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吉首大學:教育精准扶貧結碩果

“雲上學堂”授課場景。

2017年7月, 國家級貧困村——湖南吉首市矮寨鎮聯團村發生了一件大事, 兩位苗族姑娘先後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成為了該村第一批大學生。

聯團村位於湖南省吉首市矮寨鎮西南部的高寒山區, 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千年苗寨。 自然條件艱苦, 經濟結構單一, 基礎設施薄弱。 村民文化水準普遍較低。

2015年4月, 吉首大學被確定為該村對口幫扶單位。 近3年來, 在派駐強有力的工作隊的同時, 吉首大學投入和整合各類資金2000余萬元, 全面推進聯團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層組織等脫貧攻堅項目, 取得了顯著成效。 70多歲的石姓老人談到吉首大學的幫扶時感慨不已:“吉首大學工作隊來了, 把我們幾代人都夢想的公路修通了, 家家戶戶通自來水、通網路寬頻了, 廁所也建得和城裡一樣了, 聯團村脫貧致富的好日子來了。 ”

村中沒有幼稚園、沒有小學,

孩子們要走5公里的山路到矮寨鎮上的學校讀書。 缺少求知的意識、巨大的生存壓力導致絕大多數的孩子讀完初中便外出打工。 村裡的老人們回憶, 過去曾有山下學校老師上山勸學, 全都掃興而歸, 後來就少有老師來勸學了。

治貧先治愚, 扶貧必扶智。 吉首大學召開的扶貧專題研究黨委會上, 校黨委書記游俊、校長白晉湘認為要發揮學校的教育優勢, 不僅要幫助村民發展產業, 經濟上脫貧, 還要幫助他們重視教育, 實現智力脫貧, 徹底阻斷村寨貧困的代際傳遞。

在幫助因家庭困難輟學在家和外出務工的孩子重返校園讀書的同時, 吉首大學發揮高校自身教育優勢, 和連續10年組織師生利用暑期前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調研服務的經驗,

在聯團村成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和“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基地”。 常下鄉、常念鄉、常駐鄉, 吉首大學的師生員工扎實有力地推進教育扶貧。

2015年建立吉首大學聯團村“大學生志願服務基地”以來, 學校定期組織師生志願者進村開展“雲上學堂” “週末功課輔導”等教學內容。 暑期舉辦的“雲上學堂”開設了數學、語文、英語、音樂、舞蹈、美術、自然科學、素質拓展等課程。

“我要報數學。 ”“我想學音樂學畫畫。 ”每年暑期, 聯團村村口老樹下“雲上學堂”的招生現場總會被聯團村和附近村寨前來報名的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

在志願者的指導下, 伴隨著輕柔的音樂, 孩子們隨著音樂的節拍小心翼翼邁著華爾滋舞步,

臉頰上浮現著略帶靦腆的笑容, 享受著一生當中的第一堂舞蹈課, 仿佛忘掉了炎炎的烈日和狹小簡陋的教學場地。

從最基礎的字母教學開始, 教授有趣味的英文歌曲, 讓小朋友自己給英文動畫配音……志願者們精彩的英語課激發了聯團村小朋友學習英語的熱情, 給他們描繪了一個彩色的未來。

在“雲上學堂”, 每節課下課後, 村中的小朋友們總是爭先恐後地向大學生志願者追問下次上課的時間, 唯恐落下一堂課。 即使下著瓢潑大雨, 孩子們也會早早地來到教室聽課。

有趣, 有味, 有得。 在村民們的眼中, “雲上學堂”的開設彌補了聯團村基礎教育不足的問題, 幫助孩子們依靠知識改變自己和村寨的命運, 也給留守兒童們缺少陪伴的童年帶來了歡樂。

志願者們與山裡孩子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 每次臨別前, 孩子們都會用紙張做成大大小小的花朵, 作為送給“小老師們”的禮物。

作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建高校, 發展民族教育、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一直是吉首大學辦學過程中重要的責任與使命。

