而言,這是一場遊戲,”他說,“以生命為代價。”

書摘部分與內文圖片節選自《潮汐:宇宙星辰掀起的波瀾與奇觀》([美] 喬納森·懷特 著,丁莉 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一書,經出版社授權發佈。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