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疆樓蘭神秘的太陽墓葬6大謎團待解,3800年前的墓主人是月氏人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 提到新疆首先想到的會是樓蘭, 仿佛新疆就是樓蘭、樓蘭就是新疆。 這是因為樓蘭在人們的意識裡是新疆最有魅力也最為神秘的一大區域, 在內心深處會禁不住產生對於它的瞭解、探尋和渴望。 古往今來, 為揭開這一區域的真面目, 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 不乏悲壯的故事, 更為這一區域披上了神秘的面紗。

太陽墓葬, 1979年冬, 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在羅布泊以東發現的一片古代墓葬群。 位於孔雀河北岸的小沙丘上, 東西寬約35米, 南北長約45米, 面積約1600平方米。 多年以來,

它同樣是一個被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並在各種各樣的傳說裡越發神秘。 甚至有人將它列為羅布泊的未解之謎, 還將它和外星人以及彭加木聯繫了起來。 這中間表達出的其實是人們在對未知領域的好奇, 同時, 又有著對“神秘感”的一種刻意製造。

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羅布泊時, 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 無一全者……”, 而現實中的羅布泊確也發生過一些人竟渴死在距水源不遠地方的“不可思議”的怪事。 因此, 一些人很是樂意將“樓蘭”渲染成這樣一個地方, 即它是亞洲大陸上的一 塊“魔鬼三角區”, 因為古絲綢之路從中穿過, 枯骨到處皆是, 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

羅布泊

太陽墓葬的2種形制

太陽墓葬1

在太陽墓葬所發掘的42座墓中, 根據墓葬地表標誌不同, 被分為兩種形制:

第一種形制是掘於沙土中的土坑墓, 在墓葬的東西兩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樁, 伸出至地表以上。 木棺是由小塊木塊簡單拼制而成, 木棺呈船形, 無底、兩端立擋木。 在木棺頂板的外側覆蓋著羊皮或放置簸箕狀草編織物。 大部分木棺內只葬一人, 死者仰身, 頭朝東方。 屍體裸體, 用毛氈包裹, 頭上戴尖頂氊帽, 帽上插有鳥翎羽, 足穿皮鞋。 在屍體脖頸、手腕、腰部有玉、骨質珠飾。 在胸口上部置一小包碎麻黃枝, 附近還有一草編小簍,

裡面盛少量麥粒或白色漿狀物。 在一部分墓葬的東頭, 隨葬有木質或石質人像。 其它的隨葬品有木質的盆、碗、杯、獸角、鋸齒形刻木等。 還有用毛氈嚴密包裹、保存完整的小孩屍體。

第二種形制的墓葬, 地表上排列著整齊的環形列木樁, 圍繞墓室構成7圈同心圓, 木樁由內向外排列, 粗細有序。 圓環之外, 有四向展開的放射狀列木, 形成5米—6米的放射線。 這也是太陽墓葬名稱的由來:從高處看墓葬結構頗似光芒四射的太陽鑲嵌在高地之上。 墓葬地表有七圈規整的環列胡楊樹樁, 由內向外, 粗細有序, 最小內圈直徑2米左右, 似一個圓圓的太陽, 人被埋於“太陽”中心;以環圈為中心, 又有七圈粗大樹樁呈放射狀排列, 井然有序,

似太陽光芒, 蔚為壯觀。 樹樁全被豎向深埋於沙地, 僅露樁頭。 此種墓葬形式在我國僅發現一處, 極為珍貴。

更為耐人尋味的是, 第二種形制墓葬內的主人全部為男性。 他們的入葬姿勢也都一律仰身, 身體伸直, 頭向東、腳向西。 這類墓葬內隨葬器物不多, 僅見有鋸齒形刻本和骨珠、骨錐、木雕人像等。 與第一類墓葬內隨葬品風格相同。

太陽墓葬

太陽墓葬的6個關鍵字

今天,面對當年考古學家留給我們的這些文字時,我們似乎不難發現這樣幾個關鍵字:

1.船形棺木;

2.碎麻黃枝;

3.似太陽光芒四射的同心圓(太陽形象);

4.頭向東、腳向西;

