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本不是“治病”的——《傷寒論》給我的奇葩啟示(六)

文:胡胡

今天一大早, 我轉發了一篇關於中醫藥在日本的發展勢頭超過中國的文章, 引起了一位朋友的激烈反駁。 她一直以來認為中醫是騙人的, 不科學, 認為許多挺中醫的人愚蠢、腦子有問題, 認為那篇文章充滿了中醫粉的愚蠢論調。 她堅守的一個認知是, 藥物成分才是治病的關鍵。 中藥裡那些草根樹皮裡沒有抗癌物質, 沒有抗病毒成分, 所以, 中藥能治療癌症, 純屬無稽之談。

在我的朋友圈裡, 有許多這樣的小夥伴, 只相信科學, 只相信現代科技。 他們生了病, 一定會去醫院, 相信消炎, 相信吊水, 相信專家教授, 因為那才是“文明、科技”的象徵。 但是與我一起學習中醫的朋友中, 也有不少西醫的執業大夫, 從他們口中, 我瞭解到臨床上西醫的許多被普遍採用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效果並不好, 這也是他們轉而學習中醫的一個原動力:探索另一種可能性。

一同學習的一位在國外執業的西醫全科醫生, 在自己患脊髓瘤做過放化療及骨髓移植等各種先進治療後, 病情加重。 在改投中醫治療後身體恢復良好, 在親身經歷的療效面前, 他坦言中醫治療“徹底顛覆了自己原來的認知”。

在傳統中醫的理念中, 藥物不是直接用來治病的, 能夠治病的是人體自身能量, 是陰陽平衡, 用現代醫學的語言叫人體的免疫力。 人體所有的疾病, 不管是何種外因所致, 根本上都是因為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出現了問題。 只要人體的免疫力正常, 人體是可以抵禦絕大多數疾病的。 所以, 治病的根本, 是幫助病人平衡和恢復機體的免疫力和新陳代謝, 讓人體恢復到能夠自我清除病毒的健康狀態。

疾病的療愈, 不是因為我們殺死了病菌, 我們消滅了癌細胞, 我們清除了毒素, 而是因為我們自身能量的恢復、自我免疫力的恢復讓人體自己具備了抵禦和排除各種疾病的常態化功能。

我們都知道, 關於人體的疾病, 環境是外因, 內因才是根本。

幼稚園一個班幾十個小朋友, 流感爆發的時候病菌對於每個人感染機會均等,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生病。 根本原因在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 各自的免疫力不同。 那些免疫力強、身體健康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抵抗疾病。 病菌無處不在, 而且是無法消滅乾淨的。 根本的辦法還是在自身下功夫, 強健身體, 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這才是預防和治療疾病基本思路。

基於這個思路, 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始終把握陰陽原則, 能量原則, 幫助病人恢復自身能量的平衡, 使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正常發揮抵禦和排除疾病的功能。 準確地說, 傳統古中醫所用的藥物不是用來“治病”的, 也不是用來消滅病毒, 對抗什麼癌細胞的,

而是幫助人體平衡能量, 打開通路, 恢復人體自身平衡和正常的免疫功能的。 “以藥治病”的思維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 所以一味研究新藥、搞科技創新的醫療理念是片面的。 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以來, 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新藥貴藥層出不窮, 但癌症治癒率卻不見上升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醫所用的藥物, 和西醫所用的藥物在根本的理念上是完全不同的。 傳統古中醫的藥物作用不外乎兩個:平衡能量和疏通管道。 西醫和某些中醫的用藥則是針對病灶, 以消除病症為目的。 一個是順勢而為, 幫助人體恢復自身平衡的;一個是越過人體, 直接對付病毒或病症的。 一個是針對人體自身, 一個是針對外界物質與環境。 一個崇尚自然,一個崇尚醫工和科技。一個向內,一個向外。其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在治療妻子的濕疹時,我曾經用過以桂枝、麻黃、附子、生薑、大棗、甘草等為主的經方。論成分,這些零食、調料、野果、草根樹皮之類估計提取不出什麼對付“風疹病毒”、“過敏性皮炎”、“蕁麻疹”之類的“有效成分”來的,但疾病就那麼痊癒了。有朋友反駁我,老拿自己妻子這一個“個例”說事,沒有普遍性。其實類似的例子天天發生,比比皆是。我親自跟診過的幾例癌症重症患者,也都是在西醫院,包括國內頂級的專科醫院無法控制之後轉投中醫,也同樣是用這些草根樹皮,療效顯著,患者恢復得很好。這不科學啊!

是的,不科學。科學會把藥物掰開了,揉碎了,化驗分析,研究其分子結構,營養價值,提取有效成分。但這更多的是化學、營養學等“科”的知識和學問,它與生命的關係已經被割裂了。偉大的中華古代智慧,幾千年前就掌握了這些道理,併發展出了行之有效的中醫理論。我們知道,一種藥物,除了有相應的營養、物質成分,還有其寒熱、溫涼、收散、上下、沉浮等特質及酸甜苦辛鹹等性味,這些性味是鮮活存在的,會對人體產生各種作用。用作藥物時,適當的搭配組合會起到平衡、引導人體能量和協助人體排病的作用。比如,我們在感冒初期,常用一碗姜湯把體表所受的寒氣去除,用的就是生薑的辣、熱、散、發的特性,而不是其什麼“營養成分”。而脫水後的乾薑,雖然物質成分與生薑無異,但性味和功能與生薑已大有差別。

