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穿旗袍的人治下的中國

慈禧之所以能牢牢抓住咸豐的心(一如楊貴妃之于唐明皇), 一方面因為她非花瓶式的女人, 頗具心計, 另一方面, 還在於她很會打扮,

常有新意, 是宮中難得的一大“摩登女郎”, 使三千粉黛無顏色。

慈禧甚至對髮型與頭飾加以變革, 從而領導時尚新潮流:“孝欽皇后時製成新式, 較往時之髻尤高;滿洲婦女咸效之。 ”慈禧榮登皇太后之寶座後, 對服飾的要求更加苛刻:“常禦之服為黃緞袍, 上繡粉紅色大牡丹花”, 而且“外邊罩著用三千五百顆珍珠串成網狀的大披肩, 頭上常是並排幾朵大花, 再加各種珠寶流蘇, 風流之極, 為宮中一大奇談。 ”

再美的人也會老的, 慈禧晚年的形象, 卻依然雍容華貴。 她的旗袍不同凡響, 刺繡著繁複的花鳥圖案, 而且鑲嵌金邊。 袖口和下擺都呈喇叭狀。 慈禧雖未像武則天那樣正式稱帝, 但掌握政權達48年, 實際上已相當於女皇(或女太上皇)。

她垂簾聽政時所穿的這一身禮服, 恐怕算所有旗袍中最尊貴的一件, 多多少少帶有“龍袍”的性質。 在那風雲變幻的半個世紀裡, 大清的江山是由一個穿旗袍的人所控制的。

估計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以及俄國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日常也不敢如此鋪張浪費。 據清內務府檔案記載:光緒十年十月初十日, “皇太后五旬萬壽, 臣等照常恭進壽意:紅綢九九件、吃食九九盒……”這還算是額外的。 慈禧每年享有綢緞布匹160匹的份額, 但幾乎總要“超標”。 要這麼多的綾羅綢緞做什麼?做旗袍唄!慈禧擁有帝國最好的時裝設計師與縫紉師。

作為中國最有權勢的女人, 慈禧太后在北京城裡作威作福。 頤和園就是她下令修建的, 也一度成為其私家花園。 僅此一舉, 就挪用了大量的海軍軍費。 也許是作為回報吧, 昆明湖畔還停泊了一條兩層樓高的石舫, 供太后遊園賞景時登臨,

仿佛視察大清帝國的海軍。

這本身就是個絕妙的諷刺。 因為這艘編制之外的模擬巨船, 永遠在原地待命, 不可能駛向外海, 跟列強的堅船利炮對壘。 頤和園那浮華的石舫, 在我眼中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泰坦尼克號。 慈禧太后, 是一位失職(或者叫瀆職)的女船長。

慈禧終生都穿旗袍。唯一一次改穿平民化的漢族服裝,是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十萬火急,慈禧只好化裝成農婦(怕被追兵發現),去西安逃荒要飯去了。那一路上淒風苦雨,慈禧不僅披著老棉襖,而且吃了窩窩頭。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居然還覺得窩窩頭是天下頂好吃的東西;事後還宮時曾令禦膳房仿製。她是否還覺得旅途上的老棉襖,要比宮廷的黃緞袍更實用更溫暖呢?

事過境遷,旗袍的價值並未被老棉襖貶低。恐怕因為慈禧太后穿過,它所隱藏的皇家之風、王者之氣,或者說貴族格調,似乎至今尚未完全湮滅。畢竟,它曾經傾國傾城,裝扮過整整一個王朝的婦女,除了慈禧之外,還有珍妃,還有紫禁城內寂寞無名的三千宮女,還有大大小小的福晉(王爺的妻子)、命婦(有封號的官員的妻子)、格格(皇族女兒的稱號)……

慈禧終生都穿旗袍。唯一一次改穿平民化的漢族服裝,是1900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十萬火急,慈禧只好化裝成農婦(怕被追兵發現),去西安逃荒要飯去了。那一路上淒風苦雨,慈禧不僅披著老棉襖,而且吃了窩窩頭。吃膩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爺”,居然還覺得窩窩頭是天下頂好吃的東西;事後還宮時曾令禦膳房仿製。她是否還覺得旅途上的老棉襖,要比宮廷的黃緞袍更實用更溫暖呢?

事過境遷,旗袍的價值並未被老棉襖貶低。恐怕因為慈禧太后穿過,它所隱藏的皇家之風、王者之氣,或者說貴族格調,似乎至今尚未完全湮滅。畢竟,它曾經傾國傾城,裝扮過整整一個王朝的婦女,除了慈禧之外,還有珍妃,還有紫禁城內寂寞無名的三千宮女,還有大大小小的福晉(王爺的妻子)、命婦(有封號的官員的妻子)、格格(皇族女兒的稱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