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夏心愉:消費貸流入樓市迷蹤

對消費貸流入樓市, 最近銀監查得還真挺緊。

“愉見財經”聽一個在某銀行北京分行做個金的朋友說, 他們行裡對消費信貸餘額超過20萬的客戶, 現在都要盯著交能證明消費用途的發票、收據、轉帳憑證、合同、發貨單等所謂資金用途“證明材料”。

而且對已經拿到貸款的客戶, 也要補交材料了。

基層行都行動起來了, 可見銀監會態度已然是明確的。 《金融時報》記者張末冬打探到, 銀監會主要負責同志就加強消費信貸監管專門作出批示、部署, 銀監會各派出機構迅速行動, 將消費信貸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作為監管檢查重點,

加大違規行為問責力度。

下面給各位盤點一下目前採取的三種監管方法:

一是開展風險排查。 北京、廣東、上海、廣西、貴州等銀監局迅速部署開展消費信貸資金流向排查, 北京銀監局要求重點關注“房抵貸”、借款人或其配偶短期內辦理多筆業務、貸款發放後資金迅速回流、收入證明金額明顯高於平均水準等風險特徵的貸款業務;廣西銀監局要求逐筆報告信用貸款超過50萬元、抵押貸款超過100萬元、信用卡分期付款超過30萬元的資金用途情況。

二是加強規範管理。 福建、深圳、廣西、江蘇、內蒙古等省(區、市)出臺多項監管政策, 重申監管要求;廣東銀監局明確要求原則上不發放金額超過100萬元或期限超過10年的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福建個別銀行已將消費貸產品的自助提款額度由30萬元降為20萬元。

三是加大監管問責。 江蘇、上海、福建、重慶等銀監局針對消費貸款用於個人購房首付的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督促整改落實, 部分銀行也對違規挪用資金做了收回處理。

“愉見財經”這裡給大家扒一扒銀行的曖昧心態。

銀監部門一查, 貌似真相大白, 發現多地銀行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性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 甚至出現消費貸變身“首付貸”的現象。 可是開查之前, 這些違規就真那麼隱蔽嗎?銀監真沒意識到——這頭房貸被壓縮了、那頭消費貸蹺蹺板起來了, 這之間的蹊蹺嗎?銀行們是真那麼無辜, 都查不出自己客戶在挪用消費貸款嗎?

其實銀行在進退之間, 會有一種不會明說的見風使舵:哪種業務能大力發展、哪種業務要收縮謹慎, 會看國家政策支持哪塊市場, 也看銀監的風險預警發不發、檢查力度大不大。

如果當地監管部門相對較頻繁檢查消費貸的資金流向時, 銀行們就會意識到這一塊灰色地帶要收縮, 他們也會自上而下傳達自查要求;但反過來, 如果監管部門長時間不查, 他們就會暗中默許一些灰色地帶, 借著“國家要拉動消費”的大口徑來放款, 並對受託支付和貸後的一些管控流於形式。

股市好了, 包括消費貸在內的管道, 資金難免會暗暗流向股市;樓市有機會, 通過這些管道的資金又難免會暗暗流向樓市。 狡猾的銀行很會看臉色,

看政策和市場的大風向, 也看各地銀監局的風險偏好是否改變、和視窗指導是否來臨。

本期內容的最後, 給大家解解密, 說說消費貸是怎麼流入樓市的。 星石投資分析了消費貸為什麼會流入房地產市場——這要從房地產的資金鏈說起。

今年以來,

全國不少城市一方面提高了首付比例, 這提高了首付的金額;另一方面提高了房貸利率, 這使得購房者更願意去多付首付從而減少月供;第三限制了貸款額度、或是房貸放款速度明顯變慢, 購房者拿不到或是等不及銀行貸款、或是等不及銀行貸款, 有的就尋求消費貸款的通道了。