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鑽石和石墨的成分一樣,都是碳,但物理屬性完全不同,功能也相差甚遠。但是在臨床上,西醫對於藥物的研究和使用,是偏重于成分而忽視了藥物的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等性味等屬性對於人體的作用和影響的。比如吊鹽水,苦而寒涼的液體直接注入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造成了許多寒涼和陰證的病人不愈反重,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許多人平時喝點冷飲都會胃痛,遠低於體溫的注射液直接輸入人體,怎能不產生負面的影響呢!按照西醫的邏輯,感冒了對抗流感病毒,針對不同病毒尋找不同“成分”的“對症”藥物,而那些中藥的草根樹皮無疑是毫無用處的,是不能治病的。

的確,中醫本來就不是治病的,而是“治人”的,讓人體回歸自身能量和免疫力的平衡狀態,一個陰陽平衡、能量充足,免疫力正常的人是足以抵抗絕大多數疾病的。

所有這些,在《傷寒論》中,都是最最基本的觀念,在上古時代,是老幼皆知的常識。然而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崇尚科學、科技發達的時代,卻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常識變成了異類,面對各種疾病的威脅,人們不知反省,不去內求,反而一味求新、求異,妄想科技進步能解救人類的生老病死!

你咋不上天呢?!

沒錯,現代科技已經在研究移民火星的諾亞方舟了,據說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群連自己的生命都搞不懂、連自己的地球家園都守護不好的狂妄之人,居然要上天!

您覺得可靠嗎?反正我是懷疑的。

前些天在皖南的鄉村,見到了一些古稀老人,他們有的已年過九十,卻依然精神很好,身體健康,神情喜悅。他們雖然知識不多,但活得很有智慧,每日踐行著《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順應天地,道法自然的理念。正所謂對於古人的傳統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

回到上海,我看到家附近醫院裡匆匆排隊,熙熙攘攘的病人,感慨良多。

我們需要治的,或許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病。

一個崇尚自然,一個崇尚醫工和科技。一個向內,一個向外。其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

在治療妻子的濕疹時,我曾經用過以桂枝、麻黃、附子、生薑、大棗、甘草等為主的經方。論成分,這些零食、調料、野果、草根樹皮之類估計提取不出什麼對付“風疹病毒”、“過敏性皮炎”、“蕁麻疹”之類的“有效成分”來的,但疾病就那麼痊癒了。有朋友反駁我,老拿自己妻子這一個“個例”說事,沒有普遍性。其實類似的例子天天發生,比比皆是。我親自跟診過的幾例癌症重症患者,也都是在西醫院,包括國內頂級的專科醫院無法控制之後轉投中醫,也同樣是用這些草根樹皮,療效顯著,患者恢復得很好。這不科學啊!

是的,不科學。科學會把藥物掰開了,揉碎了,化驗分析,研究其分子結構,營養價值,提取有效成分。但這更多的是化學、營養學等“科”的知識和學問,它與生命的關係已經被割裂了。偉大的中華古代智慧,幾千年前就掌握了這些道理,併發展出了行之有效的中醫理論。我們知道,一種藥物,除了有相應的營養、物質成分,還有其寒熱、溫涼、收散、上下、沉浮等特質及酸甜苦辛鹹等性味,這些性味是鮮活存在的,會對人體產生各種作用。用作藥物時,適當的搭配組合會起到平衡、引導人體能量和協助人體排病的作用。比如,我們在感冒初期,常用一碗姜湯把體表所受的寒氣去除,用的就是生薑的辣、熱、散、發的特性,而不是其什麼“營養成分”。而脫水後的乾薑,雖然物質成分與生薑無異,但性味和功能與生薑已大有差別。

今天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鑽石和石墨的成分一樣,都是碳,但物理屬性完全不同,功能也相差甚遠。但是在臨床上,西醫對於藥物的研究和使用,是偏重于成分而忽視了藥物的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等性味等屬性對於人體的作用和影響的。比如吊鹽水,苦而寒涼的液體直接注入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造成了許多寒涼和陰證的病人不愈反重,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許多人平時喝點冷飲都會胃痛,遠低於體溫的注射液直接輸入人體,怎能不產生負面的影響呢!按照西醫的邏輯,感冒了對抗流感病毒,針對不同病毒尋找不同“成分”的“對症”藥物,而那些中藥的草根樹皮無疑是毫無用處的,是不能治病的。

的確,中醫本來就不是治病的,而是“治人”的,讓人體回歸自身能量和免疫力的平衡狀態,一個陰陽平衡、能量充足,免疫力正常的人是足以抵抗絕大多數疾病的。

所有這些,在《傷寒論》中,都是最最基本的觀念,在上古時代,是老幼皆知的常識。然而在幾千年後的今天,崇尚科學、科技發達的時代,卻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常識變成了異類,面對各種疾病的威脅,人們不知反省,不去內求,反而一味求新、求異,妄想科技進步能解救人類的生老病死!

你咋不上天呢?!

沒錯,現代科技已經在研究移民火星的諾亞方舟了,據說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群連自己的生命都搞不懂、連自己的地球家園都守護不好的狂妄之人,居然要上天!

您覺得可靠嗎?反正我是懷疑的。

前些天在皖南的鄉村,見到了一些古稀老人,他們有的已年過九十,卻依然精神很好,身體健康,神情喜悅。他們雖然知識不多,但活得很有智慧,每日踐行著《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中順應天地,道法自然的理念。正所謂對於古人的傳統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

回到上海,我看到家附近醫院裡匆匆排隊,熙熙攘攘的病人,感慨良多。

我們需要治的,或許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心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