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女掛曆攝影師第一人:1993年拍一本掙4萬,王姬靠我才能去美國

文|AI財經王鴻宇

編|嘉辛

10月14日, 81歲的老攝影家賈育平先生的大型個展《芳華年代——那些掛曆上的姑娘》在北京798藝術區映藝術中心映畫廊開幕。

賈育平是清華大學建築工程師出身, 就職於北京市市政工程局, 並非職業攝影師, 他在無意中玩起了相機, 師從一位元新華社攝影記者, 拍出了名堂。 90年代流行的掛曆, 有很多都出自他手, 賈育平還作為特約記者受聘于《知音》《家庭》等多家雜誌。

賈育平對自己當年的工作狀態也是頗為得意, “當時在北京, 我拍掛曆的成本都我自己出, 所以付給模特的酬金是最低的, 每人每次100元, 別人都給200~400元。 為什麼我付的酬金最低還能與她們合作呢?主要是我拍的照片受歡迎, 並能給她們在著名的雜誌上發封面。 ”

顏丙燕、蔣勤勤這些明星都曾作為模特出現在賈育平的鏡頭裡, “要想火, 找賈育平”成為了當時的一個口號。 北京人藝的青年演員王姬想去美國, 去了五六次美國大使館都被拒簽了, 工作人員告訴她:你得有材料證明自己是有名的藝人才行。 後來, 王姬拿出了賈育平為她拍攝的雜誌封面, 順利到達了大洋彼岸, 並且在《北京人在紐約》中飾演了重要角色。

掛曆攝影給賈育平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讓他成為了攝影界“最早富起來”的人之一, 在接受蜂鳥網專訪時他曾透露, “拍掛曆比較掙錢, 最貴一本賣了3.8萬。 ”

與收入不對等的是掛曆攝影的江湖地位。 在很多攝影師看來, 那只是攝影師掙錢的一種方式, 作品並不被主流藝術圈認可,

有的從業者甚至不願意對外界表明自己拍過掛曆照片。 1999年, 那日松在《大眾攝影》上策劃了一個“美女與攝影師”的專題, 採訪了6位不同類型的專拍美女的攝影師, 文章發表後反響很大, 人們對掛曆攝影的有了新的認識。

那日松認為,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 時尚媒體、娛樂性電視節目還不發達的年代裡, 雜誌封面和掛曆就是最可靠的時尚風向標。 賈育平的作品被認為反映了曾經的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徵, 那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沒有經過整容、沒有美圖秀秀的時代。

作為此次《芳華年代——那些掛曆上的姑娘》的策展人那日松, 瞭解賈育平, 也瞭解那個時代。 10月12日, AI財經社與他進行了一次對話。

“做展覽想法已有好幾年”

AI財經社:這個展覽策劃了多久?

那日松:給賈育平老師做展覽的想法已經有好幾年了, 之前總是因為各種原因沒來得及實施。 去年在做新一年規劃的時候, 我把賈老師的事兒定為了今年工作的重要事項。 起初是想給賈老師拍一部紀錄片, 但是非常遺憾, 第一期拍攝結束後不就, 賈育平老師得了重病, 紀錄片無法繼續下去。

AI財經社: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展覽?

那日松:賈育平老師之前身體非常硬朗, 前兩年還帶著學生們各處拍照, 甚至他還計畫到美國進行拍攝, 但是突然間他就患了重病, 讓大家都很意外。 經過一個夏天的康復和治療, 賈老師的情況有所好轉, 我就決定把這個展覽儘快落定, 最終選擇在十月進行。

AI財經社:展覽將會有哪些內容,賈育平老師會親自到場嗎?

那日松:本展覽將展出賈育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部分著名掛曆照片,原版掛曆,以及照片底片、原版雜誌、拍攝器材及拍攝道具等。賈老師會到現場,很多他的學生也會到場,本來還想找一些他之前拍過的模特,但是賈老師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很多的互動,也算是一點小遺憾。

AI財經社:賈老師得知你為他辦展有什麼反應?

那日松:賈老師非常高興,這是賈老師的作品第一次獨立展覽,而且這個展覽也計畫了好幾年了,這次可以實施賈老師非常開心。前兩天我還到家裡拜訪賈老師,請他給一些原版掛曆簽名。

“想展現給大家那個時代的美”

AI財經社:說起掛曆,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個東西了,為什麼你還要做這麼一個關於掛曆攝影的展?

那日松:很多人都認為掛曆照片並不是一種主流攝影,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時尚媒體、娛樂性電視節目還不發達的年代裡,雜誌封面和掛曆就是最可靠的時尚風向標。通過這個展覽,賈老師拍的掛曆,我也想展現給大家那個時代的美,那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沒有經過整容、沒有美圖秀秀的時代。

AI財經社:賈老有“中國時尚攝影第一人”的美譽,對於這個稱謂你怎麼看?

