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楊利偉

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個進去太空的人,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

大學文化程度,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太空人。他歷任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太工程太空人系統副總指揮,現任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太空人,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1]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2017年10月27日,楊利偉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空間科學獎章”。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

198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分配至空軍殲擊航空兵部隊做飛行員。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5年9月,載人航太工程指揮部獲中央軍委批復,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預備太空人。1997年4月中旬,他在臨床醫學、航太生理功能指標、心理素質的測試中都達到了優秀,成為其中的一員。

1998年1月,他和其它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

成為中國第一代太空人。由於太空人大隊隸屬總裝備部,在當時改為陸軍,由空軍少校軍銜改為陸軍少校。2000年晉升中校軍銜,認真努力,孜孜不倦。

2003年07月,經載人航太工程太空人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太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太空人資格。

時為中校軍銜。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太技術的國家。10月15日,晉升上校軍銜。10月16日,楊利偉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2004年春節前後,晉升大校軍銜。[3]12月09日,楊利偉獲香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2005年,楊利偉出任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

載人航太工程太空人系統副總指揮。[4]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2008年07月22日,晉升少將軍銜。11月17日在海南省文昌中學的百年慶典上擔任文昌中學榮譽校長。

2010年2月3日,宿州學院聘請他為名譽教授,3月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5月15日,他被吉林大學聘請為大學生人生導師。

2011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2013年3月24日,楊利偉獲澳門科技大學頒發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太空人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夏林說,畫面上楊利偉儘管臉色稍顯蒼白,但身體狀況還是良好的。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了,重拍了出艙畫面。

楊利偉本人近日出書,曾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於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跡的人生。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楊利偉說:“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8台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高溫高速的氣體,幾秒鐘就把發射台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汽。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大漠顫抖、天空轟鳴。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覺得沒啥問題。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還是這個新的振動要疊加在大約6G 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裡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後認為,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楊利偉在飛船中的自拍照

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面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影。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誰也不敢吱聲,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我看到有些白髮蒼蒼的老專家,盯著大螢幕掉眼淚,哭得像個孩子。”

歸途:飛船玻璃高溫現裂紋

楊利偉說:“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後來神舟6號改進了麥克風,全用海綿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超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應付自如。

讓我緊張以至於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著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條裂縫,然後高溫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出現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出現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現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飛船發射與返回的實驗,返回的飛船艙體經過高溫燒灼,舷窗被燒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員看不到這些裂紋,而如果不是在飛船裡面目睹,誰都不會想到有這種情況。”

2003年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楊利偉旋風熱動全城》,社評:楊利偉是這次“神舟”5號飛船成功載人航太的標誌和代表。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們的質素、智慧和表現,看到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到國家未來光輝遠大的前景和希望。[9]

戰友評價楊利偉:愛鑽研肯奉獻。

媒體評“沒看到長城”的楊利偉的另一種勇氣:楊利偉做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具有敢於探索、不怕犧牲的勇氣;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另一種勇氣———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的勇氣。

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太空人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夏林說,畫面上楊利偉儘管臉色稍顯蒼白,但身體狀況還是良好的。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後來臉上的血跡被擦乾了,重拍了出艙畫面。

楊利偉本人近日出書,曾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楊利偉以坦率而真摯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如何通過艱難的、接近完美的訓練,終於成就了自己見證和創造奇跡的人生。

“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楊利偉說:“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8台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高溫高速的氣體,幾秒鐘就把發射台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汽。火箭和飛船總重達到487噸,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大漠顫抖、天空轟鳴。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覺得沒啥問題。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了共振。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還是這個新的振動要疊加在大約6G 的一個負荷上。這種疊加太可怕了,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

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幾乎難以承受。心裡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飛行回來後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後認為,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之後改進了技術工藝,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神舟六號飛行時,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神七’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楊利偉在飛船中的自拍照

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

回到地面後,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影。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誰也不敢吱聲,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我一動不動,甚至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故。3分20秒,在整流罩打開後,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陽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著!’我看到有些白髮蒼蒼的老專家,盯著大螢幕掉眼淚,哭得像個孩子。”

歸途:飛船玻璃高溫現裂紋

楊利偉說:“著陸時巨大的衝擊力,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菱角,讓我嘴角受傷,要是在頸上,後果不敢想像。後來神舟6號改進了麥克風,全用海綿包裹。

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太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 6時04分,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遇到空氣阻力,它急劇減速,產生了近4G的超載,我的前胸和後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應付自如。

讓我緊張以至於驚慌另有原因: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接著在通紅的窗外,有紅的、白的碎片不停劃過。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它是耐高溫的,隨著溫度升高,它就開始剝落,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我知道這個原理,看到這種情形,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後那種小碎塊一樣,眼看著它越來越多……說不恐懼那是假話,你想啊,外邊可是1600~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

當時突然想到,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條裂縫,然後高溫就讓航天器解體了。現在,這麼一個舷窗壞了,那還得了!

先是右邊舷窗出現裂紋,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它也開始出現裂紋。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哦——可能沒什麼問題!因為這種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不高。

回來之後才知道,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塗層,是這個塗層燒裂了,而不是玻璃窗本身;為什麼兩邊不一塊兒出現裂紋呢?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以前每次做飛船發射與返回的實驗,返回的飛船艙體經過高溫燒灼,舷窗被燒得黑漆漆的,工作人員看不到這些裂紋,而如果不是在飛船裡面目睹,誰都不會想到有這種情況。”

2003年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楊利偉旋風熱動全城》,社評:楊利偉是這次“神舟”5號飛船成功載人航太的標誌和代表。從楊利偉的表現,人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精英一代的崛起,看到他們的質素、智慧和表現,看到深化改革開放的成果,看到國家未來光輝遠大的前景和希望。[9]

戰友評價楊利偉:愛鑽研肯奉獻。

媒體評“沒看到長城”的楊利偉的另一種勇氣:楊利偉做為中國太空第一人,具有敢於探索、不怕犧牲的勇氣;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另一種勇氣———實事求是、實話實說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