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圖畫書閱讀玩法十字訣

春天是播撒種子最好的季節,正如阿甲老師說,喜愛這個主題,為愛撒播閱讀的種子;在這個最適合撒播種子的季節裡,給大家分享阿甲老師-中國最會講故事的爸爸帶我們暢遊圖畫書,

傳授圖畫書玩法十字訣!

【圖畫書玩法十字訣】

“念,說,唱,做,畫,演,吃,破,聊,想”

一個字一個玩法,更接地氣告訴我們一套方法更或說是十種玩法,如何讀好一本圖畫書,他這樣做自我介紹,談及他和他的紅泥巴,為何是泥巴,回歸自然,回歸最初,哪個孩子不愛玩泥巴,不適合孩了玩的泥巴不是好泥巴,只適合孩子玩的泥巴也不是好泥巴,那什麼才是最好的泥巴呢,且看阿甲老師的十字訣……

【十字訣詳解】

(一)動口篇

1、念:

幾乎所有識字的人都會念書,阿甲老師說念(讀)圖畫書就是玩法中最高級別,也是最基礎的功法,所以他特意把“之一”刪掉,而往往人們也會小看“念”這種玩法,真正的高手應該拿起來就能念,自己也作為一名特殊的聽眾,與其他聽眾一起看著圖畫、聽著聲音(自己發出來的)進入原汁原味的圖畫書故事世界。這需要勤學、勤念、勤琢磨,

當然還要真心喜歡。除了無字書,幾乎所有圖畫書都可以念。讓聽眾看著畫,說故事人照著書上的字念(朗讀、或大聲讀),這是最簡單、最有效的玩法。

2、說:

有些圖畫書我們不得不說,比如無字書。我要展開聯想,看著圖畫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也有一些很多圖畫書,需要說一說他的背景,發生的情境。比如《蘇武牧羊》、“京劇貓”這樣的書,不說一說,解釋解釋,脫離文化背景聽眾是不易明白的,

必竟一些文化背景對我們的小聽眾來說難免還是會有些生僻,或是脫離生活的場景會讓他們很難理解。這裡講的“說”和後面的一法“聊”還是大不同的,主要是指拋開圖畫書的文本來講故事,“聊”是漫談到故事之外了。

3、唱:

阿甲老師親自為我們演唱了《花木蘭》,唱功,真是讓我們大開眼界,耳朵過癮,好多圖畫書都可以唱,或者它本身就是歌詞或包含歌詞,如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棕熊,棕熊,你看到什麼》)、We're Going on a Bear Hunt(《我們去獵熊》);優美的旋律伴奏響起,

你是否就想要跟著吟唱呢?今天在這樣的會場裡,我們一起在他的帶領之下,一起歡唱呢!

(二)動手篇

4、做:這一字口訣是個大籮筐,但凡需要動手動腳而非“畫”、“演”、“吃”的都歸入此類。所以包括:做手工、做遊戲、做運動、做……看起來有點象讀圖畫書助興的節目,但玩到深處,也是對理解圖畫書大有裨益的。比如讀了《花婆婆》後來種花,讀了《拔蘿蔔》後來玩拔河,

讀了《小黑魚》後來玩音樂遊戲,讀了《一園青菜成了精》後去逛逛菜園或分組打打仗……

《一園青菜成了精》這本的介紹最為深刻,用一張長長的卷紙鋪開,讓孩子們帶上各色蔬菜,開始漫天的創作,變幻出各種蔬菜角色,哇,場面浩大,活動圖片看了才會讓你有震撼

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因為沒有拍照,也沒有一手的圖片,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相關拓展的圖片

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我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讀《小鞋子,走一走》我們一起做一雙鞋子,走起來

還比如,我們曾經一起看《小藍和小黃》的時候,我們邊看邊玩橡波泥,還演繹他的情節呢

5、畫:一本圖畫書就是一座美術館,各種風格、各種文化背景,我們在讀的時候就儼然在欣賞參觀一個畫展一般,而這有時候也會自然產生一定的刺激,誘使一些讀者也拿起畫筆來表現。圖畫書上的圖畫主要是用來表現故事和情緒的,因此對於小讀者而言,最能激發他們創作欲望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大人看來很華麗的圖畫,而通常是那些簡單、樸拙、直白的作品,比如“米菲”、《彩虹色的花》、《好餓的毛毛蟲》、《好餓的小蛇》、“花格子大象”等等。

這個我也是深有感觸,之前我們讀《彩虹色的花》的時候,那確實是構起我我的畫的欲望,也曾小作了一番,特別喜歡這本的用色

6、演:有角色的圖畫書一般都是可以演的,所謂演,就是重在參與,體驗,把自己帶進去,陶醉進去

最簡單的演法就是“分角色朗讀”,這個卻是非常容易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好辦法?聽到這裡時,我忍不住想說,居然我們之前也用這個方法啊,還是樂樂剛學會講話那會吧,有一本《小小百貨店》,我們三個人分角色朗讀,我念旁白,樂樂演來買東西的小動物,爸爸演山羊售貨員,這本小書中還配有唱詞,邊唱邊讀邊演,他可不就是那樣的愛上這本書,有一段時間天天就是這樣,我們三人一起讀這一本書,還錄音下來的,時常還拿出來聽,他聽著聽著就樂得哈哈大笑!

