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0後社交潛規則:你不得不學的人際攻心學

文:劍聖喵大師

今天, 網上關於90後社交潛規則上了熱搜, 90後們提出了他們對於新時代社交的觀點。 不得不承認, 如今18到28歲的90後已經是年輕人的主力軍,

超級演說家裡劉媛媛也說過:90後不僅在適應這個時代, 也在改變著這個時代。

那麼為了能在這個新穎而又殘酷的時代下倖存, 我們有必要學習下他們獨特的話語系統, 這不僅能提高我們的情商, 也能從中領悟一些獨特的智慧。

下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1、敢不打招呼就發語音的, 都是大爺

確實, 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發語音了, 因為語音有著很多的缺點, 一眼掃過去就能看清楚的文字, 語音卻要花上更多的時間, 還要把拿起手機。

如果是大段內容, 語音不方便調到中間某段進行回憶。 而且如果是在嘈雜的地方, 語音聽不清楚。 如果是在圖書館之類安靜的地方呢, 語音又回打擾到別人。

最要命的還是,

有些內容很敏感的東西, 是不適合用語言發出來的, 特別在公眾場合。

有次我正在開會, 胖子翔發來條語言。

“你最近已經不接客了嗎?我這邊有個阿姨剛離婚有點想不開, 要不就介紹給你了, 大概三百塊一小時, 你看行不行?”

看到旁邊老師異樣的眼神時, 我恨不得把胖子翔掐死。 其實他所說的“接客”, 指的是心理諮詢。 不過這種奉獻精神太高的詞彙, 容易給其他人造成誤解。

所以在90後眼中, 發語音的多半是不尊重別人, 尤其是剛認識沒多久就發語言的, 他們多半不回。

但我還是喜歡用語音的, 特別是我自己的熟人, 因為我覺得我的語音是有獨特風格的, 可以很好的展現我的情緒和人溝通。 雖然我的普通話也不標準,

但本就不是普通人, 為什麼要說普通話呢?

其次, 我的父母也經常和朋友們語音, 可能他們那一輩人電話用多了, 聽起聲音來感覺比較親切吧!

2、發表情包不一定是要跟你鬥圖, 可能是話題可以結束了我還有事兒

用表情包結束對話, 確實是很多人的社交習慣。 在幫一些宅男們分析情感問題時, 我經常有發現男生讀不懂這種暗示, 在對方發來表情包後, 以為鬥圖的時候到了。

日常生活中, 我們常使用“先這樣我還有事, 改天聊”結束對話, 當兩個人離開後, 或者掛掉電話, 聊天即可中止。

但微信聊天, 確實缺少一種明確的形式來表明話題可以結束了, 微信本身就是默認可以延遲回復的。 這個對話似乎可以隨時開啟, 這既是它的優點,

但也有了一個問題:如何表示我不想接這個話題, 或者不想聊下去了。

生活中我們可以沉默, 大家看氣氛就知道了。 但微信裡不行, 沒回復的話, 對方可能會以為尚未回復。

當“呵呵”“你是一個好人”“我去洗澡”“有事改天聊”之類的中止方式已經被人們解讀為惡意時, 新一代的中止信號就由表情包代替了。

這樣的表情包多半表達著無奈的意思, 比如。

在與90後的聊天中, 學會識別這樣的信號, 也是你的必修課。

3、哈哈=滾, 哈哈哈=好無聊

不得不說, 在微信裡要證明自己真的在笑真的很難, 曾經的“呵呵”就是“滾”的意思, 如今“哈哈”正在一部分替代著它的功能的, 就算不是滾, 也表示著聊天真在走向尬聊, 而“呵呵”則完全成了蔑視別人的冷笑。

