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泰有個名門望族,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網路配圖

說起歷史上新泰羊流的羊氏氏家族可為俊傑輩出,

公侯代起,連榮不衰,後人布全國各地。僅在“二十四史”中,就有羊姓40人的傳記,書中提及的羊姓人物更多達130餘人。他們之中既有碩儒賢哲,又多名臣良將,還有詩人書家,更具才女賢媛。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奮鬥,他們憑藉歷史的機遇,在中華浩蕩的千年史上,留下了自己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現信手摘選幾位元羊氏族人資料以饗讀者。

“九世清德”溯——羊侵

東漢年間,第一個來新泰定居的是羊侵,

是新泰羊氏的第一族人。在他之前已曆五世。羊侵(一作祲,又作浸)生平事蹟,略見於《後漢書》卷四六《鄧騭傳》中。鄧騭為漢和帝皇后之兄,和帝死後安帝嗣位,鄧後臨朝,以騭為大將軍。安帝初年,災荒頻仍,死者相望,“盜賊”群起,鄧騭乃“崇節儉,罷力役,推進天下賢士”。羊侵便是此時被鄧騭征辟的賢士之一,與他同時被征者還有李郃、楊震等人,皆一時俊傑人望。
羊侵入朝後,曆官司隸校尉,此職掌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權柄甚重。羊侵當天下波蕩之際,于任上一意求治,清慎忠勤。史稱在羊侵等人的治理下,“天下複安”。後京兆尹一職有缺,安帝及鄧騭皆欲用外戚鄧豹,大臣李郃獨“公舉司隸羊浸”(《太平御覽》卷二五二引《李郃別傳》)。羊侵聲望之崇從中可見。

羊侵之子羊儒,漢桓帝時官太常,亦為名臣。羊侵父子鞠躬盡節,為羊門博得忠臣世家的美譽。

羊儒之子羊續,起家便是“以忠臣子孫拜郎中”(《後漢書》本傳),進而成為漢季重臣。羊侵對羊族“九世清德”家風的啟承,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戰略家 軍事家——羊祜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著名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後為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钜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

晉代魏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十年裡,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並在吳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並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

“懸魚太守”——羊續

羊續(142~189),字興祖。羊侵之孫、羊儒之子。初以“忠臣子孫”授官郎中,

曆官廬江、南陽太守,仕至太常。他在南陽任上,懸魚拒賄被傳為佳話,故世稱其為“懸魚太守”,列為羊門“九世清德”的代表人物。如《羊烈墓誌》在追記家世先哲時特為標舉羊續:“北海(名氏待考)稱治,南陽(羊續)表清。”

“天下清苦羊嗣祖” ——羊陟

羊陟,字嗣祖,舉孝廉,辟太尉李固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會固被誅,陟以故吏禁錮歷年.複舉高第,,再遷冀州刺史.奏案貪濁,所在肅然。又再遷虎賁中郎將,城門校尉,三遷 尚書令。時,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並與宦豎相姻私,公行貨賂,並奏罷黜之,不納。以前太尉劉寵,司隸校尉許冰,幽州刺史楊熙,涼州刺史劉恭,益州刺史龐艾清亮在公,薦舉升進.帝嘉之。拜陟河南尹。計日受奉,常食乾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會黨事起,免官禁錮,卒於家.。

南朝書宗——羊欣

羊欣(370~442),字敬元,羊權之孫。其父羊不疑,仕晉曆官桂陽太守。羊欣曆仕晉宋,為當時書壇之一代宗師。

羊欣少時容貌、風儀俊秀為人沉默寡言,與世無爭。髫年時便泛覽經籍,尤擅長隸書(今楷)。年十二時,從王獻之學習書藝,得王體真傳,書法益善。羊欣入仕初任輔國參軍,因隆安年間朝廷漸亂,遂退居不仕。時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每每命羊欣為其作書,欣不願諂媚權貴,屢辭不書,元顯恚怒,命羊欣出任其後軍府舍人。當時皆視舍人為卑職,而羊欣欣然就職,不以官職清貴與卑下系縈於懷。世人於羊欣之胸襟無不服膺。羊欣曾去拜望領軍謝混,混聞欣造訪,急忙拂拭幾席,改易禮服,然後相見。時混族子謝靈運在座,回去後告族兄謝瞻道:“望蔡(混字)見羊欣,遂易衣改席。”羊欣由此聲名更著。桓玄輔政,以羊欣為平西參軍,仍轉主簿,參預其機密要事。羊欣不願與玄為伍,便時常外泄其密事。桓玄覺察其意,更加器重,任其為楚台殿中郎。羊欣就職後不多時日,即稱病自免,退居裡巷十餘年。

入劉宋之後,羊欣歷任新安(今浙江淳安)太守,在郡四年,為政簡惠。後曆除輔國長史與諮議參軍,羊欣皆辭不就。宋文帝即位後,再次任命羊欣為新安太守,前後凡十三年。羊欣喜愛新安山水,時常出遊,以適性情。轉任義興,非其所好,遂稱病自免歸裡。宋廷授其為中散大夫。元嘉十九年(442)去世,年七十三。

羊欣不僅為書法名家(詳見本書《羊姓文化》篇),而且“兼善醫術”(《宋書》卷六二《羊欣傳》),著有《醫方》十卷、《羊中散藥方》三十卷、《雜湯丸散酒方》一卷。《太平御覽·方術部》論稱:羊欣所撰藥方, 為後世所宗。惜今俱已失傳。

“一時美器”——羊徽

羊徽,字敬猷,羊欣之弟。晉末朝柄漸歸大將劉裕,羊徽以其才幹深為劉裕所器重,裕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乃任其為記事參軍掌事。因參預劉裕代晉謀畫,成為劉宋心腹重臣。義熙十一年(415)晉宗室司馬休之起兵反對劉裕,劉裕率兵進討,臨行任命羊徽為中書郎,代直西省,以掌握朝中的機要政令。後出任劉裕之子劉義隆西中郎長史、河東太守。時人譽稱羊徽為“一時美器”(《宋書》卷六十二《羊欣傳》)。

羊徽還是頗具才思的詩人。其文今傳《木槿賦》一篇。其詩今傳兩題,其一為《答丘淵之》。丘淵之,字思玄,宋初散騎侍郎、侍中,博學有才識。是詩為羊徽酬和淵之之作,今錄其詩第二節,以見一斑:

王路威夷,戎役孔勤;昔從經略,方難之殷。

悠悠岱陰,滔滔江濆;綢繆成說,與子夷屯。

羊徽之子羊瞻,宋元嘉末年為皇子劉駿南中郎長史、尋陽太守。父子蟬連仕宋,為劉宋開國重臣。

青州良牧——羊穆之

羊穆之是東晉末期著名的將領和循吏。他初為兗州刺史辛禺長史。晉元興三年(404),北青州刺史劉該叛亂,辛禺受命率部進討,但暗中卻與叛黨勾結,軍次淮陰,密謀為變。羊穆之潛知其謀,當機立斷,斬殺辛禺,並傳首京師,平息了一場未遂兵變。晉廷以穆之為甯朔將軍,駐軍彭城(今江蘇徐州)。義熙元年(405),北魏遣豫州刺史索度真等進犯徐州,羊穆之帥師抗擊,彭城得以固守。

