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會看面相,常說自己蟒龍轉世,一條大蛇,做皇帝是不可能的

曾國藩, 晚清名臣,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他的崛起, 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工人出版社曾出過一本書《曾國藩成功的秘密》(張曉瑉著), 在這本書裡, 作者將曾國藩不想造反當皇帝的原因歸結為四點, 即不能、不願、不會、不想, 誓死不背叛大清, 要與這個無藥可救、腐敗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不能”是因為他痛揍太平軍, 若反了當然不會與之化敵為友, 進而湘軍會成清軍與太平軍間的“夾心餅乾”, 完全覆滅;“不會”是得不到李鴻章、彭玉麟等人的支持;“不會”是因為曾國藩一直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人,

雖然靠戰功獲得了無上的榮耀, 但骨子裡, 還是流淌著讀書人的血;“不想”很有意思, 即曾國藩非常精通相面之術, 還寫過《冰鑒》這本書, 看透了自己的面相, 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

這四點的說服力很大, 尤其是前兩點道明瞭“不反”的客觀原因, 也就是從客觀上說反了也不會成功。 這之後, 便有了一些網友的主觀設想, 即是有沒有想過造反?造反成功後會怎麼想?答案是也清楚的:一是按人之常情, 曾國藩本人肯定想過稱帝, 這不容懷疑, 可他猶豫過, 權衡後也明確反對過, 關鍵是朝廷待他有恩, 他要感激涕零, 自然就沒了二心。 二是即使成功, 曾國藩建立的也不過是另外一個封建王朝,

即使他成為一個英明的皇帝, 但早晚都會被共和的潮流所推翻。 即後來者說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曾國藩不可能擺脫這種境遇的。

曾國藩

據說, 曾國藩常常說自己是“蟒龍轉世”, 但是蟒龍終究不是龍, 而是一條蟒蛇。 如果蟒蛇想變成真龍,

那根本就是一個癡人說夢的故事, 更是一個荒誕可笑的傳說。 這話雖然有些“唯心”, 但卻能讓人想到這樣一個詞——火候。 曾國藩似乎還沒有到做皇帝的火候, 而這從民間流傳他做的兩件事就能看出來。

第一件事是這樣的: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天監奏, 八月初一日, 日月及水火土木四星俱在張宿五、六、八、九度之內, 金星在軫, 亦尚在三十度之內, 這是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象。 同治皇帝覺得嘉慶皇帝說的有理, 命軍機傳諭內閣, 遵照嘉慶皇帝的意思“明發”, 曉諭臣民。 歷史又一次開了玩笑, 當同治心灰意冷的時候, 祥瑞降臨了, 曾國荃在八月初一攻克了太平天國的重鎮安慶, 幾個月後, 天京也攻克了, 這仿佛真成了大清中興的兆頭了。

實際上, 在七月份湘軍就可以完成攻克安慶的任務, 但為了趕上個好時間, 顯示曾國藩、曾國荃剿匪乃天命所系, 曾氏兄弟就刻意等到這一天。

明說了, 這件事是假的, 當時五星有沒有“聯珠”我們今天已經無從考察, 但明顯地, 這裡面的時間是對不上號的。 安慶是1853年2月24日被太平軍佔領的。 安慶保衛戰是1860年至1861年間, 太平軍為了阻擊湘軍東進、解救安慶之圍所進行的重要作戰。 1861年9月5日, 安慶失陷, 2萬多人壯烈犧牲, 太平軍自此節節敗退。 不存在西元1865年的說法。

曾國荃

但是老百姓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認為你的“火候”不到, 有意思“玩假”。 事實是在百姓認為的“火候”不到, 曾氏兄弟的“火候”也確實不到。 與這個事情相伴的是:湘軍攻陷安慶後, 由於攻城的湘軍士兵傷亡巨大, 曾國藩在1861年9月5日由東流趕到安慶城內下令:“兵丁大索三日”, 於是, 湘軍士兵公開搶劫姦淫, 屠殺淫掠, 三日安慶城內四萬余人死于湘軍屠城, 安慶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 屠城後, 曾國藩奏報此次戰役共有2萬多名太平軍被殺, 老弱婦孺被俘,“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因此,曾國藩在兩湖民眾中有了一個“好名聲”——“曾剃頭”。

另外一件事與安慶有些相似,即1864年2月,湘軍將天京(南京)合圍,7月19日午後,曾國荃的心腹李臣典點燃埋在天京城牆下麵的三萬斤火藥,一時間“但聞地中隱隱若雷聲,約一點鐘之久。忽聞霹靂砰訇,如天崩地圻之聲。牆垣二十餘丈隨煙直上”,天京陷落。湘軍順著豁口呼嘯而入,在曾國荃縱容下濫無辜,到處挖掘窯藏,掠奪財寶。民間流傳,曾國荃的吉字營湘軍擄掠的金銀如海、財貨如山,一時間,長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滿載這些財寶駛向湖南。

太平軍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有句名言:“朕即國家。”這話有三層意思,即皇帝擁有這個國家;皇帝代表這個國家;皇帝的家族之命運即國家之命運。在路易十四之前,中國的皇帝一些也說這話,不過是朕即天下。但二者間的意思沒有質的區別。這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故事是《舊唐書》中記載李隆基的一個故事:李隆基英俊多藝,儀錶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這就是“朕即天下”了,在這“天下”裡,李隆基也把唐朝毀了個差不多。但若將這事兒與曾氏兄弟向向湖南載寶相比,曾國藩顯然是沒有“氣度”和“格局”的,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在曾國藩明顯只有他老家那點地方。如此“火候”當然做不了皇帝了,而要說曾國藩成功之處,恐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曾國藩塑像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老弱婦孺被俘,“實無一人得脫”,還說“大快人心”。因此,曾國藩在兩湖民眾中有了一個“好名聲”——“曾剃頭”。

另外一件事與安慶有些相似,即1864年2月,湘軍將天京(南京)合圍,7月19日午後,曾國荃的心腹李臣典點燃埋在天京城牆下麵的三萬斤火藥,一時間“但聞地中隱隱若雷聲,約一點鐘之久。忽聞霹靂砰訇,如天崩地圻之聲。牆垣二十餘丈隨煙直上”,天京陷落。湘軍順著豁口呼嘯而入,在曾國荃縱容下濫無辜,到處挖掘窯藏,掠奪財寶。民間流傳,曾國荃的吉字營湘軍擄掠的金銀如海、財貨如山,一時間,長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滿載這些財寶駛向湖南。

太平軍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有句名言:“朕即國家。”這話有三層意思,即皇帝擁有這個國家;皇帝代表這個國家;皇帝的家族之命運即國家之命運。在路易十四之前,中國的皇帝一些也說這話,不過是朕即天下。但二者間的意思沒有質的區別。這中間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故事是《舊唐書》中記載李隆基的一個故事:李隆基英俊多藝,儀錶堂堂,從小就很有大志,在宮裡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大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 ”隨之揚長而去,武則天知道後,非常驚訝,不僅沒有責怪,反而更加寵愛他。

這就是“朕即天下”了,在這“天下”裡,李隆基也把唐朝毀了個差不多。但若將這事兒與曾氏兄弟向向湖南載寶相比,曾國藩顯然是沒有“氣度”和“格局”的,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在曾國藩明顯只有他老家那點地方。如此“火候”當然做不了皇帝了,而要說曾國藩成功之處,恐怕只有一句話那就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曾國藩塑像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