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三十歲之前應該養成的四個良好理財習慣 你培養了嗎

斜杠青年佛蘭克林

常聽人們感慨韶華易逝, 一晃已三十, 所謂三十而立, 四十知天命, 大部分人們雖然理想遠大, 然而現實手中餘糧不多,

常常唏噓長歎, 何以解憂, 唯有暴富。 然而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很多人都認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沒有錢該如何理財?”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賺大錢的夢想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實現的, 而巴菲特的財富積累都是從攢錢開始的。

理財是意向系統性工程。 基本上由收入, 消費, 儲蓄, 投資, 負債和保險6個部分組成。

所謂理財就是合理調配好這6個部分的比例。 理財的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 脫離生存壓力, 逐步實現讓自己有選擇權的過生活。

理財常見的3種誤區:

誤區一:沒錢就不理財。

初期先投資自己。 把月薪3000元分為2部分, 一部分基於最基本的日常開銷, 剩下的錢全部投資到學習當中。

當月薪6000元以上時,

開始關注投資界的資訊, 積累投資經驗, 不用去追求投資的結果。 當工資增加到1.2萬元, 需要給自己買一份保險把防水的閘門修得牢固一點。

誤區二 : 錢是掙來的, 不是攢出來的。

攢錢有2個好處, 一個是可以給你積累本金, 能讓你在看准機會的時候出手。 另一個好處是能夠避免急功近利的賭徒心態。 而最成功的投資基本上都是長線投資。

比如:

一個月光族和一個有一定儲蓄的 人面對同樣的投資機會時, 他們的反應肯定不一樣, 前者會想著:“我要是有一筆錢就好了。 ”後者則可以開始品嘗儲蓄帶來的果實, 想出手時就出手。

誤區三 理財就是整天關注理財產品。

時刻關注自己的理財產品會增長自己的時間上的沉沒成本。

好的投資策略往往是盯著一個看好的產品, 然後長期持有, 不要頻繁更換。

比如:你早上花了2個小時看股票, 你就失去了2個小時的學習與工作的時間。

科學的4321分配法

最科學的家庭理財是將自己的資產分為4個部分, 40%用來 投資, 30%用來消費, 20%用來儲蓄, 10%用來保險。

比如:假如你月薪1萬, 可以用4000元來理財, 3000元來消費, 2000元來儲蓄, 1000元來買保險。

如果你的投資賺了2000元, 或是你工資漲了2000元, 就可以再把這多餘的2000元再按照“4321分配法”來分配。

如何將每月40%的投資實現最大化收益?

如果你現在收入比較低,千萬不要去投資外匯, 不要去投資期貨等這些高風險的產品。 可以選擇一些有長期收益的, 風險小又穩定的。 比如:基金定投, 債券, 黃金。

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小金庫, 又有一筆閒錢, 那就可以去試試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可以做出借人, 可以是股票, 權證, 期貨, 外匯及各種虛擬貨幣。

還可以投資一些實體, 比如房產, 商鋪, 做風險投資人。

如何處理30%的消費?

如果想持續增長自己的財富, 一定要控制消費。 給自己確立一個維持現有幸福感的最低消費水準, 避免陷入一種無限替換和消費升級的狀態。

20%的儲蓄

強制給自己每月進行20%的儲蓄。 比如定期讓銀行或是理財軟體從你的銀行卡裡扣除一部分資金。

10%的保險

短期內一個人發生意外時間的可能性非常低, 但是如果把時間的尺度拉長, 就會發現早晚都要遭遇一次小概率事件。

假如一個人有5種常見的重大疾病,

沒種疾病的發生率是10%, 那麼一個人5重病都不得的概率是多少?答案是59%, 換句話說就是還是有41的概率會得一種大的病。

總結:

第一, 理財包括金錢的籌集, 運用, 增值三個方面, 通俗點將就是賺錢, 花錢, 和生錢。

第二, 通過理財, 可以最低成本籌措自己, 以最大效益運用資金, 取得最大化利潤的收益。

第三, 理財的本質就是滾雪球, 首先你得有一種很強的未來感, 把經由你手中的資產從抓不住的雪花變成越滾越大的雪球。

第四, 雪球的大小從長期來看並不是那麼重要, 關鍵要看你有沒有, 還有願不願意規劃和持續發力。

時光易逝, 而此時我們正值壯年, 努力投資自己, 若站在風口上, 不求飛躍太平洋, 但求手中有餘糧, 即便烈士暮年, 也可以壯心不已。

也可以壯心不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