大將劉裕領青州刺史後,羊穆之為其長史,參加了北伐南燕的戰爭。義熙六年(410)劉裕大軍拔燕都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俘燕帝慕容超,取得北伐的重大勝利。晉軍班師之際,劉裕簡拔良牧,任羊穆之為青州刺史,鎮守新佔領的南燕舊土。羊穆之因廣固舊城已為晉軍所毀,遂于青州陽水之北興建東陽城(今青州市區北),以為青州治所。羊穆之在任上勵精圖治,使青州戰爭瘡痍得以平復,百姓漸得安居。《宋書》卷六五《申恬傳》中曾稱:“自義熙至於宋末,刺史唯羊穆之及(杜)驥,為吏民所稱詠。”從這條記載中,可見羊穆之的卓著治跡和赫赫聲名。

羊門兩琴師——羊蓋、羊景之

古琴演奏在中國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在南朝劉宋之世,樂壇上又湧現兩位羊姓援琴名手,他們是羊蓋與羊景之。

羊蓋早年學琴于名師戴安道,傳其法度,技藝高超,與琴壇高手嵇元榮齊名。後來名士柳渾拜羊蓋為師,學習琴藝,窮盡其師之妙。一日齊竟陵王蕭子良召柳渾預文酒之會,拿出晉相謝安的鳴琴,請柳渾獻藝。柳渾手撫七弦,調奏流水,一曲奏罷,坐客無不動容。蕭子良讚歎道:“卿巧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辰。豈止當世稱奇,足可追蹤古烈!”(《梁書》卷三一《柳渾傳》)其盛譽之辭中以羊蓋為比,又稱之為“羊體”,足見羊蓋在琴苑所享之芳名。

另外一名琴師羊景之,是江夏王蕭鋒的弟子。蕭鋒工於撫弦,景之立雪其門,得蕭邸真傳,兼之慧心勤學,後來聲名遠過本師。當時人謂:“江夏王有才行,以琴道授羊景之,景之著名,而江夏掩能於世。”(《南史》卷四三《齊高帝諸子傳》)兩位羊姓琴家接連名噪曲壇,反映羊氏“南朝風流”盛況之一斑。

康樂詩友——羊璿之

以謝靈運為首的“康樂四友”,在南朝詩壇享有盛譽。羊璿之便名列“四友”之一。

羊璿之,字曜璠。仕宋曆官臨川(今江西臨川西)內史。璿之與謝靈運相交莫逆,靈運去官東歸後,與東海何東瑜、潁川荀雍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謝靈運集中有《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一詩,即與羊璿之等人酬唱之作。可惜璿之詩歌皆散佚不傳,惟《詩品》所引“羊曜璠論湯惠休、鮑昭”一節,從中尚可窺見璿之詩歌品評之見解。

羊璿之以其才識受到臨川王劉誕的賞識,兩人時有過從,不幸卻因此捲入劉宋宮闈之禍。大明三年(459)臨川王因為宋武帝所忌,被迫據廣陵起事,最後兵敗被殺。羊璿之雖未參與臨川之謀,卻被坐以“附誕”的罪名,遭株連入獄,死於罪室。

圍棋聖手——羊玄保

羊玄保(371~464),祖楷,仕晉為尚書都官郎;父綏,曾官中書侍郎。羊玄保初為宋武帝鎮軍參軍,後見知于宋文帝,頻授名郡,曆守宣城(今安徽宣城)、丹陽(今江蘇南京)、會稽(今浙江紹興)、吳郡(今江蘇蘇州)。居官清慎,為政寬大,在宣城任,曾上表請求廢除前任太守所立吏民亡叛連坐之制,百姓稱便。玄保歷任雖沒有顯赫的政績,但去官後時常為鄉人所追念。玄保從不營求財貨,產業儉薄,深為文帝所器重,嘗向臣下言稱:“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先憶羊玄保。”(《宋書》卷五四《羊玄保傳》)孝武帝時,玄保官金紫光祿大夫,大明五年(461)加散騎常侍、特進。卒諡定子。

玄保之所以聞名於世,除了他的如水官聲,更多緣于他的高超棋藝。圍棋起於春秋,至六朝時盛行于朝野,玄保便是此時世間公認的圍棋聖手。宋文帝酷好弈棋,嘗召玄保對陣,並以域中之名郡為賭注,結果玄保局勝,於是得補授宣城太守。“賭郡”遂為棋壇趣話。又玄保在朝時,一日文帝遣使宣召甚急,玄保不知入宮何事,其子羊戎言道:“金溝清泚,銅池搖颺,既佳光景,當得劇棋。”結果真如戎言。玄保弈名,從這則趣談上亦可見之一斑。

為山澤立法的——羊希

在中國法制史上,南朝宋大明山澤法令深有影響,制定這一律令的大臣,乃是羊希。

羊希,字泰聞,為羊玄保之侄。少有才氣。劉宋大明初年,出任尚書左丞。當時律令規定山林湖澤皆屬國家所有,嚴禁私人佔有開發,違者以盜律論處。這一律令沿至南朝,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山林私占開發日趨普遍,原有法令的限制已日漸不切實際。因此羊希上言宋廷,議稱:“(晉咸康)壬辰之制,其禁嚴刻,事既難遵,理與時馳。而占山封水,漸染複滋,更相因仍,便成先業,一朝頓去,易致嗟怨。”(《宋書》卷五四《羊希傳》)羊希並詳列所擬山林弛禁條款:凡私人已種植竹木雜果與修建漁場的山澤,國家不再追回;各級官員可依照品級,各佔有山澤若干頃。宋孝武帝批准此議,羊希山澤法得以在南朝推行。當代史學家唐長孺指出:“羊希立法反映了魏晉以來大族經濟之發展與皇權之削弱,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從平地擴展到了山林川澤。” (《山居雜稿·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佔領》

羊希在尚書左丞任上,因捲入益州刺史劉瑀與建平王劉宏之傾軋,而被“坐漏泄免官”。大明末年,再起為始安王征虜司馬、黃門郎、禦史中丞。泰始三年(467),出任甯朔將軍、廣州(今廣東廣州)刺史。在廣州任上,適逢俚族為亂,羊希派遣部將劉思道率軍討伐。思道因違抗軍令而導致失利,羊希乃遣人將其收捕。不意思道抗命,並舉兵攻打廣州。羊希所部先拒戰於朝亭,繼防守於州西門,皆為思道所破。羊希越城出走,不幸為叛軍捕獲,遇害身亡。思道之亂平定後,羊希被宋廷追贈為輔國將軍。

“重開褒斜”話——羊祉

羊祉(458~516),字靈祐。他是晉初大將羊琇七世孫。其父羊規之,先仕南朝劉宋,後降北魏,封钜平子。羊祉少年襲爵,後歷任顯職,成為羊氏在北朝的第一名臣。

羊祉性格剛毅自信,尤“好刑名”,入仕後,先任輔國長史,再除征西大將軍司馬,太和六年(482)北魏南征襄樊,羊祉持節為統軍,他在戰役中治軍嚴明,嘗有詔使突至,羊祉因其真偽莫測,堅不開營,受到魏孝文帝稱譽,羊祉由此嶄露頭角。後因“侵盜公資”而獲罪,被罷職遠徙。世宗嗣位,羊祉被再次起用,除將作都將、左軍將軍。

