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I+醫療”的門檻為何依然如此難邁

截止至2017年10月9日, 國內醫療人工智慧公司累積融資額已超過260億元, 融資公司共114家。 國內在醫療人工智慧佈局的企業主要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科大訊飛、華大基因;海外主要有IBM、Google、蘋果、微軟等。

一、人工智慧正在顛覆性的改造傳統醫療

2017年初, 世界癌症日(2月4日), IBM Watson醫生第一次在中國“出診”, 僅用10秒就開出了癌症處方。 這不僅引發輿論熱潮, 更振奮的是這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慧正在顛覆性的改造傳統醫療。

IBM Watson可以在17秒內閱讀3469本醫學專著、24.8萬篇論文, 69種治療方案、61540次試驗資料、10.6萬份臨床報告。 通過海量汲取醫學知識, 包括300多份醫學期刊、200多種教科書及近1000萬頁文字, IBM Watson在短時間內可以迅速成為腫瘤專家, 擁有更強大腦的癌症專家。 在印度, Watson醫生為一名已經無藥可救的癌症晚期患者找到了診斷方案;在日本, Watson醫生只花了10分鐘就確診了一例罕見白血病。

二、“人工智慧(AI)+醫療”市場蛋糕巨大;阿裡、騰訊、百度、科大訊飛、華大基因等都紛紛下賭入局

有關資料顯示, 預計到2025年, 人工智慧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 其中, 醫療行業將占市場規模的五分之一, 即254億美元, 千億級人民幣市場規模。 2013-2017年, AI(人工智慧)+醫療”各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241起。 國外“AI(人工智慧)+醫療”投資分佈最大的在健康管理, 其次是新醫藥和新技術發現, 第三是病歷分析, 最後是醫療影像;在國內, 醫療影像投資占比47%, 硬體占近30%, 健康管理占6%。

中國企業2010年後, 已開始迅速佈局醫療人工智慧領域;2010年也是我國醫療人工智慧領域創業分水嶺, 此前每年出現的這類新創公司數量極少。 2014和2015年出現創業高峰, 兩年內共有52家公司成立;截止2017年7月31日,

我國醫療人工智慧公司共有131家, 集中分佈於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等一、二線城市,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城集中了97家公司, 占全部公司的76%左右。

資料表示, 截止至2017年10月9日, 國內醫療人工智慧公司累積融資額已超過260億人民幣, 融資公司共114家。 國內在醫療人工智慧佈局的企業主要有阿裡巴巴、騰訊、百度、科大訊飛、華大基因;海外主要有IBM、Google、蘋果、微軟、亞馬遜等。

三、人工智慧為何在中國醫療領域勢不可擋?

人工智慧在醫療方面的需求主要基於幾個客觀現實:一方面是優質醫療資源供給不足, 成本高, 醫生培養週期長, 誤診率高, 疾病譜變化快, 技術日新月異;另一方面,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疾病增長、對健康重視程度提高, 醫療服務需求持續增加。

以醫生資源為例, 我國目前培養醫生的模式是“5+3”, 5年醫學專業本科教育, 再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結業考試合格者才具備醫生從業資格……8年的大浪淘沙, 真正堅持下來的優秀醫生人數有限。

人工智慧的核心能力實際上是人類自身已擁有的能力,

但與人類相比, 最大優勢在於計算能力的高效, 尤其在資料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腦力勞動密集型行業領域。 因此, 在醫療領域它將從這三方面產生巨大顛覆:

第一, 提高醫療機構和醫生的工作效率, 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第二, 提早預測疾病風險, 發現重大疾病, 提前預防, 以減少後續不必要的更大醫療支出;第三, 方便醫生管理看護患者, 也方便患者自我健康和疾病的管理, 讓自查自診等成為可能, 將醫療延伸到院外, 前置到院前, 同樣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 降低醫療成本。

四、人工智慧(AI)+醫療, 四種主流模式應用

從全球創業公司實踐的情況來看, AI+醫療的具體應用包括洞察與風險管理、醫學研究、醫學影像與診斷、生活方式管理與監督、精神健康、護理、急救室與醫院管理、藥物挖掘、虛擬助理、可穿戴設備以及其他, 其中以四種模式為主流。

