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美國共用單車LimeBike完成B輪融資 單車海外擴張的號角已經吹響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16日晚間, 美國共用單車LimeBike宣佈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

本次B輪由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領投, 其他新加入的投資人包括GGV紀源資本, 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s , AME Cloud , 富士達聯合創始人, 斯坦福大學的孵化器Start-X基金。 此外, NBA總冠軍金州勇士隊的當家球星Kevin Durant(凱文.杜蘭特)也在本輪參與投資。 A輪的投資機構,包括美國著名風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和DCM, 繼續在這一輪跟投。

其中Section 32由前穀歌風投CEOBill Maris創立, AME Cloud由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創立, 富士達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之一, 也是LimeBike的供應商。

本輪融資完成後, LimeBike融資總額將增至6200萬美元。 半年之前的3月, LimeBike還曾宣佈獲得來自矽谷著名風投機構Andreeseen Horowitz領投的1200萬美元A輪融資,

A輪其他投資人還包括IDG資本、DCM、王剛, 德迅投資, 微光創投, 七海資本, 丹華資本和Uphonest Capital等。

LimeBike表示本輪融資將用於在美國的加速擴張, 預計年底前, LimeBike將在美國投放5-7萬輛共用單車, 目標服務全美30個以上城市和校園, 並計畫並登陸歐洲市場。

今年6月, LimeBike開始在北卡大學Greensboro分校投放, 接著陸續登陸了20個城市和學校。 Toby 透露, LimeBike同時還在和美國其它的主要城市積極洽談當中, 包括三藩市、洛杉磯和紐約市。

根據LimeBike提供的資料, 自從其投放以來, 其騎行總數、收入和用戶數月均增長5倍。 總騎行數超過50萬次, 註冊用戶近30萬, 並且以每週50%的速度保持增長。

LimeBike每30分鐘花費1美元, 學生享受半價, 只需0.5美元。

LimeBike聯合創始人兼CEO Toby Sun介紹, B輪新增的資金將被用於運營擴張、擴大產能和app升級, 並在2017年底前將現有的自行車數量翻十倍。 公司計畫每週將新進入1-2個市場, 到年底將服務百萬使用者, 並開始美國以外市場的擴張。

LimeBike是一個誕生於美國, 但創始團隊卻來自中國的公司。 Toby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Brad Bao,

在創業LimeBike之前是昆仲資本在美國投資團隊的核心成員和創立者。 再早之前, Brad在矽谷擔任騰訊美國總經理8年時間, 是騰訊美國一號員工;Toby早先在德勤諮詢美國三藩市辦公室, 後在百事可樂負責產品和市場。

最後一公里的出行, 是全球各個城市都在試圖解決的問題, 無論中國還是美國, 共用單車是解決方案之一。

像中國很多城市一樣, 美國很多城市也擁有公共自行車運營商, 其中最大的是Motivate, 與多個城市合作運營公共自行車, 比如紐約的Citi Bike。 2016年, 紐約Citi Bike的消費者使用量接近1400萬次。

因此, Toby認為共用單車在美國是有相當需求的, 而且無樁有比有樁效率更高。 同時, 智慧單車的成本要遠低於有樁單車, 不論是在資本層面還是運營層面。

“我個人對於共用單車的可持續性感到激動不已, 我自己在6家三藩市公司擔任董事, 已經放棄了在擁擠的城市道路上駕車上班。 我還是一位深度單車愛好者, 所以我十分期待LimeBike在美國發起智慧單車革命。 ”LimeBike的A輪領投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合夥人Jeff Jordan表示。

“我們相信共用單車在解決末端通勤問題上有獨特優勢, LimeBike在美國的探索證明, 通過和政府建立良性互動, 共用單車是能建立積極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模式。 IDG資本作為LimeBike第一輪的投資者, 很高興看到toby和brad把中國原創的單車推向世界!” IDG資本副總裁甄志勇認為。

GGV Capital(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也參與了LimeBike的本輪投資, 他表示, “我們認識兩位元創始人Toby 和Brad已經超過4年, 期間也一起目睹和經歷了中國共用單車的爆發增長。

作為在中國共用單車領域的早期投資機構, GGV深知共用單車的高頻屬性可以很好的服務消費者和城市, 並具有很多其他電子商務模式的延展性”。

但是美國市場和中國市場當然有不同的地方。 美國人人均擁有自行車的數量4倍於中國, 不過在美國的交通出行中, 把自行車作為通勤工具的並不多見, 反倒是多用於休閒和健身。

Toby認為, 自行車還沒有作為美國國民的日常出行使用, 是因為沒有“被供給”, 這種情況類似於Uber在美國誕生之前, 當地人更多地依賴自駕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一樣。 相較于短時租賃單車的市場, 共用智慧單車面向的是更大的新增市場, 即如何讓那些開車、走路完成通勤“最後一英里”的美國國民用單車出行。

另外,美國城市的結構和中國不一樣,除了個別大城市,其餘的地區都保持著美國傳統小城鎮的特色,佈局分散且人口密度低。

Toby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本地網路、本地人脈、本地洞察力、專注度,而美國本土公司無疑在回應速度、決策速度上具有優勢。

Brad表示,共用單車在美國有競爭,但肯定不會像中國國內“百團大戰”一樣激烈,留給LimeBike的市場還是很大。

共用單車在國內戰局已經相對明朗,摩拜、ofo佔據第一梯隊和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第二梯隊的小藍單車、永安行並沒有放棄還在追趕,也有幾個小玩家已經做不下去。不過,還是有新玩家入局,比如永久。

但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早已佈滿,國內市場已經從之前粗放的瘋狂擴張進入到了補貼拉鋸戰。相比之下,相對空白的海外市場更誘人,國內共用單車擴張上的重點已經轉移國外。

國外的大戰則剛剛開始。小藍單車最早登陸美國市場,很快摩拜、ofo都來了,而在本土的創業團隊除了LimeBike,還有Spin,以及原本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商Motivate、Zagster、Social Bicyles等也在尋求轉型。

共用單車海外擴張的號角已經吹響,而下一步,他們可能將複製共用單車在中國已經經歷的攻城掠地之戰。

另外,美國城市的結構和中國不一樣,除了個別大城市,其餘的地區都保持著美國傳統小城鎮的特色,佈局分散且人口密度低。

Toby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本地網路、本地人脈、本地洞察力、專注度,而美國本土公司無疑在回應速度、決策速度上具有優勢。

Brad表示,共用單車在美國有競爭,但肯定不會像中國國內“百團大戰”一樣激烈,留給LimeBike的市場還是很大。

共用單車在國內戰局已經相對明朗,摩拜、ofo佔據第一梯隊和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第二梯隊的小藍單車、永安行並沒有放棄還在追趕,也有幾個小玩家已經做不下去。不過,還是有新玩家入局,比如永久。

但中國的一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早已佈滿,國內市場已經從之前粗放的瘋狂擴張進入到了補貼拉鋸戰。相比之下,相對空白的海外市場更誘人,國內共用單車擴張上的重點已經轉移國外。

國外的大戰則剛剛開始。小藍單車最早登陸美國市場,很快摩拜、ofo都來了,而在本土的創業團隊除了LimeBike,還有Spin,以及原本的公共自行車運營商Motivate、Zagster、Social Bicyles等也在尋求轉型。

共用單車海外擴張的號角已經吹響,而下一步,他們可能將複製共用單車在中國已經經歷的攻城掠地之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