景明四年(503),梁州(今陝西漢中)氐人楊會起事,魏廷詔羊祉與行梁州事楊椿合兵進討叛氐,至五月,所部大破氐眾,斬首數千級。羊祉以功擢黃門侍郎。翌年南梁行梁州事夏侯道遷據州降魏,魏軍乘勝攻蜀,羊祉以假節龍驤將軍、益州刺史之職,參加了征蜀之役。伐蜀班師後,魏廷即用羊祉“以本將軍為秦、梁二州刺史,加征虜將軍”(《魏書》卷八九《酷吏·羊祉傳》),統治新佔領的梁州地區(秦州為僑置州)。羊祉下車伊始,便勵精圖治,使梁州百姓“繈負 (團)聚”,並上表魏廷,重新開通了湮廢已久的褒斜道,改善了中原與巴蜀的道路交通(詳見本書《羊姓盛事》)。

羊祉在梁州五年,後因“掠人為奴”,為禦史中丞王顯所彈,被罷藩任。延昌三年(514)魏軍伐蜀,羊祉複起為光祿大夫,假平南將軍、持節,領步騎三萬,作為先頭部隊,攻打涪州,旋因宣武帝去世而班師。回軍途中,羊祉因軍士迷路,斬隊副楊明達,為中尉元昭所劾,因逢大赦而免於追究。後加平北將軍,羊祉尚未到職,便於熙平元年(516)病逝於洛陽,年五十九。卒後魏廷追贈為鎮軍將軍、兗州刺史,諡曰“景”。後歸葬于泰山梁父故里。

由於後來羊祉之子羊侃叛魏投梁,故《魏書》出於政治原因,將羊祉列入《酷吏傳》,隱善揚惡,語多誣衊。1964年在今山東新泰天寶鎮境內出土了《魏鎮軍將軍兗州刺史羊祉墓誌》和《魏鎮軍將軍羊使君(祉)夫人崔氏墓誌銘》,兩方墓誌,為辨清史傳曲筆,瞭解其“全人”,提供了極好的史料。

《洛陽伽藍記》作者——羊衒之

羊衒之,北平(今河北保定)人。南北朝時文史學家,《洛陽伽藍記》一書著者。

羊衒之於北魏末期曆官秘書監、奉朝請、期城郡太守及撫軍府司馬。北魏分裂後,羊衒之隨東魏孝靜帝至鄴,官至秘書監。北魏之際,舉朝崇佛似癡若狂,羊衒之對此嫉之如仇,嘗上書魏廷,論稱“佛言有為虛妄,皆是妄想”,“釋教虛誕,有為徒費”,可見他是一位具有遠識的堅定反佛者。

羊衒之于東魏武定五年(547)重遊洛陽,憶及舊都昔日盛時“昭提櫛比,宮塔駢羅”,“金刹與靈台比高,廣殿與阿房等壯”,而今卻“寺宇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不禁油然而生“麥秀之感,黍離之悲”。為了揭露北魏王公“侵漁百姓”、“不恤眾庶”,爭建寺塔,終致國家敗亡,因而發憤撰述《洛陽伽藍記》一書。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記載北魏時期洛陽佛寺建築、園林風物的著作。其書以寺院為主線,系以當時的政治狀況、佛寺經濟、名人活動、地理沿革及掌故軼聞,從中寄寓了作者對國家治亂興亡、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北魏統治者奢侈浪費、不恤人民的抨擊。《伽藍記》被認為是生動反映了一個時期、一種宗教、一座京師、一代王朝的歷史著作,具有非凡的史料價值。而其書不僅史料豐贍,文筆亦濃麗秀逸,展現了作者卓越的文學才華,故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後世將此書與《齊民要術》、《水經注》並列為北魏三大名著。

南梁驍將——羊侃

羊侃(495~548),字祖忻。南北朝時代的著名將領。

羊侃自幼雅愛文史,且武藝超群,長矟無人能敵。他少年時即隨父魏將軍羊祉出征梁州,立有戰功,累官至泰山太守。羊祉生前常有棄魏投梁之思,羊侃乃承父遺志,率眾南奔,梁武帝授其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此後羊侃在梁平定閩越之亂,從征北魏,全師而歸,以功累進都官尚書,深為梁武帝所倚重。

梁太清二年(548),降將侯景舉兵叛梁,直逼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羊侃受命守衛台城,他多方籌策,指揮若定,屢屢擊退叛軍的進攻,使建康城得以堅守百日之久。而羊侃卻因此積勞成疾,病逝軍中。梁廷追贈他為侍中、護軍將軍。現代史家陳寅恪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論稱:“台城被圍時,守禦的良將,唯羊侃一人,可以證知。”(《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高度評價了羊侃守城卻敵的偉功。

南梁貞臣——羊鴉仁

“侯景之亂”中,除湧現了抗賊英雄羊侃,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忠貞之臣羊鴉仁。

羊鴉仁,字孝穆。少時便膽識臂力過人,驍勇無敵,初仕北魏,任泰山郡主簿。南梁普通年間,率兄弟棄魏歸梁,梁廷嘉其忠義,封鴉仁為廣晉縣侯。後來征戰討伐于青、齊之間,累有戰功,官至都督、北司州刺史。羊侃、侯景率軍投梁,羊鴉仁皆受命接應。

侯景舉兵叛梁後,羊鴉仁統兵入援建康。太清二年(548)三月,羊鴉仁與趙伯超及南康王諸軍共攻叛軍於東府城北,由於舉事倉促,營柵未立,反為叛軍所襲,官軍落淮水而死者數千人。台城淪陷後,鴉仁見大勢已去,被迫開營迎降。侯景任命其為五兵尚書。

羊鴉仁雖身辱賊庭,仍心懷忠貞之志,常思奮發反正。他曾對身邊親信感憤言道:“吾以凡流,受寵朝廷,……社稷傾危,身不能死,偷生苟免,以至於今。若以此終,沒有餘憤!”(《梁書》卷三九《羊鴉仁傳》)說罷捶胸慟哭,涕淚被面,見者無不為之感動哀傷。

太清三年(549年),羊鴉仁乘侯景不備,出奔長江西岸,將往江陵投奔湘東王蕭繹。其舊部聞知鴉仁渡江,紛紛前來投奔,多達數百人。行至東莞(今江蘇寶應西南),為叛將荀晷所害。臨終前,羊鴉仁以報效國家不能終其事,感慨流涕。後世史家以羊鴉仁與羊侃並稱,謂兩人同“值太清之難,並竭忠奉國,侃則臨危不撓,鴉仁守義殞命,可謂志等松筠,心均鐵石”(《梁書》本傳史臣論贊)!

