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網路時代的傳統文史之學

最近二十多年中國文史研究的巨大進步, 在理論創新、方法變化和領域開拓等方面, 都有超邁前人的成績。 其間原因很多, 我只想指出一點, 世界各國的公私藏書都能為學者所閱讀利用, 即使最傳統的經史之學, 現在學者能看到的文獻較前人不知要豐富多少倍。 同時, 古籍的大量影印使珍本秘笈成為學者的案頭常備書。 十多年來, 海峽兩岸的許多學者、研究機構和實業人士, 投入古籍電子文本或資料庫的製作建設, 已有的成績使學者獲益巨大, 這是眾所周知的。

古籍電子文本不僅查閱、剪貼方便,

而且能作逐字逐句的檢索, 改變了傳統學術靠記誦和個人資料積累的習慣, 必將對文史研究帶來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其中如漢語史(特別是文字訓詁學)、古籍輯逸和訓釋, 以及古代人事、典籍、制度、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得益最為直接。 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有提出重編《全唐詩》之舉, 只能動員學生一句一句抄卡片, 再費大量人力排出, 費力多而收效微。 我在二十年前作唐詩輯逸, 也因《全唐詩》不能檢索而留下許多缺憾。 現在可以很方便地解決了。 相信不要太久, 收羅幾萬種基本典籍的可全文檢索的古籍庫必能建成, 傳統國學必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的學者因此而斷言, 做文獻資料工作的今後將失去意義, 以文本校訂、詮釋、考證為主的傳統文史之學也將逐漸失去價值。

對此, 我僅表示部分的贊同, 即傳統文史之學應利用網路時代的種種便捷, 提升學術層次, 改進研究方法。 而就現狀來說, 各種古籍電子文本或資料庫的建設常見的通病, 正在於重視資訊技術而忽略學術品質。 由於文本遴選未必最佳, 校勘未臻精善, 校對又常草率, 適應一般讀者需要而將許多學術層面的內容刪去, 加上因繁簡互換、內碼錯亂等原因, 古籍電子文本雖給大家以便利, 但如不覆核書本文獻, 一般還很難為學者放心地引用。 許多古籍電子文本還僅停留在可供烹製學術速食的需求層面上, 一些製作者不免有較多出於商業利益方面的考慮。 我們在享用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
不免又有一種憂慮。 近年因《四庫全書》的普及, 現在的期刊論文到各高校博士論文, 常不加區分地都用《四庫全書》本, 其實從文本來說, 《四庫全書》本有很好的, 有的僅可備一本, 也有相當部分改竄太多, 完全不能用。

古籍電子文本或資料庫在進一步大發展後, 如不在學術品質上有非常高的追求, 很可能造成一場新的災難。 舉例來說, 《全唐詩》是以明末清初的學術積累為基礎倉促編成的一部錯誤很多的經典大書, 學術界對其所作的考訂補錄極其豐富, 問題都弄清楚了, 但到現在為止海峽兩岸製作的《全唐詩》電子文本已不下十多種, 對學術界已有的成績基本沒有吸取, 而且多半僅錄唐詩白文,

學術品質遠落後於清刊本。 即便是近二十年最好的兩部大型斷代文學全集《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和《全宋詩》, 由於仍有相當部分的書缺收, 又都是在典籍無法通檢的時期編成的, 有一些這樣那樣的錯失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就此來說, 我認為網路文獻的普及必將帶動傳統文史之學的飛躍發展, 而古籍電子文本或資料庫的建設, 尤其應該更多地吸取傳統文獻考據之學的成績, 與有關學者的工作相結合, 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由於網路文獻獨具的動態特徵, 對新成果的吸取可以更及時, 更準確, 更便於為多數人瞭解, 不必如書本文獻那樣一旦付型, 輕易不會再版, 得到機會修訂也是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的事了。

還以《全唐詩》為例來說, 保存清編本面貌的可以是一種文本, 而今本則應做到:1.在文本上, 能反映一首詩在歷代各種文本中的面貌;2.收詩全備, 後出新見的應陸續予以補出;3.前人已有的研究, 應能有指示聯接。 如同殺毒軟體不斷有升級換代一樣, 《全唐詩》也可以不斷升級換代。

附記:以上文字寫於2002年9月19日, 從未發表, 存于研究生文檔中, 偶然找到。 我於1997年底接任復旦中文系主任, 立即給全系教師發錢買電腦, 鼓勵改變寫作習慣, 但自己卻到2001年初方學會電腦, 5月初方寫成第一篇文章。 此文寫於其後一年多, 對網路與電腦寫作都所知甚淺, 似乎即寫感受, 倒也有一些真誠之見。 有些預言, 許多後來多應驗了, 有些仍未變, 如古籍電子庫的學術品質。 認為資料庫有便於炮製學術速食,而無法滿足高層次學術研究的要求,則目前有變有不變。當時我與國內一些學者合作做新編全部唐詩的工作,偶陷僵局,但還沒有破裂,仍希望能將全書完成。當時我還完全沒有用電子文本作古籍整理的經驗,四年後即2006年作唐前詩的校訂,仍複如此,直到兩年後方改變看法。但當時我已經朦朧地感到,利用網路隨時可以修改的優點,利用現代科技可以同時打開成千上萬個檔,可以在網上公開,可以讓盡可能多的學者參與《全唐詩》的校訂,不斷升級換代,希望能完成全書修訂。現在看,一些想法是超前的,稍作改變可以實行。我近十年作《全唐詩》新寫定本,即在電腦中開了一萬三千多個檔,每日不斷改寫訂補,不過沒有上網,別人也看不到。一些想法真的很幼稚。如果真在網上操作,每天會收到大量點贊與漫駡,讓人應接不暇。自己的新發現,很快就會被別人竊取。如果費十年時間,終於大功告竣,還沒等我回過氣來,全書已經署上別人的名字出版了。好在當年僅做了一個夢,夢到什麼,自己已經全部忘記。偶見舊文,稍存感慨,略記始末,立此存照。

認為資料庫有便於炮製學術速食,而無法滿足高層次學術研究的要求,則目前有變有不變。當時我與國內一些學者合作做新編全部唐詩的工作,偶陷僵局,但還沒有破裂,仍希望能將全書完成。當時我還完全沒有用電子文本作古籍整理的經驗,四年後即2006年作唐前詩的校訂,仍複如此,直到兩年後方改變看法。但當時我已經朦朧地感到,利用網路隨時可以修改的優點,利用現代科技可以同時打開成千上萬個檔,可以在網上公開,可以讓盡可能多的學者參與《全唐詩》的校訂,不斷升級換代,希望能完成全書修訂。現在看,一些想法是超前的,稍作改變可以實行。我近十年作《全唐詩》新寫定本,即在電腦中開了一萬三千多個檔,每日不斷改寫訂補,不過沒有上網,別人也看不到。一些想法真的很幼稚。如果真在網上操作,每天會收到大量點贊與漫駡,讓人應接不暇。自己的新發現,很快就會被別人竊取。如果費十年時間,終於大功告竣,還沒等我回過氣來,全書已經署上別人的名字出版了。好在當年僅做了一個夢,夢到什麼,自己已經全部忘記。偶見舊文,稍存感慨,略記始末,立此存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