第一、AI+輔助診療,即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輔助診療中,讓電腦“學習”專家醫生的醫療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從而給出可靠診斷和治療方案。在AI+輔助診療的應用中,IBM Watson是目前最成熟的案例。目前IBM Watson已部署在美國多家醫院提供輔助診療的服務,服務的病種包括乳腺癌、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子宮癌等多種癌症。

第二、AI+醫學影像,是將人工智慧技術具體應用在醫學影像的診斷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應用於感知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將影像這類非機構化資料進行分析,獲取一些有意義的資訊;二是深度學習,應用於學習和分析環節,是AI應用的最核心環節,通過大量的影像資料和診斷資料,不斷對神經元網路進行深度學習訓練,促使其掌握“診斷”的能力。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BIDMC)與哈佛醫學院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系統,對乳腺癌病理圖片中癌細胞的識別準確率能達到92%,與病理學家的分析結合在一起時,它的診斷準確率可以高達99.5%。國內的DeepCare對於乳腺癌細胞識別的準確率也達到了92%。

第三、AI+藥物挖掘,是指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藥物臨床前研究,達到快速、準確地挖掘和篩選合適的化合物或生物,達到縮短新藥研發週期、降低新藥研發成本、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的目的。通過電腦類比,AI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預測。借助深度學習,在心血管藥、抗腫瘤藥、孤兒藥和常見傳染病治療藥等多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已經湧現出多家AI技術主導的藥物研發企業。

第四、是AI+健康管理。目前從全球AI+醫療創業公司來看,主要集中在風險識別、虛擬護士、精神健康、線上問診、健康干預以及基於精准醫學的健康管理。

五、醫療AI創業、投資關卡重重,門檻難邁

雖然醫療人工智慧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人工智慧整體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前沿基礎理論、關鍵性技術、產業基礎平臺、人才隊伍和監管體系等方方面面都亟待創立和完善。

對所有行業企業投資者而言,醫療人工智慧目前遇到不少發展阻力和確定性因素:

首先,資料根基不牢成軟肋。人工智慧的發展研究是基於海量的大資料,醫學影像、醫療病例、基因突變、診斷病例、術後跟蹤、健康行為等廣泛的資料內容是醫療AI行業應用的前提。以Watson健康為例,它並不僅是一個技術,也包括泛資料的積累,從資料準備、模型建立、優化到最終應用於業務場景,再收集更多資料,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完成深度學習的複雜任務。

中國醫院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已建立了規範的業務流程,如果將人工智慧新添到現今的醫院流程中,勢必會打破原有規則、體系,這將需要極強整合力與智慧。不僅如此,資料擁有者不共用、不互通資料,或者貢獻資料後恐不能獲得公平回報,都是目前亟待探討的現實難題,雖不關乎技術,但直抵核心。資料品質問題也令人堪憂,目前,儘管協力廠商電子病歷資料企業手握大量資料,但因資料品質不高,資料分散而很難挖掘出有價值的資訊。

其次,如何與醫院深入交融。只有軟體打動醫院管理層,在院長眼中能實現標準化和控費目標,才有望認可其價值,拍板引進。管理層在宏觀層面,更關心醫院效率、控費、醫療品質等能為醫院創造價值的項目,而醫生在乎地是效率和節省時間,讓科研產出、臨床產出更高效。對於投資人,如果投資的軟體、服務、藥品等叫好不叫座,損失自然是真金白銀、時間成本。

六、尾語:

我們期待“看病難、看病貴”成為過去式,至少尋常百姓可以看得起病,相對完善的醫療服務。馬雲說的“醫院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醫院”,很是激蕩人心,但真正的改變也非旦夕之功。

在資本與政府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帶領著醫療創業者不斷嘗試連接技術、資料、設備、人等等,不斷試錯,不斷拓荒、不斷反覆運算,重整架構。讓大資料、人工智慧,通過醫療生態重構真正造福尋常百姓。當然,AI醫療的基礎終歸是商業服務,最終還要回歸商業本質的思考,在物競天擇中,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其中以四種模式為主流。