長矟刺叛賊 ——羊鯤

給南朝造成嚴重劫難的叛將侯景,雖猖獗一時,最終卻難逃泰山名將的長矟。刺斃此元兇的一代英雄,便是羊鯤。

羊鯤(一作鶤),字子鵬,羊侃之第三子。侯景圍攻台城時,鯤隨父在城內抗擊叛軍。台城淪陷,鯤突圍逃往陽平(今江蘇寶應西南)。侯景因掠得鯤妹為妾,乃遣使招鯤還京。鯤為報國仇,只得先降志辱身,偽降於賊。侯景欲籠絡人心,待鯤甚厚,任其為庫真都督,而鯤不為所動,密謀除賊。梁承聖元年(552)四月,梁軍與侯景戰於松江(今江蘇縣),景軍大敗,惟餘三舸。侯景倉皇自滬瀆入海,欲往蒙山(今山東蒙陰西南),身邊僅羊鯤等數人相隨。鯤覺誅賊時機已到,乘侯景晝寢,便向海師(船夫)言道:“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南史》卷六十三《羊侃附羊鶤傳》)遂令將渡船直駛京口(今江蘇鎮江)。至胡豆州(今江蘇南通附近),侯景醒來,發覺有異,驚慌失措,意欲赴水逃命。羊鯤見狀,拔刀攔住,侯景只得折回船艙,想用小刀抉開船板入水。這時羊鯤執矟追入艙中,奮臂一擊,將侯景刺斃。歷時五年的侯景之亂,至此終被掃定。

羊鯤以擊殺元兇,英名四著,梁元帝以其為青州刺史,封昌國縣侯,又領東陽太守。此後率軍征陸納,破郭元建,援江陵,攻蕭勃,屢建勳勞。官至散騎常侍、東晉州刺史。梁紹泰二年(556),羊鯤從嶺表還軍,時梁軍發生內訌,鯤軍被江州刺史侯瑱襲擊,羊鯤遇害,年僅二十八歲。

盡忠北魏的——羊深

羊祉諸子之中,以二子羊深、七子羊侃聲名最著,兩人分仕南北,但同為“志等松筠”之貞臣。

羊深(476~535),字文淵。史稱其“早有風尚,學涉經史”,少與隴西名士李神儁同懷大志,結為知己。自司空記室參軍,再遷為尚書駕部郎中,才幹遠出同列,而深為尚書僕射崔亮、吏部尚書甄琛所敬重。此後羊深屢赴戎機,先是從北海王元顥進討北地羌胡與高平叛軍,繼之又與大行台長孫稚會師潼關,策劃共討叛將蕭寶夤。寶夤平定後,羊深以功賜爵新泰男。魏靈太后巡幸芒山,公卿皆在座,獨召見羊深,加以慰勞,並向左右稱讚:“羊深真忠臣也!”滿座無不稱羨。

魏莊帝登基後,任命羊深為太府卿,又任二兗行台。羊深處理軍國事務,多根據情況進行增減,亦受到時論稱譽。起初,羊深之弟羊侃因痛恨爾朱榮入朝後屠戮大臣,舉泰山郡叛魏投梁。當時羊深正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忽接羊侃投書,約其一道起事。羊深痛憤流淚,斬殺使者,急向魏廷上表告變。莊帝下詔褒獎羊深之忠烈。羊侃被擊敗後,羊深遭株連去職,後起為金紫光祿大夫,又因依附自立之元顥而被免官。

普泰初年,羊深出任散騎常侍、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監起居注。魏廷冗官堆積,羊深受命選賢遴能,沙汰平庸。不久複兼任侍中,深為節閔帝所倚重。當時因時局動盪,學校衰敗,教育荒廢,羊深乃慨然上疏,請“修立國學,廣延胄子”(《北史》卷三九《羊深傳》)。魏帝對其奏議十分稱賞。

孝武在位之初,除羊深為中書令,後又兼任禦史中尉、東道軍司。孝武帝為權臣高歡所迫,西奔關中,羊深與大臣樊子鵠不附高歡,起兵以應孝武。羊深稱齊州刺史,于泰山博縣商王村(今泰安市岱岳區北望村)結營,抗拒高軍。天平二年(535)正月,羊深軍為高歡所破,羊深於陣中慷慨殉國。後人論羊深曰:“羊深可謂忠於魏者矣!……(其)拒郡,以拒東魏也,非拒靜帝也,拒高歡也。歡逼逐出帝,擁立靜帝,雖奉以號令,實同囚縶,拓跋之祚,危若累卵,故拒高氏者,以不忍背魏者也。惜舉事無成,……魏鼎既遷,靜帝亦霣命鴆羽焉,悲夫!”(咸豐《甯陽縣誌》卷十二)

“藕根太守”——羊敦

羊敦,字元禮。京兆王長史羊靈引之子。羊敦自幼學涉經史,性情崇尚儉素。靈引在京兆王元愉叛亂中遇害,羊敦以節臣後裔被召,除給事中,出為本州(兗州)別駕。他為官公平正直,遇到不合法度之事,終不肯屈從長官,為之判署。其從弟羊侃叛魏投梁時,羊敦不從其謀,堅守兗城。後曆擢至衛將軍、廣平(治今河北雞澤東南)太守。

羊敦在廣平任上,政尚威嚴,奸滑屬吏皆被攝伏,不復敢擅作威福。這時忽歲遭饑饉,羊敦署無擔糧,而家中的接濟又未送到,只得遣人到郊外尋找陂塘,採擇藕根充饑。他雖食不果腹,但遇到困于疾苦的百姓,仍為之解衣質米,以濟其急。魏廷以其居官清白,賜穀絹用作獎勵。東魏興和(539~542)初年卒于任上,年五十二歲。其溘逝之日,官吏百姓奔哭于途,沒有不悲慟的。魏廷追贈其為衛大將軍、吏部尚書、兗州刺史,諡曰貞。

在貪酷成風的元魏宦庭,羊敦可謂出汙不染的皎皎之輩,其操守贏得朝野的敬仰。武定(543~549)初年,東魏丞相高歡奏請追褒羊敦,以礪官風,魏廷因下詔旌錄,賜以帛粟。羊敦“食藕”與其祖羊續“懸魚”,遂同成為廉吏清白自守的美談(見《氏族大全》卷八羊氏各條)。

修書文林館 ——羊肅

羊肅,字子慎。羊深之子。北齊學者,大型類書《修文殿御覽》編者之一。

羊肅早年“以學尚知名”(《北齊書》卷四三本傳),羊深卒後,他襲爵新泰縣開國男,初仕為司空府長流參軍,武定末年官大將軍府東閣祭酒。乾明初年,任冀州治中。時齊廷以趙郡王為巡省大使,巡視糾察各州郡官員,權柄甚重,而羊肅不相依附。趙王不快,於是具奏稱羊肅“遲緩不職”。齊主遂將羊肅解職。時朝中大臣皆為羊肅鳴不平,群議其實無罪咎。羊肅得以複職。天統初年,遷任南兗州長史。

羊肅在北朝以文學擅名,著名文士祖珽、顏之推皆與羊肅交好。顏之推自南入北,羊肅曾前往拜晤,詢訪其“第七亡叔”羊侃在南朝之軼事。之推記羊肅事蹟入《顏氏家訓·風操》篇中。祖珽輔齊政後,于武平三年(572)奏立文林館,“於是更召引文士,謂之待詔文林館焉”(《北齊書》卷四五《祖珽傳》)。羊肅亦膺此文林之選。齊後主好文藝,從祖珽奏請,命文林館諸臣按集經傳,分門別類,匯為典冊。是書于武平三年(572)二月開纂,至同年八月成書,共三百六十卷,定名為《修文殿御覽》。《修文殿御覽》是繼《皇覽》、《華林遍略》之後的又一大型類書,對後世類書編纂具有重要影響。其書久已失傳,近世在敦煌發現一古類書殘卷,據考即是《修文殿御覽》的劫餘遺存。羊肅作為《御覽》的主要編纂者之一,亦由此得附名于《北齊書·文苑傳》所列文林館諸賢之中。