比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愛心樹》,《會飛的抱抱》,《鱷魚哥尼流》,不過讀者如果願意費點兒功夫,結合“做”字訣,也可以自己製作一些有趣的面具或布偶來演著玩的。

7、吃:這是最需要創意的一種玩法了,因為說到吃的圖畫書可多了,但真正能拿來吃的好像還沒有,需要自己想辦法。比如說讀到《綠雞蛋與火腿》,你或許真的就想做一道來試試?還有《雲朵麵包》,麵包容易,雲朵難求!《石頭湯》《生氣湯》都可以來試試;你有沒有試過,喝一碗石頭湯呢?如果你沒有,那麼就不能說你看過《石頭湯》,阿甲老師在他的平裡的活動裡,有那樣的場景,就在鄉間支起一口鍋,放上三塊石頭,然後再放下各色菜,煮一鍋美味的石頭湯,我們一起來喝一喝,吃一吃,相信那樣的愜意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吧!

(三)動腦篇

8、破:這是看起來技術性最強的玩法,適合喜歡玩技術、玩偵探遊戲的讀者。所謂“破”,就是動腦,破解,破謎,找到奇妙奇特之處,符碼之樂,細節之樂,有些圖畫書的確需要破了才好玩,比如安東尼· 布朗的作品,幾乎本本都大有文章,如果《我爸爸》你是否注意到爸爸衣服上的那個小太陽呢?Voices這類作品不破一破,趣味大減。破解圖畫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讀出藏在作品表面下面的故事,但並不是發散、延伸的聯想。比方說,《螞蟻和西瓜》中的戴帽子的螞蟻的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小老鼠一家的故事;還有更深一些的,如《在森林裡》裡更具隱喻色彩的故事。上期大師班導師彭懿的《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主要就是講破解圖畫書的趣味。

尤其《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因為之前看過,故事梗概是清晰,卻不知其中隱藏著小老鼠一家的發生的變化,今天回來又再翻了翻,原來如引,恍然大悟……

阿甲老師更是舉例:研究圖畫書就特別需要“破”的精神,在這方面可能最執著的當屬加拿大的諾得曼教授,他曾經為《和甘伯伯去游河》這本書的第一頁(上面寫著“This is Mr. Gumpy”,直譯為“這是甘先生”,中文版譯作“他是甘伯伯”)寫過一篇長達6000單詞的專題論文。

9、聊:這是看起來最容易的玩法,實際上在日常人們最用此招,當然往往用得不大好,比如明明是一個很好玩的故事,偏偏要緊追著孩子問:故事裡有幾隻山羊、幾匹狼、幾頭小豬、幾個獵人?狼穿了什麼衣服、小羊說了什麼、獵人又幹了啥?還有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如此聊法,不如不聊。

如何與孩子們聊書?這是一門大學問。錢伯斯曾經專門寫過一本書《說來聽聽》,中文版收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之中。不過即使讀過這本書,也未必就適合開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真正對所聊的書感興趣,像孩子一樣的感興趣。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沒有真正的興趣,最好不聊。當然,如果暫時放下“通過這本書要教孩子一個什麼道理”這樣的想法,隨便聊聊倒是無妨的,比如讀到狼的書,就聊起小時候山裡面家鄉鬧狼的故事……誇張了一點吧,其實意思就是要聊得有趣一些、與自己的生活關聯一些。

10、想:聯想、想像、漫無邊際地瞎想……這是最具個性的玩法。在思想和想像的領域,如果不以大人為標準答案的話,大人比孩子並沒有多少優勢的。

為圖畫書的“想”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為疆域設定範圍,這種玩法有無限的可能性。很多圖畫書我讀一遍時並不知道讀的是什麼意思,還有很多沒有結尾的開放式故事,都留白給予讀者一個這樣的空間去想像,可不要錯這樣的好機會,讀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結局,何嘗不是一種樂趣!

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因為沒有拍照,也沒有一手的圖片,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相關拓展的圖片

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我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讀《小鞋子,走一走》我們一起做一雙鞋子,走起來

還比如,我們曾經一起看《小藍和小黃》的時候,我們邊看邊玩橡波泥,還演繹他的情節呢

5、畫:一本圖畫書就是一座美術館,各種風格、各種文化背景,我們在讀的時候就儼然在欣賞參觀一個畫展一般,而這有時候也會自然產生一定的刺激,誘使一些讀者也拿起畫筆來表現。圖畫書上的圖畫主要是用來表現故事和情緒的,因此對於小讀者而言,最能激發他們創作欲望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大人看來很華麗的圖畫,而通常是那些簡單、樸拙、直白的作品,比如“米菲”、《彩虹色的花》、《好餓的毛毛蟲》、《好餓的小蛇》、“花格子大象”等等。

