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生老病死誰都怕,難道怕了就不會生老病死了麼

文/不二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 就要努力把這個世界看清楚。

人的一生, 出生和死亡都不容選擇, 唯有怎麼生和怎麼死, 還有些許選擇的可能。

但是, 選擇怎麼生, 有時候也很無奈, 其實你仔細想想, 可選擇的機會其實並不多。 你覺得生活容易嗎?

選擇怎麼死, 更加不容易, 人快到終點的時候, 往往都是被選擇的, 想要有尊嚴的死去, 真的很難。 我們常見的臨終場景大多都在醫院, 尤其是臨去世前的那幾個月, 可以說是受盡折磨, 一輩子掙來的積攢的尊嚴, 全部都丟在了醫院的病床之上, 被人扒光了身子, 翻來倒去, 全身上下插滿了各種儀器, 大小便失禁, 人人掩鼻, 親人嫌棄。 你覺得死容易嗎?

生老病死, 每個人都怕。 難道怕了就不會生老病死了麼。

我35歲死了父親, 去世的那天我在場, 早上10點, 眼看著已經不行了, 身體開始抽搐, 只有出氣沒有進氣, 我知道父親的大限已到,

身邊的親人開始張羅著後事, 可父親就是苦苦掙扎咽不了那口氣。 我就問身邊的醫生, 怎麼才能讓我爹走的痛快點?醫生說拿掉氧氣罩。 我毫不猶豫的探身上前, 誰知道姑姑卻大聲呵斥到:你敢!我沒有絲毫的猶豫就摘掉了氧氣罩。 回過頭對姑姑說到:如果我孝順的口碑, 是以我父親的尊嚴和痛苦為代價, 我寧可當個逆子。

如果是你, 你怎麼做?

關於血緣關係, 很多父母都會為自己付出的找到一個平衡點, 比如說, 我生了你, 你要養老。 我供你上學, 你要有出息。 我對你這麼好, 你要孝順。 那麼, 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還是養兒防老?

如果說, 養兒防老是親情的偉大付出與回報, 那麼這種等價交換就是:我養活你,

你得伺候我。 假如這種交換成立, 那麼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債權人, 而且這種感情比山高比海深, 你永遠想的就是還債報恩。 且老人越是覺得養兒防老, 就越容易覺得吃虧, 心裡就越苦。

養兒防老, 就像今天把培養孩子稱作教育投資一樣, 充滿了對高回報的期待, 以及功利的味道。 這的背後邏輯, 不過是父母覺得對子女有天大的恩, 子女長大後報恩, 父母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魯迅先生在1919年發表的文章《我們如何做父親》中說:生物的個體要保存生命、延續生命, 本能便是性欲。 吃飯是保存現在的生命, 對於自己沒有恩;性交生出子女, 是延續生命, 對於子女當然也算不了恩。

從佛教的因果來看孩子的投胎分為三種:

報恩來的, 孩子特別懂事, 省錢不生病, 各項才藝都好還能賺錢。

抱怨來的, 前世或者累生累事, 你欠他的, 他這輩子來報復你, 這是嗔心, 所以孩子惹事, 不聽話, 不孝順, 為什麼就他不聽話?因為你和他的業力。

親人來的, 一個執著的親人。 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如果一個得道的人看眾生, 都是顛倒的, 每天在一起的人, 都是仇人, 越是恨的人可能是上輩子的親人, 旁生道的寵物等幾世輪回曾經做過我們的親人。

如果父母與子女都是因果關係, 那就談不到報恩, 既然無恩, 父母也就沒有理由要求子女報恩。 但現實是, 即使我們懷揣著父母無恩論, 大部分人也會主動的去贍養父母。 因為維繫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東西,

從來不是恩情, 而是愛。 恩是道德, 而愛是情感。 恩情是道德約束, 愛才是發自內心。 父母愛子女, 總是給他們自己擁有的最好一切。

而父母的付出, 子女也都看在眼裡, 這也就有了子女愛父母。 正是出於這樣一份愛, 子女才會主動盡孝道, 去贍養父母, 踐行美德。

人一旦活明白了, 你就活的真實了。

好奇 | 故事 | 電影 | 生活

—————END—————

晚安

世界與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