《修文殿御覽》全帙告成後,羊肅出館外任武德郡守,官終於此職。

“治有能名”的——羊烈

羊烈(513~586),字儒卿。魏兗州別駕羊瑩之子。羊烈自幼好讀書,以玄學知名於世。魏孝昌年間,羊烈從兄羊侃叛魏投梁,烈得其密謀,深懼家族因此牽連被禍,遂連夜趕赴洛陽向魏廷告變。事後魏廷將重加賞賜,羊烈對人言稱:赴京告難之舉,猶如斬斷病手以全身軀,乃是從大處著想,哪能慶倖從兄的失敗,而為自身謀取利益呢?故而堅辭賞賚。

羊烈弱冠之年,被辟為兗州主簿,又兼任治中從事,以超人的才幹,受到刺史的愛重。入齊後,累遷尚書祠部、左右民郎中,所任官位無不稱職。天保九年(558)被任命為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太守,治理有方,有能吏之名。當時遍地蝗災,而獨不及黎陽,世人皆以系羊烈居官仁惠所至。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捕蝗》詩中曾詠及這一故實:“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 以政驅蝗蝗出境。”武平初年,被任命為義州(今河南汲縣)刺史,不久便告老還鄉。北周滅齊,羊烈複被徵召,出任鄉郡守。開皇六年(586)卒於沙丘(今山東新泰天寶鎮古城村)裡舍,葬于羊流祖塋。

羊氏在北朝士族中以“家傳素業,閨門修飭”而為世人稱道。天統年間,羊烈與尚書畢義雲爭任兗州大中正,義雲自譽畢氏門閥之貴盛,而羊烈答道:“我漢之河南尹(羊陟),晉之太傅(羊祜),名德學行,百代傳美。且男清女貞,足以相冠!”(《北齊書》卷四三《羊烈傳》)一席豪語,壓倒畢氏,奪得此職。

據《羊烈墓誌》記載:羊烈退官之後,“遂注道佛二經七十餘卷”。可知羊烈不僅玄佛並參,還是一位深研道佛教理的著述家。

唐宋英彥 明清才人,詩書兩擅——羊士諤

羊士諤,字諫卿。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授義興(今江蘇宜興)縣尉,遷主簿。後曆浙東觀察使左威衛兵曹參軍、宣歙觀察使巡官。永貞元年(805)入京,上言王叔文之非,觸怒叔文,欲將其杖斃,幸為同官救免,貶為汀州寧化(今福建寧化)縣尉。憲宗即位後,福建觀察使閻濟美上疏舉薦士諤,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元和元年(806)士諤入京,出任監察禦史,遷侍御史。元和三年(808)秋,因捲入禦史中丞竇群謀傾宰相李吉甫事件,被貶為資州刺史,未及蒞任,再貶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後曆資州(今四川資中)、洋州(今陝西洋縣)、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北)刺史。羊士諤在州牧任上,關心民瘼,舒民之困,“理行居最”(孟簡《建南鎮碣記》)。元和十四年(819)入朝為戶部郎中,卒于任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

羊士諤詩文兩擅,時人孟簡稱其文“彩章輝煥,物象飛動”。而其詩更負盛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入室者之一。著有詩集一卷,今傳有《唐五十家詩集》本。

羊士諤還以書法知名,宋人朱文長《續書斷》將其附入“能品”,稱其“亦以文翰稱”。

晚唐詩人——羊昭業

羊昭業,字振文。唐末詩人和學者。 於鹹通九年(868)戊子登進士第(《登科記考》卷二十三引《永樂大典》),大順年間曾受詔修纂國史。《唐摭言》卷十二中記有當時名人高逢休評論羊昭業修史的軼事。羊昭業居於吳中時,與詩人皮日休、陸龜蒙詩酒唱酬,嘗以石枕舉贈陸龜蒙,龜蒙作《二遺詩》為謝。

南宋父子名儒——羊永德、羊哲

羊永德,南宋縉雲(今浙江縉雲)人。幼時好學,立雪于著名學者呂祖謙門下,深得祖謙器重。呂氏精于《左傳》,所撰《春秋左傳說》、《東萊左氏博議》,論辯犀利,影響極大。永德深得師法,亦精通左氏之學,乃集其心得,撰成《春秋左傳發微》百篇。紹興(一說崇寧)間永德中進士後,嘗將此書進獻於朝,“上(宋高宗)嘉之,特循一資”(《皿川羊氏宗譜·小傳》“通判府君傳”)。後金廷遣大臣出使南宋,永德受命為接伴副使,他利用迎送金使之便,多方探詢金國國情,據其所聞,撰成《虜使問答》一書,奏進之後,深為宋帝所重視。羊永德仕宋累官奏議郎、徽州通判,卒于任上。

羊永德之子羊哲,號指南居士。幼時從呂祖謙之子呂伯愚學習,他不僅“學問賅博,才思深遠”(同上“指南翁傳”),且風儀甚美。他侍從父親宦游各地,每當走出郡署,都為路人指點讚歎,說:“此人物樣子也!”

羊氏父子均工詩,羊永德有古風律詩數百篇,名為《征西集》;羊哲有古風儷偶多篇,名《指南集》。兩集惜今均已不傳。

清初黃宗羲所撰《宋元學案》,分別為羊永德、羊哲父子立傳,並稱為“羊氏家學”。

純孝至悌的——羊仁

羊仁,廬州廬江(今安徽廬江)人。他本有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不幸遭逢元初滅宋之役,其家為元將阿術所掠,父被慘殺,母親、兄弟皆亂中逃散。當時羊仁年僅七歲,為元兵掠去,賣與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李子安為家奴。羊仁在李家辛奮勞作,不知疲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終於感動了主人,為他去掉奴籍,成為良民。

羊仁重獲自由之後,四處打探親人的消息,後來探明其母在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帶)蒙古軍塔海家,兄在睢州(今河南睢縣)蒙古軍嶽納家,弟在邯鄲(今河北邯鄲)連大家,皆為奴隸,幸而無恙。羊仁於是遍求親朋故舊,借得鈔百錠,四處奔波,曆詣諸家祈求贖回自己的親人。經過六年的努力,羊仁終於如願以償。羊仁全家大小二十餘口,複團聚族居為良民,家庭和睦而孝友。羊仁尋親的故事傳播後,世人無不為之感動。元廷也在大德十一年(1370)下詔旌表其家,對羊仁的純孝至悌予以表彰。

元末豪傑——羊原會

羊原會,名同生,以字行。元末浙江地方武裝首領。

羊原會“才氣英烈,沉毅宏重”,為一方所推重。他生當元末,時農民爆動與地方豪強擁兵者四起,而浙江為四戰之地,兵戈不止。羊原會逢時而起,他先奉元廷左副元帥劄付,聚眾組建地方武裝,抵禦亂兵,保全一方,使處州一帶在大動亂中得免屠戮。朱元璋勢力崛起後,羊原會率眾歸附,受官為義軍萬戶。朱元璋在賜羊原會帖文中雲:“今照義兵萬戶羊原會,身雖陷於匪人,情蓋非得已,乃心王室,誠義可嘉,為此從權擬注羊原會升授處州路府判兼義兵萬戶職事。”

羊原會歸附朱明後,“握持賞罰,威名隆盛”(《皿川羊氏宗譜·小傳》“原會萬戶君傳”),遠近爭相來投。為穩定明初地方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汝南名儒——羊傑