在一部分人的話語系統裡, “哈哈”的真實意思的確是:其實我GET不到笑點, 但我得敷衍你笑一下不是。 “哈哈哈”的真實意思是:是有點好笑, 但這個笑話太冷了。

而“哈哈哈哈哈哈哈”呢?則表示自己真的在笑, 聽說“哈”字越多, 表示自己笑的程度越高。

其實“哈哈”換成表情包,效果就好得多。

也許,這樣的規則真的很荒謬,也許我們用“哈哈”時並不是這個意思,但不得不承認,語言作為承載人類思想的符號,它確實會被人賦予更多的定義,而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

在這個愈發不能坦誠的時代裡,懂得語言潛規則,是確認別人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人際上的修養。

4、向別人提問要有品質,不要肆意消耗別人時間

首先、不要問一些百度就可以知道的問題。比如我這個人很怕問:“老師,一般考研是什麼時候報名?”“老師,如何註冊一個公眾號?”“老師,知乎和簡書上發文要怎麼發?”

我不想回答這些問題是有原因的,無論是考研也好,做新媒體也好,寫作也好,都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這種基礎的問題都不想自己去搜集資料,恐怕我回答的再詳盡,他都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劉禪不笨,這裡用俗語)

其次,提問要能讓對方接得住話。

比如,經常有人開篇一大段自己婚姻、家庭、事業、學業的不幸,最後來一句,老師我該怎麼辦?

要知道,我不能幫你做決定,哪怕我清楚知道哪個選擇更好,這樣會剝奪你自我成長的空間。

然後“怎麼辦”這個問題太泛了,考慮各方面因素,也許說幾天都說不完,我沒這個時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建議在提問別人時,可以自己給出選項,然後每個選項上都加入自己分析的一些利弊。這就表明了一個很好的態度:我不想過多浪費您的時間,而且決定是我自己做的,您的建議是對的參考和補充。

5、約人要提前一天約,解約也要提前半天,約人時別說:“你去麼?”

如今一部分的年輕人,在“準時赴約”這件事上,確實存在困難。他們不僅經常放人鴿子,而且事後還沒有任何內疚感。

某女生想報考我導師研究生,想請我介紹點專業情況,約你時熱情萬分,你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相約第二個下午四點見面。

到了當天兩點時,我發短信詢問她,結果她不回,打電話也不接。結果三點時,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出門,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我的事還是她的事?

到了晚上六點,我吃飯時接到她電話,她說她今天家裡有事,向我表示歉意,我告訴她提前說就行,她說改在下周的某一天。

又到了那天時,我清早起來看見一條資訊,內容是她又出事來不了了。

後來,我拒絕了她的邀請,畢竟我也是有自己事的人。

至於“你去麼?”這樣的邀請,顯得有點模棱兩可。在放鴿子盛行的今天,誠意不足真的讓人害怕。

用90後的話說,就好像你來我家,快吃飯時,我問你:“要不要在這兒吃?你是吃還是不吃?”

“你來不來?”在外國年輕人邀約時是一種禁語,會顯得對方是被排擠的一方,他們通常使用:“我們晚上有個聚會,聚會實在太棒了,我誠摯邀請你做為我的夥伴加入!”

如果你邀請一個人走進你的世界,那你確保你的內心毫無顧慮。

90後的社交潛規則還有很多,比如“不要肆意評論別人,那怕你很有理”,“再好的異性朋友,對方有了戀人後也要保持距離,不要開玩笑”,“不回微信之前,不要發朋友圈”,“對任何服務行業的人說謝謝”等等。

可以說,90後在打破我們原有的社交習慣,但他們也在建立起新的規矩,但核心與60、70、80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際交往中,心裡要裝著別人”。

但凡成功的牛人,都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知道對方腦子裡在想什麼。

但曾經的他們,因為不懂人情世故,事業和人生難免有敗筆。

與其抱怨規則,不如利用規則。

自然界變化無常,人世間瞬息萬端,也許過不了幾年,00後會有他們新的規則出來。那時我們不妨再次學習,因為只有不拘泥於過去,才能活的更好。

作者:劍聖喵大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其實“哈哈”換成表情包,效果就好得多。

也許,這樣的規則真的很荒謬,也許我們用“哈哈”時並不是這個意思,但不得不承認,語言作為承載人類思想的符號,它確實會被人賦予更多的定義,而我們不能只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

