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學堂:我為什麼失去了擇時能力!

作為程式猿出身, 讀研究生的時候曾非常癡迷於量化交易, 時間主要消耗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大量的資料處理, 為了便於程式回測歷史資料而不停的優化資料結構, 另一方面, 不停地挖掘投資標的的歷史收益分佈, 思考各種交易規則, 並用歷史資料來驗證各種交易規則下面的風險收益情況。

很多策略用歷史資料回測, 結果都非常完美, 夏普比例非常高, 年化收益非常穩定, 最大回撤也很小, 然而投入到實盤運作中, 效果卻往往有較大的偏差。 當然, 也有某些時候, 策略實盤比歷史回測收益還要高。

事後反思, 我覺得當時犯了很多錯誤,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不停的擇時, 以及相信歷史必將重演。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以前做的最多的是多因數模型, 本質上就是通過對各個因數打分並加權求和, 得到某一時點所有股票的分值, 選擇打分最高的前N檔股票買入, 這個過程可以在很多軟體上實現, 如果不懂程式設計, 可以用Excel, 資料庫用得好的可以用SQL Server, 靈活性再高一點的可以用R/Matlab。

當然, 具體實施起來還有很多細節, 比如調倉週期, 也就是你多久時間重新算一遍, 因為過一段時間重新算一遍, 分數肯定會有變化, 於是就會調倉, 把分數高的換進來, 分數低的換出去。 表面上這個看著很合理, 似乎是不斷地提高收益率, 實際上就是在不停的擇時,

每隔很短一段時間就試圖最有性價比的公司。

這個想法非常好, 問題出在最優交易規則源於歷史資料, 而這些優化出來的規則, 大部分是歷史的巧合, 並沒有基本面支持的因果關係。

跳出了量化這個坑以後, 越來越清晰的看到, 擇時擇對了純屬運氣, 本質上就是投機成功了而言。 很多人, 包括我在內, 一開始總把運氣當能力。 投機一次成功是有可能的, 投機兩次成功也有可能, 但是連續投機N次都成功, 這個概率就會越來越越低。

判斷一個公司好壞並不難, 但判斷一個公司的股價第二天是漲還是跌, 漲跌多少, 則很難,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判斷對了, 則純粹是運氣。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 越來越覺得一個人的能力範圍其實非常的小,

很多過去成功的經驗, 很多時候來自運氣。 能夠生長在一個經濟增速高增長的國家的和平年代, 也是種運氣。

因為股價總是圍繞內在價值不停的漲跌, 能夠在股價低點買入, 高點賣出, 隨後又在低點買入, 隨後又在高點賣出, 這是一件很多人為之興奮的事, 有不少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希望通過對K線圖的研究來找到其中的奧妙。 這讓我想起有些人每天研究彩票號碼, 希望能夠猜出下一次彩票的號碼。 這兩種都是概率極其微小的事件, 即便發生了一次, 也沒什麼可複製性。 就好像一個人中了彩票, 大家就請他去分享成功經驗一樣。

我想說的是, 擇時不是一種能力, 而是一種運氣。

很多人過去猜對了幾次漲跌, 錯誤的把運氣當成能力, 下次再猜的時候賭注會下的更大, 最終可能也會輸的很慘。 我有位朋友, 每次戶外跑步距離比我多, 速度也比我快, 我跟他說, 你厲害, 你跑得多, 但你主要得感謝天氣, 如果每天下雨, 你就只能坐在家裡看報紙, 咱兩速度就一樣了。

很多人買賣公司喜歡看K線圖。 幸好他買的是上市企業, 如果是非上市企業, 他還得自己手工畫K線圖。 很難想像VC/PE等一級市場的投資研究人員一天到晚拿把尺子花K線, 而不去研究企業基本面, 行業發展趨勢。

弄清楚一家公司股票價格的歷史漲跌沒有太大意義, 決定公司估值的是企業未來前景, 是未來 一系列現金流, 而不是歷史現金流。 至於過去有人願意為此出多少價格,

那是過去的事情, 是由過去的一幫人根據過去的經驗與預測, 以及出價時候的喜怒哀樂決定的。 有位朋友問我對A公司的看法, 我說A公司目前的估值是很便宜的, 至少未來10年的投資性價比遠高於10年期國債。 然後這位朋友說, A公司最近一年股價已經漲了超過50%了, 股價在高位, 現在買不下手, 我要等他跌下來再買。 我說, 你這是投機分子的心態, 你把K線圖遮住, 假設你不知道A公司過去漲跌多少, 就買的下手了。 (作者:xxxxyyyy)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