羊傑(1516~1588),字士英,羊祜後人。自幼日習古文子史,獨得要義,而不屑章句之學。嘉靖十三年(1534)中舉人,累赴會試不第。後授官山西榆次知縣,調陝西府穀,所至皆恤寡賑乏,興辦講舍,教授學子,使邊陲之民盡曉禮義。曾有貴戚驕縱不法,羊傑將其杖責發落。士民無不服其公直,於其去官後為立祠祭祀。尋遷鄜州(今陝西富縣)知州,以疾致仕。

羊傑歸裡後,隱居于城南柳塘村,自號南溪先生。率諸子講性理之學,尤潛心於《內參同契》等書,深有心得。卒於家,年七十八。其子可立,登萬曆進士,為著名大臣;其孫羊一中,萬曆十二年(1585)舉人,工詩,著有《鐘山唱和集詩》;曾孫羊琦,順治九年(1652)進士,曆官直隸按察僉事、井陘(今河北井陘)兵備道,纂有《歸德府志》。縣人為紀念羊氏世代科第,先後為羊傑、羊可立建“喬梓聯輝坊”(在今縣城百貨倉庫門前),為羊傑、羊可立、羊琦建“三世科甲坊”(在縣城南門街)。

萬曆名臣——羊可立

羊可立(1536~1595),字子豫,號崧原。羊傑之子。可立自幼奇穎多才,有志好學,崇尚節操。隆慶四年(1570)中舉人,萬曆五年(1577)中進士。初授官山西安邑(今山西運城)縣令。蒞任後即深入鄉村,察訪土地不實、嚴重拖欠賦稅的成因,報請朝廷重新普查丈量田畝,逐戶核實賦稅數額,刻碑豎石公佈於眾,防止奸猾作弊。不到半年差賦得均,偷漏賦稅現象得以制止,僅用年餘,即將以往所欠賦稅全部繳納無遺。當時附近的夏縣也有欠賦之患,上臺因令可立赴夏縣負責丈量清欠,拖欠賦稅舊弊亦得盡除。朝廷嘉獎他治理有方,擢為雲南道監察禦史。在任上,同禦史李植、江東之彈劾張居正以私構陷遼王獄狀,萬曆帝遂命籍沒居正家,追奪其封誥贈諡。萬曆稱讚羊可立“摘發大奸,功著京堂”,禦書“盡忠言事”字軸賜之(《羊氏族譜·子豫公傳》)。萬曆十二年(1584)按察兩淮鹽政,制定《鹽法條例》,使鹽政事務有章可循。複不畏權勢,劾監生朱大英之行賄及吏部陸光祖之請托,朝貴無不憚之。擢尚寶寺卿,尋升太常卿,因彈劾無所畏懼,為權貴所忌恨,後因萬曆壽宮選址之爭,舉劾首輔申時行,觸帝之怒,被貶為大理評事。同官趙用賢、吳中行勸其求遠自全,遂出為天雄(今河北大名)府推官,再移瑞陽(今屬浙江)縣尉。在任多次乞請辭官歸裡,未得允准。萬曆二十三年(1595),詔起遼陽經略使,諭旨下達時,羊可立已臥病不起,未及赴任便溘然而逝。汝南人崇尚其忠鯁德行,祀入鄉賢祠。著有《濯纓亭集》、《晚香堂詩》、《中台三疏》、《筠州詩卷》、《瑞陽日記》、《羊氏家乘》等傳世(據《汝南縣誌》)。

抗清英雄——羊吉

羊吉(1591~1648),又名景佑,字子吉。原為明代武職官員,清軍入侵江南後,羊吉不堪民族壓迫,于順治四年(1647)起兵於縉雲,此後轉戰於棠溪、金竹等地,聲勢甚盛,成為浙中一支重要的抗清武裝。後清兵大舉進剿,義軍力戰失利,羊吉陣中遇害。

“在理教”教主——羊來如

羊來如(1621~1753),本名羊宰。民間宗教“無為教”分支“在理教”的創始人。

根據“在理教”內的傳說:羊來如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曾登崇禎癸未(1643)進士。入清後憾明朝敗亡,避世不仕,蓬頭赤足, 穿素服, 雲遊訪道,宣傳反清複明的思想。順治十年(1653)入薊州(今天津薊縣)歧山瀾水洞修道。康熙八年(1669)創立“在理教”。康熙四十年(1701)為尋找法業傳人, 遂下山傳道“度人”。歷經五載, 跋涉千里, 度八處, 點傳高來准等十五人。之後, 回洞不出, 親筆繕書理教大法, 至乾隆十八年(1753)完成。又招收十名坐山弟子。同年六月卒, 享年百三十二歲(《薊縣志·人物》)。卒後葬於歧山五仙洞東, 世稱“羊祖墓”。

“在理教”主張三教歸一,奉觀世音為“聖咒”,所誦經書有《白衣觀音神咒》等。所定教規有孝親、睦鄉、戒殺、戒貪、戒淫、戒妄等項,尤以戒煙為首務。

羊來如創教之初,“在理教”社會影響尚小,至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其六傳弟子尹來鳳在天津梁家咀建立了“公所”,從此日見興盛,信徒遍及京津、滬蘇、冀魯、徽贛及東北、內蒙等地。羊來如也因創教之功,被教徒尊為“羊祖”(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在理教”條)。今薊縣黃崖關村尚存有清代所立《羊祖成道碑》。

教育名家——羊球

清初名儒羊球,字月生,號虛舟,江蘇靖江人。年甫弱冠,便名噪詞壇,縣試輒獲冠軍。所作詩文,流布郡中,有“洛陽紙貴”之譽。羊球生性孤傲不群,鄭山公任靖江知縣十三年,對其十分愛重,後鄭氏累擢至兵部尚書,而羊球絕不請托求進;同年孫岳頒官至吏部尚書,羊球雖與之相交甚厚,然亦無干謁謀祿之舉。當羊球進京謀食時,達官貴人多慕其名,競致招攬,而他也無意奔走逢迎。由於不肯依附權貴,故他鄉闈屢試不第,坎坷半生。友人朱溁有《送羊月生下第歸裡》之詩,深致惋惜之情:

一第君寧重,悲看世態分。但聞尊蔔式,誰解愧劉蕡。

樹暗瀛津路,山橫泰岱雲。天涯同失意,況複惜離群。

羊球直至暮年,始中康熙己卯(1675)鄉試。及授涇縣(今安徽涇縣西)教諭,年已七十。他在任四載,不顧年邁,朝夕勤奮課士,生員有資質俊秀而家室貧寒者,羊球每解薄俸,傾囊相助,使卒學業。他因病去官之日,踏雪阻道相送者幾千人。許多士子遙望羊球歸舟,悲慟出涕。

羊球歸裡後,家無儋石之儲,而時常吟詠于古梅樹間,詩興不為少衰。球卒年八十二。靖江知縣單疇書往吊其靈,感慨灑淚,道:“羊君死,吾無友矣!”其作有《醉花軒集》行世。

鹽場循吏——羊廷機

羊廷機,字心元,號菊隱。雍正甲辰(1724)舉人,揀發長蘆鹽區(駐天津),任越支場(今河北豐潤縣南越支鎮)鹽場大使。越支一帶民間風氣刁滑強悍,朝廷所征丁糧多拖欠不繳,應納鹽款也多虧缺,私煎私販食鹽之積弊更難以剔除,在長蘆中素稱難治之區。羊廷機到任後,向鹽民耐心開導,動之以情;又清除官府積弊,以為民表。鹽民在廷機的諄諭下,“輸將踴躍”,“陋弊悉捐,由是商灶樂業”(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十八)。