在這個愈發不能坦誠的時代裡,懂得語言潛規則,是確認別人感受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人際上的修養。

4、向別人提問要有品質,不要肆意消耗別人時間

首先、不要問一些百度就可以知道的問題。比如我這個人很怕問:“老師,一般考研是什麼時候報名?”“老師,如何註冊一個公眾號?”“老師,知乎和簡書上發文要怎麼發?”

我不想回答這些問題是有原因的,無論是考研也好,做新媒體也好,寫作也好,都是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這種基礎的問題都不想自己去搜集資料,恐怕我回答的再詳盡,他都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實劉禪不笨,這裡用俗語)

其次,提問要能讓對方接得住話。

比如,經常有人開篇一大段自己婚姻、家庭、事業、學業的不幸,最後來一句,老師我該怎麼辦?

要知道,我不能幫你做決定,哪怕我清楚知道哪個選擇更好,這樣會剝奪你自我成長的空間。

然後“怎麼辦”這個問題太泛了,考慮各方面因素,也許說幾天都說不完,我沒這個時間,也不知從何說起。

建議在提問別人時,可以自己給出選項,然後每個選項上都加入自己分析的一些利弊。這就表明了一個很好的態度:我不想過多浪費您的時間,而且決定是我自己做的,您的建議是對的參考和補充。

5、約人要提前一天約,解約也要提前半天,約人時別說:“你去麼?”

如今一部分的年輕人,在“準時赴約”這件事上,確實存在困難。他們不僅經常放人鴿子,而且事後還沒有任何內疚感。

某女生想報考我導師研究生,想請我介紹點專業情況,約你時熱情萬分,你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相約第二個下午四點見面。

到了當天兩點時,我發短信詢問她,結果她不回,打電話也不接。結果三點時,我真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出門,我也不知道這到底是我的事還是她的事?

到了晚上六點,我吃飯時接到她電話,她說她今天家裡有事,向我表示歉意,我告訴她提前說就行,她說改在下周的某一天。

又到了那天時,我清早起來看見一條資訊,內容是她又出事來不了了。

後來,我拒絕了她的邀請,畢竟我也是有自己事的人。

至於“你去麼?”這樣的邀請,顯得有點模棱兩可。在放鴿子盛行的今天,誠意不足真的讓人害怕。

用90後的話說,就好像你來我家,快吃飯時,我問你:“要不要在這兒吃?你是吃還是不吃?”

“你來不來?”在外國年輕人邀約時是一種禁語,會顯得對方是被排擠的一方,他們通常使用:“我們晚上有個聚會,聚會實在太棒了,我誠摯邀請你做為我的夥伴加入!”

如果你邀請一個人走進你的世界,那你確保你的內心毫無顧慮。

90後的社交潛規則還有很多,比如“不要肆意評論別人,那怕你很有理”,“再好的異性朋友,對方有了戀人後也要保持距離,不要開玩笑”,“不回微信之前,不要發朋友圈”,“對任何服務行業的人說謝謝”等等。

可以說,90後在打破我們原有的社交習慣,但他們也在建立起新的規矩,但核心與60、70、80是一致的,那就是“人際交往中,心裡要裝著別人”。

但凡成功的牛人,都讀懂了社會的本質和人際交往的潛規則,知道對方需要什麼,知道對方腦子裡在想什麼。

但曾經的他們,因為不懂人情世故,事業和人生難免有敗筆。

與其抱怨規則,不如利用規則。

自然界變化無常,人世間瞬息萬端,也許過不了幾年,00後會有他們新的規則出來。那時我們不妨再次學習,因為只有不拘泥於過去,才能活的更好。

作者:劍聖喵大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