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是袁崇煥該不該殺,而是崇禎身不由己不得不殺!

袁崇煥, 清人對其恨之入骨。 甯遠大捷, 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一炮打傷, 沒一會就死了, 嚇得清軍二十年不敢犯境。 不僅是恨, 更多的是忌憚。 崇禎一殺袁崇煥, 沒幾天清軍得到消息, 立馬大軍犯境。 如此國之重器, 明之長城, 崇禎殺他, 實屬不該!

當然崇禎有自己的無奈。 袁崇煥有能力, 而且手裡有兵權, 十五萬關寧鐵騎。 只要他有謀逆之心, 是完全可能推翻崇禎自立。 所以不僅清軍忌憚袁崇煥, 崇禎也是。 清人修史說崇禎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 根本是無稽之談。 因為多此一舉, 袁崇煥功高蓋主, 崇禎又剛愎自用, 用人多疑。 崇禎殺袁崇煥, 就如雍正殺年羹堯, 都是政治的必然。

但是殺袁崇煥並不是崇禎一人的決定, 是經過三司會審, 六堂過朝, 也就是說內閣大臣都同意的。 同時崇禎也在宮裡表明自己不想殺袁崇煥。 也就是說想殺袁崇煥的是另一派人。

讀《明史》袁崇煥傳, 可以發現袁崇煥是特別剛直的一個人。 袁崇煥監軍時曾查核到虛報名額的隊伍, 立刻斬殺一個校官, 可見其手段霹靂。 後人說他是大漢奸, 殺毛文龍是為了給清廷立投名狀也是很沒有道理。 毛文龍擁兵自重, 貪污糧餉, 甚至可能倒戈清廷, 對於袁崇煥來說, 這樣的人不殺, 什麼人還能殺。

“明亡於廟, 清亡於道”, 廟堂是古代大臣與君王議事和祭祀的地方。 議事自然會有觀點不同, 政見不和, 有明一代之前也只是“觀點不同, 政見不和”, 到了明朝就變成了“排除異己, 你死我活”黨爭。 明末崇禎殺魏忠賢, 用來制衡東林黨的宦官沒了, 東林黨由此做大。 大到可以裹挾皇權, 崇禎本來可以南下, 至少偏安一隅, 可是大臣不同意, 要“君王死社稷”, 於是只能吊死煤山。

袁崇煥如此剛直, 自然得罪不少人。 這肯定就有禍亂朝政的東林黨人。 黨爭有個特點, 就是黨爭的結果位於一切之前, 什麼國家利益, 民族存亡都可以棄之不顧。 袁崇煥侵犯了東林黨人的利益, 東林黨殺袁崇煥就是必然, 顧不得那麼許多了。 所以袁崇煥是黨爭的犧牲品, 崇禎被東林黨裹挾, 身不由已不得不殺。

但是如果崇禎,對袁崇煥保持信任,把袁崇煥當做一把利劍,借袁崇煥救援京師鎮守遼東之功,扶植他這一派勢力用以制衡東林黨,就像隆慶用海瑞那樣,或許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結果吧。

但是如果崇禎,對袁崇煥保持信任,把袁崇煥當做一把利劍,借袁崇煥救援京師鎮守遼東之功,扶植他這一派勢力用以制衡東林黨,就像隆慶用海瑞那樣,或許又是另外一種不同的結果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