星石投資分析稱, 一些人無力支付首付, 這時便產生了首付貸款, 即通過貸款來湊夠首付資金。 這種貸款很快被監管層明令禁止。

於是, 消費貸、經營貸、裝修貸等便有了流入房地產市場的動力, 這其中又以消費貸為主力軍, 它一方面為全款買房者湊足房款;另一方面為按揭買房者湊足首付。 從本質上而言, 這就相當於變相的“首付貸”, 變相的降低首付比例,變相的加杠杆。

消費貸流入到房地產市場有何危害呢?星石投資分析了兩點:

第一是使得房地產調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因為這個資金來源的漏洞,前期限購、限貸、限價等調控政策的效果很可能大幅弱化,市場也會不斷地自我強化地產預期,催生出更大的泡沫來。

第二是滋生更大的金融風險。在消費貸進入房產市場過程中,相當於加了3層杠杆。第一層杠杆是按揭貸款;第二層杠杆是以消費貸為代表的“首付貸”,相當於變相的降低了首付比例;第三層是消費貸ABS,即將消費貸款打包成資金池,在金融市場上賣出,從而獲得資金,這部分資金又可以再次用於消費貸。這三層杠杆加劇了樓市金融風險的積累,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數據也透露著端倪。今年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增長迅猛。2015年底國內短期消費貸款規模為40804.52億元;2016年底為49139.74億元,增加了8335.22億元;而截至2017年8月,短期消費貸款規模為61828.26億元,較2016年底增加了12688.52億元,大幅超出了去年全年的漲幅。

理論上講,短期消費貸款主要用於居民的日常消費。但是與短期消費貸款大幅度增加相對應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從2016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穩定在3萬億上下,並沒有因為短期消費貸款的激增而激增。這就說明,這些用於消費性質的短期貸款很可能被用到了其他用途上。

進一步分析這些資金究竟被用到了哪裡?星石投資分析表示,居民資金除了消費之外,還有兩條途徑,一是實體投資;二是金融投資。觀察資料可以發現,實體投資的增速保持穩定、外匯相對人民幣在貶值、債券市場不太景氣、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場成交量基本穩定,那麼可能的資金流向只有房地產。根據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測算,預計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元,估計其中至少有3000億流向樓市,其中9成流入粵、閩、蘇、滬、川、冀六個地區。

變相的降低首付比例,變相的加杠杆。

消費貸流入到房地產市場有何危害呢?星石投資分析了兩點:

第一是使得房地產調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因為這個資金來源的漏洞,前期限購、限貸、限價等調控政策的效果很可能大幅弱化,市場也會不斷地自我強化地產預期,催生出更大的泡沫來。

第二是滋生更大的金融風險。在消費貸進入房產市場過程中,相當於加了3層杠杆。第一層杠杆是按揭貸款;第二層杠杆是以消費貸為代表的“首付貸”,相當於變相的降低了首付比例;第三層是消費貸ABS,即將消費貸款打包成資金池,在金融市場上賣出,從而獲得資金,這部分資金又可以再次用於消費貸。這三層杠杆加劇了樓市金融風險的積累,嚴重時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數據也透露著端倪。今年以來短期消費貸款增長迅猛。2015年底國內短期消費貸款規模為40804.52億元;2016年底為49139.74億元,增加了8335.22億元;而截至2017年8月,短期消費貸款規模為61828.26億元,較2016年底增加了12688.52億元,大幅超出了去年全年的漲幅。

理論上講,短期消費貸款主要用於居民的日常消費。但是與短期消費貸款大幅度增加相對應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從2016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基本穩定在3萬億上下,並沒有因為短期消費貸款的激增而激增。這就說明,這些用於消費性質的短期貸款很可能被用到了其他用途上。

進一步分析這些資金究竟被用到了哪裡?星石投資分析表示,居民資金除了消費之外,還有兩條途徑,一是實體投資;二是金融投資。觀察資料可以發現,實體投資的增速保持穩定、外匯相對人民幣在貶值、債券市場不太景氣、大宗商品和股票市場成交量基本穩定,那麼可能的資金流向只有房地產。根據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的測算,預計新增異常短期消費貸款金額約3700億元,估計其中至少有3000億流向樓市,其中9成流入粵、閩、蘇、滬、川、冀六個地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