5.樹樁或者木樁。

6.數字“7”。

船形棺木與碎麻黃枝,船形棺木是因為以前羅布泊是一方水域,人們希望在死亡的另一個世界也划船搖槳,過上幸福的生活;碎麻黃枝可能是用來的治病的。這個我們在以前的文章專門講過,在這裡不多說(詳見《在新疆,有兩個女人距今已4000年了,人們還說她們漂亮》)。

船形棺木

太陽形象,源於當時人們對於太陽的崇拜。

《史記·匈奴列傳》有匈奴單于早晨迎拜太陽的祭儀記載:“單于早朝于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但是太陽墓葬顯然不是匈奴人的事情,它分明是3000多年前統治西域的月氏人。

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確切地知道月氏人有著什麼樣的生活風俗,但在讀古籍的時候,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風俗是大致相同的,在提到匈奴之後的眾多民族裡,常用“俗同匈奴”或者“俗與匈奴同”的話,而在對這些民族的記述裡,當然也有著太陽崇拜的記載。

如在一些史籍裡被稱為白匈奴的嚈噠人,他們明確地被稱作“大月氏之種類也”,《通典》中說他們“事天神、火神,每日出,祀神而後食,其跪一拜而止”。

太陽崇拜的最早形式實際上是太陽圖騰,也是最原始的拜日觀念。在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中,在這方面最值一說的是契丹。契丹人曾被稱為“太陽契丹。”他們十分崇拜太陽,這源于對光明、溫暖、生命與力量的崇拜與讚美,對黑暗,寒冷,死亡的恐懼。

在我國古代文字資料中,最早記載迎送日神的是殷虛卜辭。考古學家認為,卜辭中的“東母”即太陽。這不是某一個民族的“專利”。

“頭向東、腳向西”,也源於對於太陽的崇拜。在古籍對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裡,大約都類似於“無城,以氈屋為居,東向開戶”,人們活著時候開門納日,去世後當然也有著這方面的寓意。

樓蘭古城

樹樁或者木樁可能是某種標誌,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墓碑。但在這個問題上,當代的學者有著太多的說法,主要的一種觀點是,因為當時人們去世,砍掉這麼多的樹木,導致生態的惡化,最終成了樓蘭消失的原因。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這種說法當然是可以成立的,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即羅布泊生態惡化人為的比例能占多少?在羅布泊地區今天的考古裡,人們分明還沒有發現第二個太陽墓葬,這就是說,當時的人們並不是流行這種墓葬,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去世後都要砍伐大量的樹木。相反地,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森林保護法”。

數字“7”源自人們當時的宗教信仰,認為天地有7層。所以,很多墓地都與“7”有關係。近年在新疆木壘縣平頂山發現的一處古墓群,就呈現“一”字形,由1座大墓葬和12座小型墓葬並列組成,中間的大墓葬恰好位於墓葬群中的第“7”。這一墓葬群年代約在秦漢時期以前,距今約2000年以上。

同樣,1978年,蘇聯和阿富汗聯合考古隊在阿富汗發現了“黃金之丘”也是這個樣子。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黃金飾品,約計有兩萬餘件,如此大量黃金的集中出土,加上黃金飾品做工之精美及其豐富的文化意涵,實為世所罕見。有意思的是,這裡有7座穴墓,但其中一座是無葬墓,只出土了六具男女屍體。被認為是貴霜人早期王族墓地。這裡,不難看出數字“7”在當時人們心中的神秘影響力。而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遊牧民族,我國古籍稱為“大月氏”。

塔克拉瑪幹沙漠

結語:神秘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就這樣為人們留下了一個個的歷史謎團,不和怎麼說,它都等待著喜歡探尋的人們給出的“正確答案”。黃沙湮沒了歷史的痕跡,卻永遠無法掩埋人們想要知道自己過去的好奇心,而歷史在這中間不至是懷念,還有一脈相承的血緣親情。

月氏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太陽墓葬

太陽墓葬的6個關鍵字

今天,面對當年考古學家留給我們的這些文字時,我們似乎不難發現這樣幾個關鍵字:

1.船形棺木;

2.碎麻黃枝;

