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秋節在歷朝歷代的變遷介紹

古人如何過中秋---------中秋節的變遷

中秋節, 是現代最隆重的法定節日之一。 中國人到底是從何時開始過中秋節的?比較可信的說法是, 此節俗與上古時期八月祈祀活動有直接關係, 遠古時的八月已有以酬農神、祭地母和祛災驅疫為主題的慶典。

1、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開簾見新月, 便即下階拜”

從《周禮-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說來看, “中秋”在中國古人心中已佔有一定位置, 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 即便到了節假日最多的唐代, 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節日。 倒是當時的新羅(朝鮮半島國家之一),

已將八月十五列為法定節日, 放假三天。

雖然八月十五不是節日, 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動還是很豐富的。 這一天, 最為活躍的是女性, 特別是女孩子, 後來廣為流行的“女子拜月”。

古代女性如何拜月?明末文人劉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場》裡有這樣的記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設月光位, 於月所出方, 向月供而拜。

2、北宋時期中秋節有了“團圓”內涵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 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 “中秋夜, 貴家結飾台榭, 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 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後宮傳出的音樂聲, 此即所謂“絲篁鼎沸, 近內庭居民, 夜深遙聞笙竽之聲,

宛若雲外”。 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 連小孩都不肯睡, “閭裡兒童, 連宵嬉戲。 夜市駢闐, 至於通曉。 ”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 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 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 源頭應該在北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 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

南宋時期, “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 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 玉露生涼, 丹桂香飄, 銀蟾光滿, 王孫公子, 富家巨室, 莫不登危樓, 臨軒玩月, 或開廣榭, 玳筵羅列, 琴瑟鏗鏘, 酌酒高歌, 以蔔竟夕之歡。 至如鋪席之家, 亦登小小月臺, 安排家宴, 團子女, 以酬佳節。 雖陋巷貧窶之人, 解衣市酒, 勉強迎歡, 不肯虛度。 此夜天街賣買,

直到五鼓, 玩月遊人, 婆娑于市, 至晚不絕。 ”

3、“月餅”一詞始於南宋

“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與飴”

聚餐, 是中國節日永遠的主題之一, 和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食俗。

目前較為可靠的說法是, 北宋時中秋節已有吃月餅的風俗, 但是否普遍並不肯定。 蘇東坡《留別廉守》一詩中, 便有“小餅如嚼月, 中有酥與飴”的說法。

北宋雖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餅之俗, 但所食月餅當時並不叫“月餅”, 而稱為“金餅”。 當時的文人蘇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詩中即稱, “銀塘通夜白, 金餅隔林明”。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葷素從食店”條、同時代的周密《武林舊事》“蒸作從食”條, 均出現“月餅”一詞。 但需要指出的是, 這種月餅似乎並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專用節日食品,

乃“四時皆有”的日常食品——不過在中秋節這天食用, 意義非同尋常。

4、明代中秋節流行送月餅

“以月餅相遺, 取團圓之義”

中秋節吃月餅到元代已更加“講究”。 元末陶宗儀的《元氏掖庭記》中記述過元武宗海山過已酉(西元13XX年)中秋節的情況。 中秋之夜, 元武宗與諸嬪妃泛舟於皇家的太液池, 設宴取樂, 所上食物相當豐富:“薦蜻翅之脯, 進秋風之鯰, 酌元霜之酒, 啖華月之羔”。 這裡的“啖華月之羔”即為“吃月餅”。

到了明代, “吃月餅”已為中秋節固定風俗。 中秋節所食之餅除了“月餅”叫法外, 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 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稱, “中秋, 登樓玩月, 多用西瓜、團餅, 亦取月圓之義。 ”

明代, 中國古人過中秋還出現了新氣象, 現代必不可少的“月餅”,

成為時人過中秋節之必備, 現代特別流行的中秋送月餅風俗明代已開始流行。 崇禎《嘉興縣誌》稱, “十五是為中秋, 作餅肖月形, 曰‘月餅’, 有相饋遺者, 取團圓之義”;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也有相同說法, “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 取團圓之義。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