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愚人背後:虎嗅的盈利能力,還遠不如一個互聯網老記的自媒體

1

被虎嗅暫別北京的愚人節特稿……

自媒體人往往以對行業的主觀分析為主, 採訪是次要的, 而單純的資訊綜述又沒有價值壁壘,

故而, 細究起來, 虎嗅文章更像是科技評論而非科技報導。 虎嗅和企業, 尤其大企業纏鬥多了, 難免就有公關甚至知名公關不服, 拒掉的稿件多了, 難免就有自媒體人甚至知名自媒體人不服, 而這也恰恰是影響力的表現。

記者和公關的職業精神, 很多時候是天然對立的。 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 虎嗅、36氪、鈦媒體和PingWest等科技媒體並沒有採編資質, 只能稱之為作者。 作為公司公關, 以自己公司的利益為上, 無可厚非, 尤其上面站著要求零負面的領導。

公關請媒體過來參加發佈會, 給了車馬, 通過市場手段, 有過投放和廣告贊助, 但在必要的時候卻得不到公關保護, 自然會生出“黑公關”、“通過黑稿向企業要錢從而實現營收”等想法。

雖然市面上已經有不少用這種手段實現商業化的媒體機構, 但並不代表皆是如此, 因為記者來說, 採編和經營是分離的, 選題和內容的客觀度不因接受過贊助甚至公司層面上的投資而改變。 (能嚴格保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媒體真的很少了)

3

對內容和商業化的把控,

是考驗一家嚴肅媒體能否受人尊敬的尺子。 所以, 像那些很容易發稿又很容易刪稿, 很容易投放廣告又容易模糊文章和廣告界限, 很容易成為打手甚至兩面三刀的科技網站來說, 他們進入的是一個惡性循環通道。 要成為頭部科技媒體, 就別開自我墮落的口子。

大浪淘沙, 很多老牌科技網站, 諸如DoNews、Techweb等, 命運都和十多年的視頻網站江湖相似:最早入場, 卻終走向落寞。 現在更有打著科技媒體旗號行公關乙方之事的。 無論是創投圈, 還是普通用戶, 都是會用腳投票, 虎嗅和36氪的江湖地位, 能說明一些事情。

專業化媒體很難大規模盈利, 這應該是一個事實, 這也就是為什麼黎瑞剛投資財新並不圖資本回報。

這樣看, 虎嗅倒是有些像互聯網科技圈的財新了。

虎嗅掛牌新三板之後, 其財務資料對大眾更為透明, 2013 年、2014 年、2015 年 1-5 月, 虎嗅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 349.91 萬元、925.78 萬元和 564.77 萬元, 均占當期營業收入的 100%;淨利潤分別約為19萬、66萬和78萬。 最新的搬家文章顯示, 已連續虧損15個月(不過虎嗅官網旋即更新的版本刪除了該資訊)。

這個資料表現著實慘澹, 甚至還比不上和虎嗅分手過的葛甲老師一個人的盈利能力, 也比不上資料刷量被騰訊科技打臉的李瀛寰老師。 這些科技老記, 早年確實為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報導作出過不少貢獻, 近兩年, 直接將名氣套現, 鮮有好報導出爐, 但可以買得起北京的學區房了。

也不止虎嗅, 其他科技網站想要大規模盈利也並不簡單,

週期性活動和知識付費成為了他們現在的突破點。 虎嗅有虎嗅FM節, 36氪有WISE獨角獸大會, 鈦媒體有T-EDGE, Pingwest有PingTalk, 創業邦有創業邦100的年會和季節性峰會, 創業家有黑馬成長營……本質上, 這與傳統媒體時代的廣告模式沒有差異, 只是換了個titlr而已。

知識付費方面, 虎嗅和鈦媒體走了會員路線, 36氪上線付費專欄, 其他家也都有一些商學院的嘗試, 下回對他們商業化的套路與真誠做細緻分析。

[ 二十年, 江湖一夢 ]

娛樂和互聯網,

我們是認真的。

畢竟要靠才華吃飯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