那日松:並非真的第一人,更多的是一種說法。在80、90年代,在中國攝影幾乎也沒有“時尚攝影”這麼一種說法,那時候也沒有時尚媒體,時尚節目,《大眾電影》、《知音》、《家庭》、《讀者文摘》就是那時候的“時尚雜誌”

在90年代初期,當時賈老師幾乎包辦了這些掛曆、雜誌封面的拍攝,當時有人稱他為“掛曆大王”和“封面大王”,雖然是有些調侃的成分,但也不算為過。現在回頭看,賈老師就說那個時候名副其實的“時尚攝影師”。雖然他並不是專業的攝影師,他到現在也不把自己稱為職業攝影師。在當時,他只是通過這個來掙錢。在當時拍一個封面可以掙2000多塊,在90年代這可不是小數目。

AI財經社:這麼多錢,賈育平怎麼花的?

那日松:是的,賈老師到現在都住在最早的一居室裡,雖然那會掙了很多錢,但是他沒有買房買車,賈老是真喜歡攝影,把錢基本上都用來買攝影器材了,他當年買攝影器材就像買菜一樣,一堆一堆的往回家買。不過他當年買的那些攝影器材大多都是機械的,在數碼時代已經被淘汰了,還剩一些有點兒收藏價值,但價值也不高,“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在他身上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這是玩笑了。賈老師的攝影是真正無價的。

因體力和精力原因轉向風景攝影

AI財經社:你和賈老是怎麼認識的?

那日松:我和賈育平老師應該是1993年或1994年認識,那時我經常在位於北京宣武門的“萬得攝影器材行”見到賈老,當時候的印象:一是賈老太“牛”了,誰都看不上,60來歲的人了,火氣還像個小夥子,攝影界的人他看見誰滅誰;二是賈老太有錢了,買相機像買白菜,一堆一堆的往家買。後來我在《大眾攝影》的時候採訪過他,文章發表後引發了很大的反響,不少讀者打電話、寫信到報社,尋求賈老師的聯繫方式,想要拜他為師。不光是在影友中,那篇文章在藝術圈和文化圈也引起很大反響,一些當代藝術家跟我說:賈育平的攝影太“當代”了,那是真正的當代攝影!

AI財經社:那篇文章改變了人們對掛曆攝影的看法?

那日松:可以這麼說吧。在此之前,拍掛曆的攝影師被沒有被藝術圈認可,他們並不認為這是攝影。大家普遍覺得這些攝影師只是為了錢去拍圖,只是掙外快的一種方式,這些作品並不具備藝術價值。在當時很多攝影師是不願意對外聲稱自己是拍掛曆,好像比人要低一等似的。我認為這些掛曆、雜誌封面,拍攝的圖像是當時屬於那個時代的審美,符合當時消費者、讀者的期待。這麼多年過去了,賈老師將我視為“最懂他的人”。

AI財經社:賈育平當年做的風生水起,為什麼沒有繼續深耕下去?

那日松:一方面是年齡的原因,拍掛曆的時候賈老就已經是60歲,體力和精力不允許他一直拍下去。老年的賈老轉向“風景攝影”,也拍出了很多美輪美奐的優秀攝影作品。

另一方面是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互聯網時代,掛曆、雜誌這些媒介不再是照片的主要傳播管道,加上時尚媒體的發展,新一代時尚攝影師的出現,人們的審美趣味也改變了。

AI財經社: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賈育平的攝影水準?

那日松:賈老師的攝影技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賈老師是一個非常講究技術的攝影家。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掛曆作品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賈老師的作品用光非常講究,在那個年代拍出這樣的作品可以說近乎完美。有一些攝影師追求那些所謂獨特的光影,但那些並不一定符合市場的需求,賈老師也可以把作品拍的非常“炫”,早期也有這樣的作品,但他的作品是符合市場的,這些掛曆、封面都是按照客戶、讀者的要求去拍,能做到這一點也很不容易。

【想看更多,請移步“AI財經社(ID:aicjnews)”微信公眾號】

AI財經社:展覽將會有哪些內容,賈育平老師會親自到場嗎?

那日松:本展覽將展出賈育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部分著名掛曆照片,原版掛曆,以及照片底片、原版雜誌、拍攝器材及拍攝道具等。賈老師會到現場,很多他的學生也會到場,本來還想找一些他之前拍過的模特,但是賈老師的身體狀況不允許很多的互動,也算是一點小遺憾。

AI財經社:賈老師得知你為他辦展有什麼反應?

那日松:賈老師非常高興,這是賈老師的作品第一次獨立展覽,而且這個展覽也計畫了好幾年了,這次可以實施賈老師非常開心。前兩天我還到家裡拜訪賈老師,請他給一些原版掛曆簽名。

“想展現給大家那個時代的美”

AI財經社:說起掛曆,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這個東西了,為什麼你還要做這麼一個關於掛曆攝影的展?

