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簡史》作者的導師告訴你,非洲人到底會不會種菜?

曾聽人說:

中國人過去之後, 非洲人才發現自己的土地原來可以種菜的。

google了一下新聞, 的確有一些關於中國人種菜, 深受非洲人民喜愛的故事。

Google搜索結果

開始時候, 對這些還深以為然, 時不時也和朋友拿這個消息開開非洲人的玩笑, 用以證明非洲人的懶惰或愚笨, 更想說的是中國人的勤奮和聰明。

然而, 讀了《槍炮、病菌與鋼鐵》之後, 對此深深地表示懷疑, 並不敢認同。

《槍炮、病菌與鋼鐵》封面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下簡稱GGS)一書的主旨很簡單, 作者總結為:

不同社會之所以在不同大陸得到不同發展, 原因在於大陸環境的差異, 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

聽起來就是“環境決定論”, 對於這種觀點, 之前我是基本上不贊同的, 本身就忽略了人的創造能力, 特別是不同社會群體在文化、宗教以及其他方面的差異性。

但讀完此書, 已經被作者的觀點深深折服。

此書的偉大之處, 不用從他獲得的普立茲獎或者對多少學者產生的影響來評價, 而是作者非常認真的提出了我們覺得不用思考的問題, 並嘗試去解答他, 即便是我們對於作者給出的答案並不滿意, 但我們仍然可以順著作者提出問題的方向去思索,

並尋求自己的解答。

例如, 作者問到,

為什麼槍炮和鋼鐵不是首先出現在非洲, 從而使非洲人和他們的病菌得以征服歐洲?

或者是:

為什麼是歐洲而非中國?

哲學家常有一句話, 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

的確如此, 當問到上述問題時, 尤其是歐美人提出這樣的問題, 中國人常常對待的方式就是, 懷著部分抵制情緒, 揣測作者的意圖, 大概就是要證明歐洲文明的優越, 或者種族優越了吧。

但請放棄這種成見, 繼續往下看。

作者將語言學與考古學相互印證, 對於人類歷史的變遷給予解答。

首先從起點說起。 在人類走出東非, 向各個大陸邁進與遷徙的時候, 他們過的都是採集和打獵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方式, 使得人類只能逐果樹而居,

人口也受到所得到食物的限制。 居住在各個大陸的人們在過著採集生活的同時, 開始了馴化動植物。

作者令人信服的指出, 在所有可能馴服的動植物清單上, 各個地區的人類都進行了嘗試, 然而不幸的是, 在可馴化的候補動植物中, 只有10多種最後成為了我們經常吃的蔬菜水果和肉類。 在這些最初馴化的動植物中, 來自新月沃地的貢獻最大, 其次還有中國等。 因此, 人類進入農業社會最初產生的文明中, 與動植物馴化有著莫大的關係。

各大陸候補與馴化動物統計-來源於GGS

農業比起採集狩獵來說, 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 更多的人口導致了社會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此才有了蘇美爾到赫梯, 有了埃及、中國等古文明的興起。

從動植物依次馴化的時間來看, 也是各個古文明興起的時間表。

糧食生產的這種傳播的主要路線, 是從西南亞到歐洲、埃及和北非、衣索比亞、中亞和印度河河谷;從薩赫勒地帶和西非到東非和南非;從中國到熱帶東南亞、菲律賓、印尼、朝鮮和日本;以及從中美洲到北美洲。

但這些還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是歐亞大陸在近代完勝美洲和非洲。 另一個主要的因素還在於地理環境。 作者指出, 由於歐亞大陸是東西主軸走向, 而非洲和美洲主要是南北主軸, 導致了從不同緯度地區農業(動植物的傳播)傳播出現了阻礙。 而東西走向的歐亞大陸則在同樣的緯度地區。

歐亞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同的主軸線

同樣緯度有著類似的氣候,動植物傳播也比較迅速,而不同緯度造就了傳播困難。以非洲為例,作者將北非歸人到了歐亞大陸核心區,在北非往南就是撒哈拉沙漠,這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即使是馴化了的馬和牛,在撒哈拉以南會遇到采采蠅傳播的錐蟲病這樣致命的疾病,植物更是難以逾越過非洲氣候。

美洲遇到的也是同樣的情況,墨西哥與厄瓜多爾相距只有1200英里,只是巴爾幹半島到達美索不達米亞的距離,但動植物之間的傳播卻相當不易。

與動植物傳播遇到的阻礙相同,其他技術與發明的傳播也會因地理條件而發生阻礙。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史前時期墨西哥獨立發明的輪子始終沒有傳播到安第斯山脈地區,就是說墨西哥的輪子沒有和美洲唯一可以負重的馴化動物——羊駝相遇,所以只能變成了玩具。