3.似太陽光芒四射的同心圓(太陽形象);

4.頭向東、腳向西;

5.樹樁或者木樁。

6.數字“7”。

船形棺木與碎麻黃枝,船形棺木是因為以前羅布泊是一方水域,人們希望在死亡的另一個世界也划船搖槳,過上幸福的生活;碎麻黃枝可能是用來的治病的。這個我們在以前的文章專門講過,在這裡不多說(詳見《在新疆,有兩個女人距今已4000年了,人們還說她們漂亮》)。

船形棺木

太陽形象,源於當時人們對於太陽的崇拜。

《史記·匈奴列傳》有匈奴單于早晨迎拜太陽的祭儀記載:“單于早朝于營,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但是太陽墓葬顯然不是匈奴人的事情,它分明是3000多年前統治西域的月氏人。

雖然,我們現在不能確切地知道月氏人有著什麼樣的生活風俗,但在讀古籍的時候,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即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的風俗是大致相同的,在提到匈奴之後的眾多民族裡,常用“俗同匈奴”或者“俗與匈奴同”的話,而在對這些民族的記述裡,當然也有著太陽崇拜的記載。

如在一些史籍裡被稱為白匈奴的嚈噠人,他們明確地被稱作“大月氏之種類也”,《通典》中說他們“事天神、火神,每日出,祀神而後食,其跪一拜而止”。

太陽崇拜的最早形式實際上是太陽圖騰,也是最原始的拜日觀念。在我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中,在這方面最值一說的是契丹。契丹人曾被稱為“太陽契丹。”他們十分崇拜太陽,這源于對光明、溫暖、生命與力量的崇拜與讚美,對黑暗,寒冷,死亡的恐懼。

在我國古代文字資料中,最早記載迎送日神的是殷虛卜辭。考古學家認為,卜辭中的“東母”即太陽。這不是某一個民族的“專利”。

“頭向東、腳向西”,也源於對於太陽的崇拜。在古籍對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記載裡,大約都類似於“無城,以氈屋為居,東向開戶”,人們活著時候開門納日,去世後當然也有著這方面的寓意。

樓蘭古城

樹樁或者木樁可能是某種標誌,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墓碑。但在這個問題上,當代的學者有著太多的說法,主要的一種觀點是,因為當時人們去世,砍掉這麼多的樹木,導致生態的惡化,最終成了樓蘭消失的原因。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講這種說法當然是可以成立的,但這裡面有一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即羅布泊生態惡化人為的比例能占多少?在羅布泊地區今天的考古裡,人們分明還沒有發現第二個太陽墓葬,這就是說,當時的人們並不是流行這種墓葬,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去世後都要砍伐大量的樹木。相反地,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森林保護法”。

數字“7”源自人們當時的宗教信仰,認為天地有7層。所以,很多墓地都與“7”有關係。近年在新疆木壘縣平頂山發現的一處古墓群,就呈現“一”字形,由1座大墓葬和12座小型墓葬並列組成,中間的大墓葬恰好位於墓葬群中的第“7”。這一墓葬群年代約在秦漢時期以前,距今約2000年以上。

同樣,1978年,蘇聯和阿富汗聯合考古隊在阿富汗發現了“黃金之丘”也是這個樣子。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黃金飾品,約計有兩萬餘件,如此大量黃金的集中出土,加上黃金飾品做工之精美及其豐富的文化意涵,實為世所罕見。有意思的是,這裡有7座穴墓,但其中一座是無葬墓,只出土了六具男女屍體。被認為是貴霜人早期王族墓地。這裡,不難看出數字“7”在當時人們心中的神秘影響力。而貴霜人原是一個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遊牧民族,我國古籍稱為“大月氏”。

塔克拉瑪幹沙漠

結語:神秘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就這樣為人們留下了一個個的歷史謎團,不和怎麼說,它都等待著喜歡探尋的人們給出的“正確答案”。黃沙湮沒了歷史的痕跡,卻永遠無法掩埋人們想要知道自己過去的好奇心,而歷史在這中間不至是懷念,還有一脈相承的血緣親情。

月氏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歡迎關注作者更多原創文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