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承德小布達拉官——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之廟, 俗稱小布達拉宮。 在避暑山莊以北, 獅子溝南側, “須彌福壽之廟”的西側, 是一座具有特殊藝術價值的寺廟建築。 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普陀宗乘"是藏語布達拉宮, 依山就勢, 逐層升高, 氣勢磅礴, 宏偉壯觀。

乾隆三十六年, 為乾隆帝六十壽辰和皇太后八十壽辰之年, 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首領都要集承德, 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國民族大團結的局面。 為了敬重各族信仰, 團結各族人民, 乾隆帝禦旨建造這座大型寺院。

全廟除主體大紅台、大白台等外, 還有四十多座各式各樣的僧房佛殿白台和塔臺, 是承德外八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 殿堂樓宇, 星羅棋佈, 依山面水, 巧于利用地勢和景物襯托, 佈局靈活, 又不失莊嚴肅穆, 氣勢雄偉, 十分壯觀,。

主體建築大紅台, 通高43米, 台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 殿頂部高出群樓, 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 金光閃閃, 富麗堂皇, 極其雄偉壯觀。

底部因三層群樓合圍, 影陰暗, 光照對比鮮明,

造成了宗教森嚴肅穆的氣氛, 是宗教建築上的瑰寶。 在大紅臺上的“御座樓”隆重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之光》它通過提煉寺廟落成、皇帝慶壽、和土爾扈特部回歸等重大事件, 用歌舞形式表現出“康乾盛世”時中華民族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創建太平盛世繁榮中華這一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宏願。 每天上午, 遊客均可在昔日皇帝欣賞歌舞的“御座樓”上觀賞到《普陀之光》。

攝影:山西臨汾 席華昌

攝影:山西臨汾 席華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