此外,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馴化的動物帶來了問題,就是疾病。《人類簡史》的作者鼓吹採集社會飲食結構的健康,事實也的確如此,人類歷史上遇到的各種病不可能在小群狩獵採集社會和刀耕火種的農民中存在下去,只是在高度集中的農業社會裡大肆傳播。

動物帶給我們的疾病

這裡是作者列出的由我們馴化了的動物帶給我們的疾病列表。歐亞大陸的人通過絲綢之路、通過錯綜複雜的短途貿易、戰爭等相互交流,也相互交流著疾病,蒙古大軍給歐洲帶來的黑死病,讓歐亞大陸的人對於這種病有了免疫力,此外,天花、麻疹等等疾病在歐亞大陸廣泛交流並傳播,疾病和人都進行著演變。然而長期隔絕的美洲大陸,在遭遇了歐洲人的傳染病之後,迅速死亡。可以說,歐洲人靠5%的槍炮和95%的病菌政府了美洲。

至此,我已經沒有要反駁作者地理環境決定理論的理由了。但還剩下這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各色循環論證的答案,例如是歐洲的新教促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西方自古希臘以來注重的和流傳下來的科學傳統,又或者說是歐洲偶然的因素所促成的工業革命等等。作者指出,歐洲能夠擴張到全世界,是因為:

不是中國的統一,而是歐洲的分裂

因為歐洲長期以來的分裂,或者說沒有任何人統一過歐洲,羅馬沒有、拿破崙沒有、希特勒更沒有,造成了歐洲諸國和王侯之間的競爭,正因為沒有統一的王權,不像明朝,因為大一統,皇帝的一道命令,整個中國禁海。技術與發明在任何社會裡,都有起有落,有的長期不用就會退回去,例如日本在美國人打開國門前,曾一度從荷蘭人那裡學會了造槍,但幕府的一紙禁令,逐漸銷毀了所有造槍以及相關的技術。

所以我們不應該抱怨,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得有失,失去的機會可以再次學習回來。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本文開始前的話題,不是非洲人的懶惰或者愚蠢,非洲人在歐洲白人殖民主義者到來之前,有5個不同的人種,全世界1/4的語言僅在非洲才有,沒有哪一個大陸的人種在多樣性方面與非洲可以相比較。

非洲有班圖人這樣的農民漸漸擴大地盤,“淹沒”(作者語,包括政府、驅逐、混種繁殖、殺害或流行病)了其他民族。在15世紀歐洲人到來之前,歐洲有自己的傳統作物:

歐洲人來之前的非洲傳統作物

而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後,帶來了作物,南非的地中海氣候可以種植的東西與地中海周圍一樣多。

就農業種植方面來說,非洲人並不是不會耕種,在非洲很多地區,哪怕是上帝去了也種不活一粒小麥,別說是中國人。而在一些適宜耕種的地區,如上圖所示,非洲人已經將自己盡可能嘗試馴化的植物種植了一遍,並引進了來自西亞與東南亞的作物。

仔細看了幾則新聞之後發現,新聞裡所說的不是西非的迦納,就是上圖中種植可樂果的地方。而有的就是蘇丹,艾瑟爾比亞上方,埃及下方,古代更成為上埃及的地方。

因此,不是中國人的聰明,就世界各個種族群體來說,在遺傳上沒有明顯的智力差別,然而奇怪的是,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人還在拿種族說事,竟然還有人認為黑種人的智力低下。

其次,即便是可以種植的地方,在西方殖民者撤離之後,並未給非洲很多地方的人培養栽培技術。畢竟引進自亞洲的蔬菜也好,美洲的玉米也好,都需要精通農業技術和灌溉等一定技藝的人。這一點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

最後,我們不應該把非洲當作整體來看待,正如中國人在相互認識之後,都要介紹一下來自哪個地域。北非屬於地中海文化圈,東非屬於阿拉伯文化圈,南非由於特殊的政治,東非也有班圖人的發源地。而且非洲也不都是一個人種。

到此為止,對於非洲人的嘲笑差不多夠了。別在沾沾自喜,畢竟被打的歷史也沒有多遠而已。

歐亞大陸與其他大陸不同的主軸線

同樣緯度有著類似的氣候,動植物傳播也比較迅速,而不同緯度造就了傳播困難。以非洲為例,作者將北非歸人到了歐亞大陸核心區,在北非往南就是撒哈拉沙漠,這是不可逾越的障礙,即使是馴化了的馬和牛,在撒哈拉以南會遇到采采蠅傳播的錐蟲病這樣致命的疾病,植物更是難以逾越過非洲氣候。