這個我也是深有感觸,之前我們讀《彩虹色的花》的時候,那確實是構起我我的畫的欲望,也曾小作了一番,特別喜歡這本的用色

6、演:有角色的圖畫書一般都是可以演的,所謂演,就是重在參與,體驗,把自己帶進去,陶醉進去

最簡單的演法就是“分角色朗讀”,這個卻是非常容易讓孩子喜歡上閱讀的好辦法?聽到這裡時,我忍不住想說,居然我們之前也用這個方法啊,還是樂樂剛學會講話那會吧,有一本《小小百貨店》,我們三個人分角色朗讀,我念旁白,樂樂演來買東西的小動物,爸爸演山羊售貨員,這本小書中還配有唱詞,邊唱邊讀邊演,他可不就是那樣的愛上這本書,有一段時間天天就是這樣,我們三人一起讀這一本書,還錄音下來的,時常還拿出來聽,他聽著聽著就樂得哈哈大笑!

比如《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愛心樹》,《會飛的抱抱》,《鱷魚哥尼流》,不過讀者如果願意費點兒功夫,結合“做”字訣,也可以自己製作一些有趣的面具或布偶來演著玩的。

7、吃:這是最需要創意的一種玩法了,因為說到吃的圖畫書可多了,但真正能拿來吃的好像還沒有,需要自己想辦法。比如說讀到《綠雞蛋與火腿》,你或許真的就想做一道來試試?還有《雲朵麵包》,麵包容易,雲朵難求!《石頭湯》《生氣湯》都可以來試試;你有沒有試過,喝一碗石頭湯呢?如果你沒有,那麼就不能說你看過《石頭湯》,阿甲老師在他的平裡的活動裡,有那樣的場景,就在鄉間支起一口鍋,放上三塊石頭,然後再放下各色菜,煮一鍋美味的石頭湯,我們一起來喝一喝,吃一吃,相信那樣的愜意只有身在其中才能體會吧!

(三)動腦篇

8、破:這是看起來技術性最強的玩法,適合喜歡玩技術、玩偵探遊戲的讀者。所謂“破”,就是動腦,破解,破謎,找到奇妙奇特之處,符碼之樂,細節之樂,有些圖畫書的確需要破了才好玩,比如安東尼· 布朗的作品,幾乎本本都大有文章,如果《我爸爸》你是否注意到爸爸衣服上的那個小太陽呢?Voices這類作品不破一破,趣味大減。破解圖畫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讀出藏在作品表面下面的故事,但並不是發散、延伸的聯想。比方說,《螞蟻和西瓜》中的戴帽子的螞蟻的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小老鼠一家的故事;還有更深一些的,如《在森林裡》裡更具隱喻色彩的故事。上期大師班導師彭懿的《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主要就是講破解圖畫書的趣味。

尤其《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因為之前看過,故事梗概是清晰,卻不知其中隱藏著小老鼠一家的發生的變化,今天回來又再翻了翻,原來如引,恍然大悟……

阿甲老師更是舉例:研究圖畫書就特別需要“破”的精神,在這方面可能最執著的當屬加拿大的諾得曼教授,他曾經為《和甘伯伯去游河》這本書的第一頁(上面寫著“This is Mr. Gumpy”,直譯為“這是甘先生”,中文版譯作“他是甘伯伯”)寫過一篇長達6000單詞的專題論文。

9、聊:這是看起來最容易的玩法,實際上在日常人們最用此招,當然往往用得不大好,比如明明是一個很好玩的故事,偏偏要緊追著孩子問:故事裡有幾隻山羊、幾匹狼、幾頭小豬、幾個獵人?狼穿了什麼衣服、小羊說了什麼、獵人又幹了啥?還有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如此聊法,不如不聊。

如何與孩子們聊書?這是一門大學問。錢伯斯曾經專門寫過一本書《說來聽聽》,中文版收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之中。不過即使讀過這本書,也未必就適合開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真正對所聊的書感興趣,像孩子一樣的感興趣。如果沒有做足功課,沒有真正的興趣,最好不聊。當然,如果暫時放下“通過這本書要教孩子一個什麼道理”這樣的想法,隨便聊聊倒是無妨的,比如讀到狼的書,就聊起小時候山裡面家鄉鬧狼的故事……誇張了一點吧,其實意思就是要聊得有趣一些、與自己的生活關聯一些。

10、想:聯想、想像、漫無邊際地瞎想……這是最具個性的玩法。在思想和想像的領域,如果不以大人為標準答案的話,大人比孩子並沒有多少優勢的。

為圖畫書的“想”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不為疆域設定範圍,這種玩法有無限的可能性。很多圖畫書我讀一遍時並不知道讀的是什麼意思,還有很多沒有結尾的開放式故事,都留白給予讀者一個這樣的空間去想像,可不要錯這樣的好機會,讀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結局,何嘗不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