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傷寒論》之芍藥,是白芍還是赤芍?

因在張仲景時代芍藥不分赤芍、白芍, 《傷寒論》方中所用的芍藥是赤芍還是白芍一直被後世醫家所爭論。 大家各抒己見, 莫衷一是, 有的認為所用的芍藥是赤芍, 有的則認為所用的芍藥是白芍。

根據文獻資料、現代藥物研究成果、臨床實踐等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確定宜使用白芍還是赤芍, 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 而不應將其絕對化。

《傷寒論》中用芍藥的方劑達30個之多, 但因為在張仲景時代芍藥不分赤芍、白芍, 到了後世才有了赤芍、白芍之分, 因此《傷寒論》方中所用的芍藥是赤芍還是白芍一直被後世醫家所爭論。

大家各抒己見, 莫衷一是。

芍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 在《神農本草經》中芍藥赤、白不分。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將芍藥分為赤、白芍兩種。 至宋, 馬志始曰:“此有赤白兩種, 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白芍

蘇頌則較詳述其形態曰:“春生紅芽作叢, 莖上三枝五葉, 似牡丹而狹長……夏初開花, 有紅白紫數種……秋時采根……”李時珍則曰:“昔人言洛陽牡丹、揚州芍藥甲夭下。 今藥中所用, 亦多取揚州者……人藥宜單葉之根, 氣味全厚。 根之赤白, 隨花之色也。 ”

明·《本草蒙荃》:“芍藥近道俱生, 淮南獨勝, 開花雖顏色五品, 人藥惟赤白二根。 ”清·((本草從新》:“赤白各隨花色, 單瓣者人藥。 ”可見古人根據芍藥的花或根的顏色來判定赤芍、白芍,

而不是從加工方法上去區別。

現在我們認識到野生的毛蓑科植物芍藥的乾燥根習稱赤芍藥, 其栽培品種為藥材白芍, 另有川赤芍、草芍藥亦作赤芍, 但品質稍差, 臨床上主要用第一種。 所以說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 白芍為栽培, 赤芍為野生, 赤芍為白芍野生品;加工方法各異, 白芍去皮, 水煮後曬乾人藥, 赤芍原藥生用比。

赤芍性苦, 微寒, 歸肝經, 功擅清熱涼血, 散瘀止痛。 現代藥理研究赤芍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啟動纖溶作用, 與其清熱涼血功效有關;其還有保肝、鎮痛、鎮靜、解痙、抗胃潰瘍及其抗腫瘤作用, 與其散瘀止痛功效有關。

赤芍

白芍性苦、酸、甘, 微寒, 歸肝、脾經, 長於養血調經, 平肝止痛, 斂陰止汗。

現代藥理研究白芍對動物子宮平滑肌的收縮活動有調節作用。 白芍提取物有抗血栓作用, 能減輕血小板血栓的濕重, 對抗ADP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故其具有調經、止痛、止崩漏作用。 白芍還有保肝、鎮痛及抗炎等藥理作用, 與其平肝止痛功效有關;亦有中樞鎮靜等作用, 與其斂陰止汗功效有關。 《本草求真》;“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 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 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於土中瀉木, 赤則能於血中活滯。

《本草從新》:“白芍藥……白益脾, 能於土中瀉木, 赤散邪, 散血中之滯。 〈本草備要》:“赤芍主治略同(白芍), 尤能瀉肝火, 散惡血, 治腹痛堅積, 血痹廟痕, 經閉腸風, 癰腫目赤, 能行血中之滯。 白芍補血, 瀉肝, 益脾, 斂肝陰。

.二者有同有異, 但比較一致的認識是赤芍偏於祛邪, 白芍偏於補虛。

根據赤芍、白芍各自的性味歸經、功用和現代藥理研究, 赤芍用於溫毒發斑, 吐血, 咖血, 目赤腫痛, 肝鬱脅痛, 經閉痛經, 瘡癮腹痛, 跌打損傷, 癰腫瘡瘍等證。 白芍用於頭痛, 眩暈, 脅痛、腹痛、四肢攣痛, 血虛萎黃, 月經不調, 自汗, 盜汗等證困。

《傷寒論》中的芍藥應該是赤芍還是白芍, 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 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醫宗金鑒》、孫尚方、許叔微等認為應為白芍, 而《太平聖惠方》、李中梓等認為應為赤芍。 現在姜氏圖和祝氏也均贊同赤芍之說。

現代藥物研究成果、臨床實踐等綜合分析。 《傷寒論》中用芍藥的方劑有偏於扶正的, 有偏於祛邪的。 赤芍偏於祛邪, 白芍偏於補虛,

而病人的體質亦有虛實的不同。

故余認為應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區別對待, 對於病證為實證且病人體質不虛、需要使用祛邪方劑的應選用赤芍, 對於病證為虛證且病人體質偏虛、需要使用扶正方劑的應選用白芍;而對於虛實錯雜證需要扶正祛邪兼顧的則可考慮赤芍、白芍同用。

再根據虛實的偏重來決定赤芍、白芍的用量比例, 偏於實的可加大赤芍用量, 偏於虛的可加大白芍用量。 正如明·許宏在《金鏡內台方議》中所說:“如桂枝加芍藥湯, 乃下之腹滿時痛, 屬太陰, 此脾虛也, 故用白芍以補之。

如桂枝加大黃湯, 乃下之因爾腹大實痛, 乃脾氣實也, 故用赤芍藥加大黃以利之。 如建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 皆用白芍;如大柴胡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 皆用赤芍。

當然我們並不是一定要按照他所說去使用芍藥,畢竟臨床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但不能不說他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提示。因此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宜使用白芍還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可拘泥于全用赤芍或全用白芍。

版權申明:本文整理自網路,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皆用赤芍。

當然我們並不是一定要按照他所說去使用芍藥,畢竟臨床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但不能不說他給了我們非常好的提示。因此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宜使用白芍還是赤芍,亦或是白芍、赤芍同用,而不可拘泥于全用赤芍或全用白芍。

版權申明:本文整理自網路,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