學校在聯團村設立“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基地”, 並定期組織苗族、土家族、維吾爾族、藏族、瑤族、蒙古族、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學生代表到聯團村, 和孩子們一起開展民族團結主題報告會、民族團結聯歡會、民族團結實踐教育等活動。

活動當中, 苗歌、苗鼓、苗族武術、苗族服飾等瀕臨失傳的苗族文化通過聯團村孩子們的講述和展示得以延續和傳承。 同時讓孩子們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更加熱愛家鄉,萌生反哺鄉村的文化自覺。

與此同時,吉首大學師生帶來的活潑而熱情的藏族舞蹈、悠揚動聽的柯爾克孜族歌曲、淵源流長的維吾爾族文化等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像是一節節的素質教育課,一點點打開和拓寬了聯團村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瞭解了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引導他們自覺鞏固民族團結,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吉首大學的教育扶貧工作終於結下了碩果。村中所有在讀學生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後都升入了高中和職業院校就讀,改變了學生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狀況。

對兩位新晉大學生,學校分別給予了4000元的獎學金,為她們解決了讀大學所需的學費、生活費,讓她們安心快樂地走進了大學課堂。

為了感謝吉首大學的教育扶貧舉措,聯團村村委代表及村民將兩面大紅錦旗送到校黨委書記遊俊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的手中。

此外,吉首大學開展“聯團村村民素質提升”工程,針對村寨中的成年人進行教育扶貧。學校先後組織聯團村村幹部、村民前往長沙、株洲、湘潭、張家界、遵義等地考察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的經驗,開展養殖種植技能培訓,開辦農夫夜校,逐漸打開了村民們的眼界,提升了他們致富的信心。學校實施的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公共服務和基層組織等建設得以順利推進。

如今,作為武陵山片區教育精准扶貧的成功案例,吉首大學教育扶貧助力精准脫貧的理念和經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2016年,聯團村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評為“脫貧攻堅先進村”。2015、2016年聯團村連續兩年在全省駐村幫扶工作年度考核中評為優秀等級。村民們都說,聯團這個千年古苗寨,像是一棵重新發芽生根的老樹,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光明日報 孫立青 李洪雄)

同時讓孩子們通過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更加熱愛家鄉,萌生反哺鄉村的文化自覺。

與此同時,吉首大學師生帶來的活潑而熱情的藏族舞蹈、悠揚動聽的柯爾克孜族歌曲、淵源流長的維吾爾族文化等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像是一節節的素質教育課,一點點打開和拓寬了聯團村孩子們的眼界,讓他們瞭解了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引導他們自覺鞏固民族團結,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吉首大學的教育扶貧工作終於結下了碩果。村中所有在讀學生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後都升入了高中和職業院校就讀,改變了學生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狀況。

對兩位新晉大學生,學校分別給予了4000元的獎學金,為她們解決了讀大學所需的學費、生活費,讓她們安心快樂地走進了大學課堂。

為了感謝吉首大學的教育扶貧舉措,聯團村村委代表及村民將兩面大紅錦旗送到校黨委書記遊俊和駐村工作隊隊員的手中。

此外,吉首大學開展“聯團村村民素質提升”工程,針對村寨中的成年人進行教育扶貧。學校先後組織聯團村村幹部、村民前往長沙、株洲、湘潭、張家界、遵義等地考察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的經驗,開展養殖種植技能培訓,開辦農夫夜校,逐漸打開了村民們的眼界,提升了他們致富的信心。學校實施的基礎設施、特色產業、公共服務和基層組織等建設得以順利推進。

如今,作為武陵山片區教育精准扶貧的成功案例,吉首大學教育扶貧助力精准脫貧的理念和經驗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肯定。2016年,聯團村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評為“脫貧攻堅先進村”。2015、2016年聯團村連續兩年在全省駐村幫扶工作年度考核中評為優秀等級。村民們都說,聯團這個千年古苗寨,像是一棵重新發芽生根的老樹,煥發出了勃勃生機。(光明日報 孫立青 李洪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