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一個領域,怎麼才算真正厲害?

通常, 我們都會高估自己, 但只要不太離譜都是正常的:社會這麼艱難, 自己還不能寵著點自己啊?

可怕的地方是自己真實水準只有2、3,

自己卻想像成8、9甚至10, 再加上認為很厲害後的得瑟, 可能在外人眼裡就成了傻X。

更可怕的是, 因為你覺得自己已經足夠牛了, 也就沒有了上進和提升的動力, 阻礙了自我成長的空間。

真正厲害的人是能夠對自己相對客觀評估的:知道自己牛在哪裡, 也知道自己的缺陷是什麼。 對於自己真正掌握的部分, 需要判斷和決策時當仁不讓, 並願意承擔相應的後果。 對於自己不知道的, 勇敢承認並求助他人。

那如何對自己在某個專業和領域的能力與水準進行評估呢?

能夠通過完成任務和專案證明是一種方式, 但僅僅會做也可能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這個時候遍歷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在知識管理中心(KMCenter)出版的《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

經過多年的學習實踐和思考, 你通常會覺得自己在某個領域已經很專業:大部分專案也都會做了, 不知道該去學什麼然後學習的動力就不足了。 這種狀態通常在勝任期身上最容易出現, 覺得自己大部分都會啊,

為什麼專家卻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 而自己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還有一種情況, 當你希望建立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時, 卻發現總是做不到。

在上面的兩種情況下, 都可以去試一下遍歷:

通過這個過程, 會讓你發現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增強學習的動力;通過這個過程, 可能會讓你真正瞭解你的領域和你跟高手的差別, 當然也可能讓你發現你的確已經很專業了, “前無古人“了。

遍歷是電腦資料結構裡面的一個名詞, 通俗點理解就是把某個集合中的資料全部訪問一遍。 引申到個人的學習上, 指將你方向上和領域內人類既有的資訊和知識都看一遍(這當然是個理想狀況),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已經掌握了這個方向和領域大部分內容、是不是有你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內容給遺漏了。

遍歷可以是一個大的領域, 也可以是某個小的點上。 基於你工作中具體的某個點你也可以去做遍歷, 讓你把這個點做深做透。

遍歷的好處表現在, 你通過遍歷:

第一個可以讓你對自己的真實能力與所在行業的位置有正確的定位。 當你在遍歷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內容根本沒聽說過、完全不瞭解的時候, 你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也更加知道自己該學什麼;

第二個是可以幫助你查漏補缺。 在你認為自己大部分內容都掌握的時候找到弱點缺點, 使你有的放矢的去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結構。

第三個是幫助你形成行業或領域的直覺。 直覺的形成來自於你對於行業領域的全面瞭解, 這個瞭解包括新聞、動態、專家、人物、案例、機構甚至笑話段子, 遍歷讓你可以看到這些內容。

那麼如何遍歷, 對於職場人來說, 最簡便易行的方式是借助互聯網, 方法有如下幾種:

Ø 快速看這個領域出版過的大部分書籍,書是最便宜的投資。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書越來越少。

作者本人是做知識管理研究和諮詢的,曾經為了做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的遍歷,在2010年之前買過大部分這個領域出版的中文書,還包括一些國外的書籍。

Ø 將這個領域內的前100頁的論文都掃描一遍,可以是CN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學術上的。我曾經將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的論文大部分都掃過一遍,包括CNKI、穀歌學術,還包括當時臺灣的一個資料庫裡面的論文。

Ø 搜尋引擎上的前100頁內容,你會知道你這個領域的新聞、動態、產品和服務、牛人、機構等等。

為瞭解知識管理,我曾經用百度、穀歌等搜尋引擎去搜索前100頁的內容,還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管理這一個關鍵字,包括了相關的詞,譬如知識庫、知識社區等。有段時間,還專門研究過歐洲的知識管理怎麼樣、美國、東南亞的情況等,都大致看過一遍。此外,除瞭解這個領域的理論知識外,還有多少家做知識管理軟體的企業?有哪些比較厲害的專家等等,我都看過。