美洲遇到的也是同樣的情況,墨西哥與厄瓜多爾相距只有1200英里,只是巴爾幹半島到達美索不達米亞的距離,但動植物之間的傳播卻相當不易。

與動植物傳播遇到的阻礙相同,其他技術與發明的傳播也會因地理條件而發生阻礙。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史前時期墨西哥獨立發明的輪子始終沒有傳播到安第斯山脈地區,就是說墨西哥的輪子沒有和美洲唯一可以負重的馴化動物——羊駝相遇,所以只能變成了玩具。

此外,人類進入農業社會,馴化的動物帶來了問題,就是疾病。《人類簡史》的作者鼓吹採集社會飲食結構的健康,事實也的確如此,人類歷史上遇到的各種病不可能在小群狩獵採集社會和刀耕火種的農民中存在下去,只是在高度集中的農業社會裡大肆傳播。

動物帶給我們的疾病

這裡是作者列出的由我們馴化了的動物帶給我們的疾病列表。歐亞大陸的人通過絲綢之路、通過錯綜複雜的短途貿易、戰爭等相互交流,也相互交流著疾病,蒙古大軍給歐洲帶來的黑死病,讓歐亞大陸的人對於這種病有了免疫力,此外,天花、麻疹等等疾病在歐亞大陸廣泛交流並傳播,疾病和人都進行著演變。然而長期隔絕的美洲大陸,在遭遇了歐洲人的傳染病之後,迅速死亡。可以說,歐洲人靠5%的槍炮和95%的病菌政府了美洲。

至此,我已經沒有要反駁作者地理環境決定理論的理由了。但還剩下這樣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是歐洲人而不是中國人?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各色循環論證的答案,例如是歐洲的新教促成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西方自古希臘以來注重的和流傳下來的科學傳統,又或者說是歐洲偶然的因素所促成的工業革命等等。作者指出,歐洲能夠擴張到全世界,是因為:

不是中國的統一,而是歐洲的分裂

因為歐洲長期以來的分裂,或者說沒有任何人統一過歐洲,羅馬沒有、拿破崙沒有、希特勒更沒有,造成了歐洲諸國和王侯之間的競爭,正因為沒有統一的王權,不像明朝,因為大一統,皇帝的一道命令,整個中國禁海。技術與發明在任何社會裡,都有起有落,有的長期不用就會退回去,例如日本在美國人打開國門前,曾一度從荷蘭人那裡學會了造槍,但幕府的一紙禁令,逐漸銷毀了所有造槍以及相關的技術。

所以我們不應該抱怨,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得有失,失去的機會可以再次學習回來。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本文開始前的話題,不是非洲人的懶惰或者愚蠢,非洲人在歐洲白人殖民主義者到來之前,有5個不同的人種,全世界1/4的語言僅在非洲才有,沒有哪一個大陸的人種在多樣性方面與非洲可以相比較。

非洲有班圖人這樣的農民漸漸擴大地盤,“淹沒”(作者語,包括政府、驅逐、混種繁殖、殺害或流行病)了其他民族。在15世紀歐洲人到來之前,歐洲有自己的傳統作物:

歐洲人來之前的非洲傳統作物

而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之後,帶來了作物,南非的地中海氣候可以種植的東西與地中海周圍一樣多。

就農業種植方面來說,非洲人並不是不會耕種,在非洲很多地區,哪怕是上帝去了也種不活一粒小麥,別說是中國人。而在一些適宜耕種的地區,如上圖所示,非洲人已經將自己盡可能嘗試馴化的植物種植了一遍,並引進了來自西亞與東南亞的作物。

仔細看了幾則新聞之後發現,新聞裡所說的不是西非的迦納,就是上圖中種植可樂果的地方。而有的就是蘇丹,艾瑟爾比亞上方,埃及下方,古代更成為上埃及的地方。

因此,不是中國人的聰明,就世界各個種族群體來說,在遺傳上沒有明顯的智力差別,然而奇怪的是,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國人還在拿種族說事,竟然還有人認為黑種人的智力低下。

其次,即便是可以種植的地方,在西方殖民者撤離之後,並未給非洲很多地方的人培養栽培技術。畢竟引進自亞洲的蔬菜也好,美洲的玉米也好,都需要精通農業技術和灌溉等一定技藝的人。這一點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

最後,我們不應該把非洲當作整體來看待,正如中國人在相互認識之後,都要介紹一下來自哪個地域。北非屬於地中海文化圈,東非屬於阿拉伯文化圈,南非由於特殊的政治,東非也有班圖人的發源地。而且非洲也不都是一個人種。

到此為止,對於非洲人的嘲笑差不多夠了。別在沾沾自喜,畢竟被打的歷史也沒有多遠而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