第一、AI+輔助診療,即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輔助診療中,讓電腦“學習”專家醫生的醫療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從而給出可靠診斷和治療方案。在AI+輔助診療的應用中,IBM Watson是目前最成熟的案例。目前IBM Watson已部署在美國多家醫院提供輔助診療的服務,服務的病種包括乳腺癌、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卵巢癌、子宮癌等多種癌症。

第二、AI+醫學影像,是將人工智慧技術具體應用在醫學影像的診斷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圖像識別,應用於感知環節,其主要目的是將影像這類非機構化資料進行分析,獲取一些有意義的資訊;二是深度學習,應用於學習和分析環節,是AI應用的最核心環節,通過大量的影像資料和診斷資料,不斷對神經元網路進行深度學習訓練,促使其掌握“診斷”的能力。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BIDMC)與哈佛醫學院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系統,對乳腺癌病理圖片中癌細胞的識別準確率能達到92%,與病理學家的分析結合在一起時,它的診斷準確率可以高達99.5%。國內的DeepCare對於乳腺癌細胞識別的準確率也達到了92%。

第三、AI+藥物挖掘,是指將深度學習技術應用於藥物臨床前研究,達到快速、準確地挖掘和篩選合適的化合物或生物,達到縮短新藥研發週期、降低新藥研發成本、提高新藥研發成功率的目的。通過電腦類比,AI可以對藥物活性、安全性和副作用進行預測。借助深度學習,在心血管藥、抗腫瘤藥、孤兒藥和常見傳染病治療藥等多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已經湧現出多家AI技術主導的藥物研發企業。

第四、是AI+健康管理。目前從全球AI+醫療創業公司來看,主要集中在風險識別、虛擬護士、精神健康、線上問診、健康干預以及基於精准醫學的健康管理。

五、醫療AI創業、投資關卡重重,門檻難邁

雖然醫療人工智慧是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人工智慧整體發展水準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在前沿基礎理論、關鍵性技術、產業基礎平臺、人才隊伍和監管體系等方方面面都亟待創立和完善。

對所有行業企業投資者而言,醫療人工智慧目前遇到不少發展阻力和確定性因素:

首先,資料根基不牢成軟肋。人工智慧的發展研究是基於海量的大資料,醫學影像、醫療病例、基因突變、診斷病例、術後跟蹤、健康行為等廣泛的資料內容是醫療AI行業應用的前提。以Watson健康為例,它並不僅是一個技術,也包括泛資料的積累,從資料準備、模型建立、優化到最終應用於業務場景,再收集更多資料,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完成深度學習的複雜任務。

中國醫院體系,以公立醫院為主,已建立了規範的業務流程,如果將人工智慧新添到現今的醫院流程中,勢必會打破原有規則、體系,這將需要極強整合力與智慧。不僅如此,資料擁有者不共用、不互通資料,或者貢獻資料後恐不能獲得公平回報,都是目前亟待探討的現實難題,雖不關乎技術,但直抵核心。資料品質問題也令人堪憂,目前,儘管協力廠商電子病歷資料企業手握大量資料,但因資料品質不高,資料分散而很難挖掘出有價值的資訊。

其次,如何與醫院深入交融。只有軟體打動醫院管理層,在院長眼中能實現標準化和控費目標,才有望認可其價值,拍板引進。管理層在宏觀層面,更關心醫院效率、控費、醫療品質等能為醫院創造價值的項目,而醫生在乎地是效率和節省時間,讓科研產出、臨床產出更高效。對於投資人,如果投資的軟體、服務、藥品等叫好不叫座,損失自然是真金白銀、時間成本。

六、尾語:

我們期待“看病難、看病貴”成為過去式,至少尋常百姓可以看得起病,相對完善的醫療服務。馬雲說的“醫院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醫院”,很是激蕩人心,但真正的改變也非旦夕之功。

在資本與政府的共同驅動下,人工智慧帶領著醫療創業者不斷嘗試連接技術、資料、設備、人等等,不斷試錯,不斷拓荒、不斷反覆運算,重整架構。讓大資料、人工智慧,通過醫療生態重構真正造福尋常百姓。當然,AI醫療的基礎終歸是商業服務,最終還要回歸商業本質的思考,在物競天擇中,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