Ø 跟蹤這個領域,每天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包括新聞、會議、活動、論文等等,堅持1年以上。這些內容可以訂閱下來,堅持每天看一看標題,有興趣的再點進去看正文。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需要學習、實踐和思考的東西還有很多,你原來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然後再去繼續學習和實踐。通過幾次這樣的過程,對你的領域知識體系查漏補缺。到後來,你就真的掌握這個領域了。

通常,遍歷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好幾個迴圈。當某個階段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專業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歷一下,但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問題發現自己這塊的欠缺,就開始學習了,遍歷結束。

當你遍歷很多次,發現大部分都已經懂得,甚至只要看題目就知道內容是什麼、知道哪些觀點是真知灼見哪些是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大致表示你已經掌握這個領域了。

錢學森曾經在跟自己的得意門生,著名的人工智慧專家、中科院院士戴汝為交流中提到,當年自己為了研究空氣動力學這個領域的事情,是這麼幹的:

“我不是說大話,我在做空氣動力學的時候,關於空氣動力學方面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義大利文的文獻我全都念過。為了要把它做好,我得這麼念,而且還進行了分析。”

錢學森其實做的是一個方向上的遍歷!

這種方法適用於對一個領域有多年積累的人,如果是新手還是老老實實的從基礎開始吧。

按照探索、新手、勝任、高手和專家的分層,起碼是勝任級別的人可以考慮去做遍歷的工作,它會幫助你找到學習動力(發現好多還不會)、真正理解一個行當。

方法有如下幾種:

Ø 快速看這個領域出版過的大部分書籍,書是最便宜的投資。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書越來越少。

作者本人是做知識管理研究和諮詢的,曾經為了做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的遍歷,在2010年之前買過大部分這個領域出版的中文書,還包括一些國外的書籍。

Ø 將這個領域內的前100頁的論文都掃描一遍,可以是CN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學術上的。我曾經將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的論文大部分都掃過一遍,包括CNKI、穀歌學術,還包括當時臺灣的一個資料庫裡面的論文。

Ø 搜尋引擎上的前100頁內容,你會知道你這個領域的新聞、動態、產品和服務、牛人、機構等等。

為瞭解知識管理,我曾經用百度、穀歌等搜尋引擎去搜索前100頁的內容,還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管理這一個關鍵字,包括了相關的詞,譬如知識庫、知識社區等。有段時間,還專門研究過歐洲的知識管理怎麼樣、美國、東南亞的情況等,都大致看過一遍。此外,除瞭解這個領域的理論知識外,還有多少家做知識管理軟體的企業?有哪些比較厲害的專家等等,我都看過。

Ø 跟蹤這個領域,每天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包括新聞、會議、活動、論文等等,堅持1年以上。這些內容可以訂閱下來,堅持每天看一看標題,有興趣的再點進去看正文。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需要學習、實踐和思考的東西還有很多,你原來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然後再去繼續學習和實踐。通過幾次這樣的過程,對你的領域知識體系查漏補缺。到後來,你就真的掌握這個領域了。

通常,遍歷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好幾個迴圈。當某個階段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專業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歷一下,但在這個過程中遇到問題發現自己這塊的欠缺,就開始學習了,遍歷結束。

當你遍歷很多次,發現大部分都已經懂得,甚至只要看題目就知道內容是什麼、知道哪些觀點是真知灼見哪些是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大致表示你已經掌握這個領域了。

錢學森曾經在跟自己的得意門生,著名的人工智慧專家、中科院院士戴汝為交流中提到,當年自己為了研究空氣動力學這個領域的事情,是這麼幹的:

“我不是說大話,我在做空氣動力學的時候,關於空氣動力學方面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義大利文的文獻我全都念過。為了要把它做好,我得這麼念,而且還進行了分析。”

錢學森其實做的是一個方向上的遍歷!

這種方法適用於對一個領域有多年積累的人,如果是新手還是老老實實的從基礎開始吧。

按照探索、新手、勝任、高手和專家的分層,起碼是勝任級別的人可以考慮去做遍歷的工作,它會幫助你找到學習動力(發現好多還不會)、真正理解一個行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