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絕密發射:紅旗-81號與反擊1號反導導彈

近一段時間, 由於“薩德”事件, 中國第一代反導工程“640工程”再次成為了很多網友關注的熱點, 在互聯網上關於“640工程”的各種文章中, “反擊一號”攔截彈雖然圖片最清晰, 但是關於該彈的具體情況卻幾乎不為人知。

1966年1月, 七機部二院完成了當時代號為“紅旗-81”的反導彈導彈試驗器的設計, 並生產了模型彈, 隨後正式命名為“反擊型號”。 隨後, 制訂了反導彈導彈研製安排計畫, 預計分3個階段安排研製任務。 第1階段為武器試驗器, 即反擊一號;第2階段為低攔武器, 即反擊二號, 用於攔截中程地地導彈;第3階段為高攔武器,

即反擊三號, 用於攔截洲際導彈。

“反擊一號”的前身為“紅旗-81”號反導彈導彈, 圖為轉運中的“反擊一號”

1969年9月底, 當時的國防科委批准了“反擊一號”(FJ-1)的飛行試驗計畫, 計畫在5個批次的發射中, 分別對試飛彈、模型彈、模型遙測彈、獨立回路遙測彈、閉合回路遙測彈進行試驗。

在目前互聯網流傳的各種整理資料中, “反擊一號”主要是由地處雲南某地的F基地完成的。 但鮮為人知的是, “反擊一號”在1970年和1971年進行的頭兩次發射並非在雲南, 而是在西部的E基地, 也就是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並且當時雲南某地的F基地尚未組建。

第一批次飛行試驗任務

1968年3月, 在E訓練基地某號發射陣地, 某發射中隊就完成了由七機部二院某所研製的龍門吊式發射架的安裝與調試。 1970年6月, 由探空氣象火箭改裝而成的靶彈發射和資料處理完畢任務後, “反擊一號”的第一次飛行試驗任務開始了, 本次飛行試驗任務為模型彈飛行試驗, 主要任務是考驗氣動外型、發動機性能、分離機構、彈架配合。

1970年8月, “反擊一號”捆綁模型彈在發射陣地進行了飛行試驗並首飛成功, 隨後的資料包告證實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 但是首次成功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遺憾, 比如始終未能找到模型彈的落點。

“反擊一號”某次的發射試驗, 1970年8月, “反擊一號”模型彈首飛成功

第二批次飛行試驗任務

五個月後 , 採用了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的“反擊一號”試飛彈定於1971年2月22日發射, 這次飛行試驗任務主要是考驗某新型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 當時這種大推力固體發動機技術在國內還是首次應用。

為了取得良好的光測結果, 發射“視窗”選擇在了22日的清晨。 然而, 試飛彈點火後不到一秒鐘便在空中爆炸了。 看到導彈的殘骸散落在發射架的周圍, 現場的很多科研人員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第二次飛行試驗任務失敗後, 最終判定的事故原因是發動機殼體的強度不夠。

就在這一年的4月, 負責“反擊一號”的科研人員, 告別了E基地, 轉場到雲南的F基地。

第2批次的發射任務執行後, 部分科研人員在基地場區的合影

第三批次飛行試驗任務

“反擊一號”的第三批次試驗任務, 是雲南發射場的首次試驗任務, 也是第二次試飛彈飛行試驗。 由於第一次試飛彈飛行試驗失敗, 參加執行任務的科研人員工作壓力很多, 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有條件要完成好任務,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好任務。

1972年1月17日第二次試飛彈飛行試驗在某發射陣地進行,試飛彈在飛行初始段飛行正常,但是隨後就出現了尾翼折斷,遙測天線嚴重燒蝕的問題,儘管此次飛行試驗也失敗了,但是獲得了大量的試驗資料,為改進“反擊一號”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資料。

互聯網流傳最廣的“反擊一號”圖片,翻拍自某展板上的本圖

第四批次飛行試驗任務

1972年5月15日,第一發獨立回路遙測彈進行了飛行試驗,導彈在空中爆炸,試驗失敗。

1972年5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得知試驗失敗後指示:“不要急於打第二發,要認真地把問題搞清楚,然後採取措施,再考慮打第二發。”

參試部隊在傳達了總理的指示之後,在非常艱苦的科研條件下,進行了事故原因的排查,在沒有電子電腦的情況下,人人一台手搖電腦來計算彈道資料,最終得出的問題是導彈設計上的缺陷。

既然是導彈設計問題,那麼出於安全上的考慮,當時對第二發獨立回路遙測彈進行了銷毀。

當時科研人員製作的“反擊一號”模型,現在看很簡陋。

第五、六批次試驗任務

“反擊一號”試驗在幾乎沉寂7年之後,於1979年再次開始了飛行試驗。

當年8月25日,第一發模型遙控彈飛行試驗彈成功。

當年9月13日,第二發模型遙控彈飛行試驗彈成功。

這兩次飛行試驗成功之時,正值毛澤東主席發出“640指示”15周年之際,這兩次成功的試驗也為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而正當全體參試官兵滿懷信心準備迎接新任務之際,1980年春天,“反擊一號”的研製和試驗宣告停止,隨後,F基地也結束了使命,不久即被撤編。

1980年春天,“反擊一號”的研製和試驗宣告停止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好任務。

1972年1月17日第二次試飛彈飛行試驗在某發射陣地進行,試飛彈在飛行初始段飛行正常,但是隨後就出現了尾翼折斷,遙測天線嚴重燒蝕的問題,儘管此次飛行試驗也失敗了,但是獲得了大量的試驗資料,為改進“反擊一號”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資料。

互聯網流傳最廣的“反擊一號”圖片,翻拍自某展板上的本圖

第四批次飛行試驗任務

1972年5月15日,第一發獨立回路遙測彈進行了飛行試驗,導彈在空中爆炸,試驗失敗。

1972年5月19日,周恩來總理在得知試驗失敗後指示:“不要急於打第二發,要認真地把問題搞清楚,然後採取措施,再考慮打第二發。”

參試部隊在傳達了總理的指示之後,在非常艱苦的科研條件下,進行了事故原因的排查,在沒有電子電腦的情況下,人人一台手搖電腦來計算彈道資料,最終得出的問題是導彈設計上的缺陷。

既然是導彈設計問題,那麼出於安全上的考慮,當時對第二發獨立回路遙測彈進行了銷毀。

當時科研人員製作的“反擊一號”模型,現在看很簡陋。

第五、六批次試驗任務

“反擊一號”試驗在幾乎沉寂7年之後,於1979年再次開始了飛行試驗。

當年8月25日,第一發模型遙控彈飛行試驗彈成功。

當年9月13日,第二發模型遙控彈飛行試驗彈成功。

這兩次飛行試驗成功之時,正值毛澤東主席發出“640指示”15周年之際,這兩次成功的試驗也為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而正當全體參試官兵滿懷信心準備迎接新任務之際,1980年春天,“反擊一號”的研製和試驗宣告停止,隨後,F基地也結束了使命,不久即被撤編。

1980年春天,“反擊一號”的研製和試驗宣告停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