那日松:很多人都認為掛曆照片並不是一種主流攝影,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在那個沒有互聯網,時尚媒體、娛樂性電視節目還不發達的年代裡,雜誌封面和掛曆就是最可靠的時尚風向標。通過這個展覽,賈老師拍的掛曆,我也想展現給大家那個時代的美,那是一個浪漫主義的、沒有經過整容、沒有美圖秀秀的時代。

AI財經社:賈老有“中國時尚攝影第一人”的美譽,對於這個稱謂你怎麼看?

那日松:並非真的第一人,更多的是一種說法。在80、90年代,在中國攝影幾乎也沒有“時尚攝影”這麼一種說法,那時候也沒有時尚媒體,時尚節目,《大眾電影》、《知音》、《家庭》、《讀者文摘》就是那時候的“時尚雜誌”

在90年代初期,當時賈老師幾乎包辦了這些掛曆、雜誌封面的拍攝,當時有人稱他為“掛曆大王”和“封面大王”,雖然是有些調侃的成分,但也不算為過。現在回頭看,賈老師就說那個時候名副其實的“時尚攝影師”。雖然他並不是專業的攝影師,他到現在也不把自己稱為職業攝影師。在當時,他只是通過這個來掙錢。在當時拍一個封面可以掙2000多塊,在90年代這可不是小數目。

AI財經社:這麼多錢,賈育平怎麼花的?

那日松:是的,賈老師到現在都住在最早的一居室裡,雖然那會掙了很多錢,但是他沒有買房買車,賈老是真喜歡攝影,把錢基本上都用來買攝影器材了,他當年買攝影器材就像買菜一樣,一堆一堆的往回家買。不過他當年買的那些攝影器材大多都是機械的,在數碼時代已經被淘汰了,還剩一些有點兒收藏價值,但價值也不高,“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在他身上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然這是玩笑了。賈老師的攝影是真正無價的。

因體力和精力原因轉向風景攝影

AI財經社:你和賈老是怎麼認識的?

那日松:我和賈育平老師應該是1993年或1994年認識,那時我經常在位於北京宣武門的“萬得攝影器材行”見到賈老,當時候的印象:一是賈老太“牛”了,誰都看不上,60來歲的人了,火氣還像個小夥子,攝影界的人他看見誰滅誰;二是賈老太有錢了,買相機像買白菜,一堆一堆的往家買。後來我在《大眾攝影》的時候採訪過他,文章發表後引發了很大的反響,不少讀者打電話、寫信到報社,尋求賈老師的聯繫方式,想要拜他為師。不光是在影友中,那篇文章在藝術圈和文化圈也引起很大反響,一些當代藝術家跟我說:賈育平的攝影太“當代”了,那是真正的當代攝影!

AI財經社:那篇文章改變了人們對掛曆攝影的看法?

那日松:可以這麼說吧。在此之前,拍掛曆的攝影師被沒有被藝術圈認可,他們並不認為這是攝影。大家普遍覺得這些攝影師只是為了錢去拍圖,只是掙外快的一種方式,這些作品並不具備藝術價值。在當時很多攝影師是不願意對外聲稱自己是拍掛曆,好像比人要低一等似的。我認為這些掛曆、雜誌封面,拍攝的圖像是當時屬於那個時代的審美,符合當時消費者、讀者的期待。這麼多年過去了,賈老師將我視為“最懂他的人”。

AI財經社:賈育平當年做的風生水起,為什麼沒有繼續深耕下去?

那日松:一方面是年齡的原因,拍掛曆的時候賈老就已經是60歲,體力和精力不允許他一直拍下去。老年的賈老轉向“風景攝影”,也拍出了很多美輪美奐的優秀攝影作品。

另一方面是文化傳播方式的變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互聯網時代,掛曆、雜誌這些媒介不再是照片的主要傳播管道,加上時尚媒體的發展,新一代時尚攝影師的出現,人們的審美趣味也改變了。

AI財經社:從專業角度如何評價賈育平的攝影水準?

那日松:賈老師的攝影技術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賈老師是一個非常講究技術的攝影家。很多人都覺得這些掛曆作品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賈老師的作品用光非常講究,在那個年代拍出這樣的作品可以說近乎完美。有一些攝影師追求那些所謂獨特的光影,但那些並不一定符合市場的需求,賈老師也可以把作品拍的非常“炫”,早期也有這樣的作品,但他的作品是符合市場的,這些掛曆、封面都是按照客戶、讀者的要求去拍,能做到這一點也很不容易。

【想看更多,請移步“AI財經社(ID:aicjnews)”微信公眾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