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鍛件形變熱處理常用方法以及工藝參數

鍛造變形和熱處理緊密結合到一起, 稱為形變熱處理。 形變熱處理不但可以縮短生產週期、提高生產率、節約能源, 更重要的, 是形變熱處理具有變形強化和熱處理強化的雙重作用, 可以使鍛件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高強度和高塑性, 這是單一鍛造或單一熱處理所不能達到的。 所以, 形變熱處理工藝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應用。

常用的鍛件形變熱處理方法有高溫形變淬火和低溫形變淬火。

將鋼加熱至奧氏體區保溫一定時間, 激冷到某一中間溫度, 在此溫度進行變形, 然後淬火以獲得馬氏體組織。

為了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要求鋼的過冷奧氏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一般適用于中、高合金鋼。 用於要求強度很高的鍛件, 如飛機起落架、模具、沖頭等。

1.強化作用:低溫形變淬火加上適當的回火處理, 能夠使鋼在保持塑性幾乎不下降的條件下, 大幅度地提高屈服極限和抗拉強度。 研究結果表明, 抗拉強度可提高300~700Pa。 甚至達到1000Pa, 使鍛件獲得高強度、高塑性的組合。 此外, 低溫形變淬火還能提高鋼在高溫下的暫態抗拉強度。

低溫形變淬火的強化機理有:馬氏體的細節;形變奧氏體中的位元錯等點陣缺陷被馬氏體所繼承;馬氏體中密度很大的位元錯被碳化物等所強固釘紮;奧氏體形變引起合金碳化物有某種程度的析出。

2.工藝參數:奧氏體溫度越低, 奧氏體的晶粒越細, 碳化物溶解擴散不充分, 奧氏體濃度均勻, 這種組織的不均勻性, 為以後變形時碳化物的析出, 和溶質原子向位錯集聚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而使強度提高。 因此在可能的條件下, 應該儘量採用較低的奧氏體溫度。 以合金碳化物剛剛溶解, 而奧氏體晶粒又不嚴重粗化為宜。

變形溫度低, 強化效果大, 但塑性、韌性有所下降。 當變形溫度過低時, 在變形過程中或鍛後冷卻中形成貝氏體, 強化效果顯著降低。 因此, 一般將變形溫度選擇在亞穩奧氏體足夠穩定的溫度區間之內。

變形程度大, 強化效果顯著。 一般要求變形程度在60%~70%以上。 低溫下一次實現大變形是困難的,

但是多次進行小變形並伴隨中間加熱, 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將鋼加熱至穩定奧氏體區保溫一段時間, 在該溫度進行變形, 利用鍛後餘熱直接淬火, 獲得馬氏體組織。 高溫形變淬火對材料無特殊要求, 各種碳鋼、合金結構鋼鍛件都可以應用, 例如連杆、曲軸、葉片、彈簧等;通常的鍛造條件都可以實現, 容易設置於生產流程中。

1.強韌化效果:高溫形變淬火加上適當的回火處理, 可以在提高鋼的強度的同時, 顯著改善鋼的塑性與韌性, 提高鋼的抗脆斷能力, 從而提高零件在複雜強載荷下工作的可靠性。 目前高溫形變淬火達到的力學性能指標:抗拉強度2100~2700Pa, 屈服強度1900~2300Pa,延伸率7%~10%, 端面收縮率25%~40%。

高溫形變淬火與低溫形變淬火的強化機理有許多相同之處,

如馬氏體細化、碳化物相的析出、點陣缺陷的繼承等。 但是, 兩者變形溫度不同, 強化機理也有其不同之處。 根據研究結果, 鋼在高溫變形時, 形變奧氏體所獲得的錯位, 其密度雖然因高溫的作用有所減少, 但同時卻發生位元錯結構的重新排列-多變化的結果。 多變化的結果, 分散在晶粒內部的雜亂位錯大部分小時, 代之以穩定性極高的亞晶組織, 即由位元錯牆構成的網路組織;同時, 過高的應力集中區域也在位錯的熱運動中消失。 這種網路位元錯結構以及晶內應力集中去除, 是非常理想的組織狀態。 隨即進行淬火而獲得馬氏體組織, 此馬氏體組織繼承了這種良好的組織而細化, 而後再加以適當的回火處理,
就可以在提高鍛件強度的同時, 保持良好的組織而細化, 而後再加以適當的回火處理, 就可以在提高鍛件強度的同時, 保持良好的塑性和韌性。 而一般的淬火回火處理常會帶來著塑性的下降。

2.工藝參數:變形溫度在高於規定的穩定奧氏體區。 由於變形溫度高於規定的穩定奧氏體區。 由於變形溫度高, 形變強化效果低, 因此變形溫度盡可能低些。 一般來說, 變形速度不能過小。 各種鋼在一定的變形溫度和變形程度下, 存在著對應於最佳強化效果的最佳變形速度。

變形程度的影響有兩種情況, 其一, 高溫形變淬火後的力學性能隨變形程度呈線性增減;其二, 實在性能變形程度曲線上出現極值(極大或極小)。 對於大多數的鋼種,最佳變形程度約為25%~40%,繼續增大變形程度,強化效果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變形後到淬火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影響鍛件的組織和性能。對於碳鋼及低合金鋼來說,通常要求在變形結束後立即淬火,因為這類鋼的錯位重新排列比較容易,在熱變形過程中就已經完成動態多邊化,立即淬火便固定了動態多邊化的組織狀態,可以獲得良好的強度與塑性的組合;但是對於中、高和精鋼,變形結束時處於加工硬化狀態,為了能較好進行多邊化過程,變形後需要等一段時間再淬火。

變形淬火後的回火處理,對高強度結構鋼鍛件,多採用低溫回火(100~200℃),以獲得回火馬氏體組織;對塑性要求高,或在低、高溫下工作的鍛件,則進行高溫回火,以獲得回火索氏體組織。

例如某些柴油機40Cr鋼連杆生產過程,原生產工藝有十道工序,需要六次加熱;採用高溫形變淬火工藝,簡化為六道工序,兩次加熱,與普通調質處理後的連杆性能比較,強度極限提高2.4%,斷面收縮率提高4.5%,延伸率提高11%,衝擊韌性提高27.6%。

更多資訊請關注山西中信重工集團。

對於大多數的鋼種,最佳變形程度約為25%~40%,繼續增大變形程度,強化效果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變形後到淬火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影響鍛件的組織和性能。對於碳鋼及低合金鋼來說,通常要求在變形結束後立即淬火,因為這類鋼的錯位重新排列比較容易,在熱變形過程中就已經完成動態多邊化,立即淬火便固定了動態多邊化的組織狀態,可以獲得良好的強度與塑性的組合;但是對於中、高和精鋼,變形結束時處於加工硬化狀態,為了能較好進行多邊化過程,變形後需要等一段時間再淬火。

變形淬火後的回火處理,對高強度結構鋼鍛件,多採用低溫回火(100~200℃),以獲得回火馬氏體組織;對塑性要求高,或在低、高溫下工作的鍛件,則進行高溫回火,以獲得回火索氏體組織。

例如某些柴油機40Cr鋼連杆生產過程,原生產工藝有十道工序,需要六次加熱;採用高溫形變淬火工藝,簡化為六道工序,兩次加熱,與普通調質處理後的連杆性能比較,強度極限提高2.4%,斷面收縮率提高4.5%,延伸率提高11%,衝擊韌性提高27.6%。

更多資訊請關注山西中信重工集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