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竦塘之由來

竦塘村位於徽州區西溪南鎮西部, 合銅黃高速穿村而過, 距離黃山高鐵北站約6.8公里, 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觀。 該村背倚金竺山, 《新安志》所稱“歙縣第二名山”, 登山而上, 可瞰黃山市所在地屯溪區的大半個面貌及黃山天都峰, 可見山之雄偉。 該村系西溪南鎮最大也是目前全市區劃調整前人口最多的行政村, 轄32個村民組, 約4000人口。

竦塘古有十二景, 舊時有“十裡長街”之盛, 其遺跡、風俗、舊事甚多。 明朝孫麟撰《竦塘十二景記》說:竦塘村距離金竺山約三裡, 它的東邊有口大塘, 所以叫竦塘。 還有一種說法是:山脈從西邊起起伏伏, 蜿蜒而來, 到靠近村落的地方, 突然矗立起一座四邊形的大土山, 高出周邊。 它的山頂呈四邊形, 寬廣平坦, 所以也叫竦堂。 竦塘的說法, 最初應該來自第二個解釋“竦堂”, 後來加入了“東有巨塘”這個元素, 堂、塘兩字讀音又相同,

所以就演變成了“竦塘”。

竦塘村舊時為一大的自然村落, 其村域自西溪南西面之仁尼寺始, 向西延伸, 直至金竺山麓之葆村。 竦塘村, 解放前後尚稱竦塘尾。 竦塘村最出名的是它的古徽派建築, 代表的就是“汪家大宅”, 汪家以前是這裡的大戶, 汪家大宅有三所, 可惜其中兩所很早就遭到破壞, 幸運的是最大的一所還保留至今, 它建於清光緒年間, 保存良好, 裡面還住著多戶人家, 人丁興旺。

2016年, 竦塘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 古時竦塘村文化底蘊深厚, 在村莊境內有座金竺山, 山上有座臨塘古寺, 香火旺盛, 佛教文化廣為流傳, 後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 至今已不復存在。 6月14日下午, 記者來到竦塘竺川村, 走訪了當年唯一健在的寺僧,

現年79歲的村民吳鴻貴。 據吳鴻貴回憶, 10歲時他和哥哥入寺為小和尚, 寺正中大門兩邊有二石鼓, 入寺後, 拾階而上, 正中為大雄寶殿, 殿內兩側塑十八銅羅漢、二十四柱天;殿外兩邊還建有地藏王殿、五福殿、觀音殿等, 寺廟裡只有兩個老和尚和他們兩個小和尚, 香火最旺的時候至少有上百人。 老和尚五十多歲圓寂後, 時年十五六歲的吳鴻貴則還俗回家幫人放牛。 竺川村85歲老人李萬生對這座古寺也有著自己的記憶, 他告訴記者, “寺廟有五進, 占地面積約十幾畝, 院內有兩棵大柏樹, 頭一進有水井、香爐, 大門內塑有哼、哈二將, 高約七八米, 足下各踏兩個小鬼。 每年七月十五都要舉行一次‘保安勝會’, 每三年還要舉行一次香會,
熱鬧的很。 ”據考證:該寺始建于南北朝蕭梁時期, 明朱洪武在江西為陳友諒戰敗後曾在此留駐。 至清咸豐、同治年間, 竦塘汪東山曾予重修。

鬥轉星移, 世事變遷, 古村落依然靜靜地守候在歲月深處。 如今, 雖然我們已無法盡覽竦塘十二景, 但竦塘這個名字, 卻終將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而永遠留在徽州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 並通過文化扶貧示範點的打造, 讓幸福竦塘之夢觸手可及。

後記:在徽州, 不經意走進一個村莊, 就能翻開一頁歷史。 因為走近, 我們才得以探究竦塘的前世今生, 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其本質是挖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創新徽州文化中的優質因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