羊廷機“素有文譽”,他在繁劇的鹽場政務之中,不廢文事。其于越支設月課以集諸生,親為講解詩文,學子一經指畫,皆有文采可觀。後廷機以年邁辭官,歸裡而卒,年七十九歲。羊廷機長于詩詞,所著《菊隱吟鈔》頗具詩名。《中國叢書綜錄》中對是書予以著錄。

刊書名家——羊複禮

清代著名刊書家羊複禮,字敦叔,號辛楣。他自幼熟讀《昭明文選》,下筆文采斐然。同治六年(1867)中鄉試,入貲為刑部郎中,改官江蘇同知,提調書局,後以知府分發廣西,代理鎮安知府,“廉靜有為,循聲卓著”(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十九)。旋補泗城知府,未及上任而病逝。

羊複禮性☆禁☆愛刊刻書籍,尤注重鄉邦文獻之搜集,嘗輯《海甯詩文叢鈔》,所收鄉賢遺作不下數十家。光緒十三年(1887)在廣東時,又輯刻《海昌六先生集》,分別匯錄明清海甯文人許令瑜的《容盫文鈔》、朱嘉征的《止谿詩文鈔》、陳確的《乾初先生詩文鈔》及陳枚、陳翼、陳克鬯三家軼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羊複禮還輯有《蠶桑摘要·圖說》、《海昌叢載》及《廣西通志輯要》等書。《蠶桑》一書有光緒年間刊本,為清代農學名著,《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著錄此編。

清末羊姓三畫家

清末江浙羊姓中,三位丹青才人流芳畫壇。

女畫家——羊文森:文森。吳門趙似雲之妻。工畫山水、人物,所作雄健無脂粉氣。與秀水鐘惠珠、元和陸蘭生等閨秀畫家齊名(見民國楊逸編《海上墨林》卷四)。道光、同治時女畫家陸畹蘭曾拜師文森,從其學畫。吳中閨閣,一時由羊氏管領風騷。

花鳥畫家羊毓金:毓金,字庚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太平軍入蘇城(時在1853年),毓金避兵滬上,寓居豫園。他工漢隸,善畫花鳥,並長於人物(見《寒松閣談藝瑣錄》及《海上墨林》卷三),為海上名畫師。

山水畫家——羊宗道:宗道,原名成材,又名登萊,字小峴。諸生,善山水(見李濬雲《清畫家詩史》庚上)。兼工詩,染絹既成,輒自題詩於畫端。著有《贊雪山房詩存》。《清畫家詩史》、《杭郡詩三輯》中均採錄其詩,今選錄《題畫》兩首:

嵐影鎖山腰,日暮雨初霽。

一溪新漲寒,小艇蕩煙際。

山明如洗淡如妝,謖謖松風水閣涼。

鉤上簾衣看山色,一溪紅樹正斜陽。

詩筆清麗,畫染詩境,詩展畫魂,相得而益彰。難怪時人覓得宗道自題詩畫,莫不“兩珍之”也。

見識決定寬度 品味決定高度

歡迎關注【新泰故事】

【新泰故事】主旨就是梳理、採擷歷史研究精髓 ,傳播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倘有轉載敬請注明。

三遷 尚書令。時,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鴻臚郭防,太僕曹陵,大司農馮方並與宦豎相姻私,公行貨賂,並奏罷黜之,不納。以前太尉劉寵,司隸校尉許冰,幽州刺史楊熙,涼州刺史劉恭,益州刺史龐艾清亮在公,薦舉升進.帝嘉之。拜陟河南尹。計日受奉,常食乾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會黨事起,免官禁錮,卒於家.。

南朝書宗——羊欣

羊欣(370~442),字敬元,羊權之孫。其父羊不疑,仕晉曆官桂陽太守。羊欣曆仕晉宋,為當時書壇之一代宗師。

羊欣少時容貌、風儀俊秀為人沉默寡言,與世無爭。髫年時便泛覽經籍,尤擅長隸書(今楷)。年十二時,從王獻之學習書藝,得王體真傳,書法益善。羊欣入仕初任輔國參軍,因隆安年間朝廷漸亂,遂退居不仕。時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每每命羊欣為其作書,欣不願諂媚權貴,屢辭不書,元顯恚怒,命羊欣出任其後軍府舍人。當時皆視舍人為卑職,而羊欣欣然就職,不以官職清貴與卑下系縈於懷。世人於羊欣之胸襟無不服膺。羊欣曾去拜望領軍謝混,混聞欣造訪,急忙拂拭幾席,改易禮服,然後相見。時混族子謝靈運在座,回去後告族兄謝瞻道:“望蔡(混字)見羊欣,遂易衣改席。”羊欣由此聲名更著。桓玄輔政,以羊欣為平西參軍,仍轉主簿,參預其機密要事。羊欣不願與玄為伍,便時常外泄其密事。桓玄覺察其意,更加器重,任其為楚台殿中郎。羊欣就職後不多時日,即稱病自免,退居裡巷十餘年。

入劉宋之後,羊欣歷任新安(今浙江淳安)太守,在郡四年,為政簡惠。後曆除輔國長史與諮議參軍,羊欣皆辭不就。宋文帝即位後,再次任命羊欣為新安太守,前後凡十三年。羊欣喜愛新安山水,時常出遊,以適性情。轉任義興,非其所好,遂稱病自免歸裡。宋廷授其為中散大夫。元嘉十九年(442)去世,年七十三。

羊欣不僅為書法名家(詳見本書《羊姓文化》篇),而且“兼善醫術”(《宋書》卷六二《羊欣傳》),著有《醫方》十卷、《羊中散藥方》三十卷、《雜湯丸散酒方》一卷。《太平御覽·方術部》論稱:羊欣所撰藥方, 為後世所宗。惜今俱已失傳。

“一時美器”——羊徽

羊徽,字敬猷,羊欣之弟。晉末朝柄漸歸大將劉裕,羊徽以其才幹深為劉裕所器重,裕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乃任其為記事參軍掌事。因參預劉裕代晉謀畫,成為劉宋心腹重臣。義熙十一年(415)晉宗室司馬休之起兵反對劉裕,劉裕率兵進討,臨行任命羊徽為中書郎,代直西省,以掌握朝中的機要政令。後出任劉裕之子劉義隆西中郎長史、河東太守。時人譽稱羊徽為“一時美器”(《宋書》卷六十二《羊欣傳》)。

羊徽還是頗具才思的詩人。其文今傳《木槿賦》一篇。其詩今傳兩題,其一為《答丘淵之》。丘淵之,字思玄,宋初散騎侍郎、侍中,博學有才識。是詩為羊徽酬和淵之之作,今錄其詩第二節,以見一斑:

王路威夷,戎役孔勤;昔從經略,方難之殷。

悠悠岱陰,滔滔江濆;綢繆成說,與子夷屯。

羊徽之子羊瞻,宋元嘉末年為皇子劉駿南中郎長史、尋陽太守。父子蟬連仕宋,為劉宋開國重臣。

青州良牧——羊穆之

羊穆之是東晉末期著名的將領和循吏。他初為兗州刺史辛禺長史。晉元興三年(404),北青州刺史劉該叛亂,辛禺受命率部進討,但暗中卻與叛黨勾結,軍次淮陰,密謀為變。羊穆之潛知其謀,當機立斷,斬殺辛禺,並傳首京師,平息了一場未遂兵變。晉廷以穆之為甯朔將軍,駐軍彭城(今江蘇徐州)。義熙元年(405),北魏遣豫州刺史索度真等進犯徐州,羊穆之帥師抗擊,彭城得以固守。

大將劉裕領青州刺史後,羊穆之為其長史,參加了北伐南燕的戰爭。義熙六年(410)劉裕大軍拔燕都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俘燕帝慕容超,取得北伐的重大勝利。晉軍班師之際,劉裕簡拔良牧,任羊穆之為青州刺史,鎮守新佔領的南燕舊土。羊穆之因廣固舊城已為晉軍所毀,遂于青州陽水之北興建東陽城(今青州市區北),以為青州治所。羊穆之在任上勵精圖治,使青州戰爭瘡痍得以平復,百姓漸得安居。《宋書》卷六五《申恬傳》中曾稱:“自義熙至於宋末,刺史唯羊穆之及(杜)驥,為吏民所稱詠。”從這條記載中,可見羊穆之的卓著治跡和赫赫聲名。

羊門兩琴師——羊蓋、羊景之

古琴演奏在中國源遠流長,名家輩出,在南朝劉宋之世,樂壇上又湧現兩位羊姓援琴名手,他們是羊蓋與羊景之。

羊蓋早年學琴于名師戴安道,傳其法度,技藝高超,與琴壇高手嵇元榮齊名。後來名士柳渾拜羊蓋為師,學習琴藝,窮盡其師之妙。一日齊竟陵王蕭子良召柳渾預文酒之會,拿出晉相謝安的鳴琴,請柳渾獻藝。柳渾手撫七弦,調奏流水,一曲奏罷,坐客無不動容。蕭子良讚歎道:“卿巧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辰。豈止當世稱奇,足可追蹤古烈!”(《梁書》卷三一《柳渾傳》)其盛譽之辭中以羊蓋為比,又稱之為“羊體”,足見羊蓋在琴苑所享之芳名。

另外一名琴師羊景之,是江夏王蕭鋒的弟子。蕭鋒工於撫弦,景之立雪其門,得蕭邸真傳,兼之慧心勤學,後來聲名遠過本師。當時人謂:“江夏王有才行,以琴道授羊景之,景之著名,而江夏掩能於世。”(《南史》卷四三《齊高帝諸子傳》)兩位羊姓琴家接連名噪曲壇,反映羊氏“南朝風流”盛況之一斑。

康樂詩友——羊璿之

以謝靈運為首的“康樂四友”,在南朝詩壇享有盛譽。羊璿之便名列“四友”之一。

羊璿之,字曜璠。仕宋曆官臨川(今江西臨川西)內史。璿之與謝靈運相交莫逆,靈運去官東歸後,與東海何東瑜、潁川荀雍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宋書》卷六七《謝靈運傳》)。謝靈運集中有《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一詩,即與羊璿之等人酬唱之作。可惜璿之詩歌皆散佚不傳,惟《詩品》所引“羊曜璠論湯惠休、鮑昭”一節,從中尚可窺見璿之詩歌品評之見解。

羊璿之以其才識受到臨川王劉誕的賞識,兩人時有過從,不幸卻因此捲入劉宋宮闈之禍。大明三年(459)臨川王因為宋武帝所忌,被迫據廣陵起事,最後兵敗被殺。羊璿之雖未參與臨川之謀,卻被坐以“附誕”的罪名,遭株連入獄,死於罪室。

圍棋聖手——羊玄保

羊玄保(371~464),祖楷,仕晉為尚書都官郎;父綏,曾官中書侍郎。羊玄保初為宋武帝鎮軍參軍,後見知于宋文帝,頻授名郡,曆守宣城(今安徽宣城)、丹陽(今江蘇南京)、會稽(今浙江紹興)、吳郡(今江蘇蘇州)。居官清慎,為政寬大,在宣城任,曾上表請求廢除前任太守所立吏民亡叛連坐之制,百姓稱便。玄保歷任雖沒有顯赫的政績,但去官後時常為鄉人所追念。玄保從不營求財貨,產業儉薄,深為文帝所器重,嘗向臣下言稱:“每有好官缺,我未嘗不先憶羊玄保。”(《宋書》卷五四《羊玄保傳》)孝武帝時,玄保官金紫光祿大夫,大明五年(461)加散騎常侍、特進。卒諡定子。

玄保之所以聞名於世,除了他的如水官聲,更多緣于他的高超棋藝。圍棋起於春秋,至六朝時盛行于朝野,玄保便是此時世間公認的圍棋聖手。宋文帝酷好弈棋,嘗召玄保對陣,並以域中之名郡為賭注,結果玄保局勝,於是得補授宣城太守。“賭郡”遂為棋壇趣話。又玄保在朝時,一日文帝遣使宣召甚急,玄保不知入宮何事,其子羊戎言道:“金溝清泚,銅池搖颺,既佳光景,當得劇棋。”結果真如戎言。玄保弈名,從這則趣談上亦可見之一斑。

為山澤立法的——羊希

在中國法制史上,南朝宋大明山澤法令深有影響,制定這一律令的大臣,乃是羊希。

羊希,字泰聞,為羊玄保之侄。少有才氣。劉宋大明初年,出任尚書左丞。當時律令規定山林湖澤皆屬國家所有,嚴禁私人佔有開發,違者以盜律論處。這一律令沿至南朝,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山林私占開發日趨普遍,原有法令的限制已日漸不切實際。因此羊希上言宋廷,議稱:“(晉咸康)壬辰之制,其禁嚴刻,事既難遵,理與時馳。而占山封水,漸染複滋,更相因仍,便成先業,一朝頓去,易致嗟怨。”(《宋書》卷五四《羊希傳》)羊希並詳列所擬山林弛禁條款:凡私人已種植竹木雜果與修建漁場的山澤,國家不再追回;各級官員可依照品級,各佔有山澤若干頃。宋孝武帝批准此議,羊希山澤法得以在南朝推行。當代史學家唐長孺指出:“羊希立法反映了魏晉以來大族經濟之發展與皇權之削弱,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從平地擴展到了山林川澤。” (《山居雜稿·南朝的屯、邸、別墅及山澤佔領》

羊希在尚書左丞任上,因捲入益州刺史劉瑀與建平王劉宏之傾軋,而被“坐漏泄免官”。大明末年,再起為始安王征虜司馬、黃門郎、禦史中丞。泰始三年(467),出任甯朔將軍、廣州(今廣東廣州)刺史。在廣州任上,適逢俚族為亂,羊希派遣部將劉思道率軍討伐。思道因違抗軍令而導致失利,羊希乃遣人將其收捕。不意思道抗命,並舉兵攻打廣州。羊希所部先拒戰於朝亭,繼防守於州西門,皆為思道所破。羊希越城出走,不幸為叛軍捕獲,遇害身亡。思道之亂平定後,羊希被宋廷追贈為輔國將軍。

“重開褒斜”話——羊祉

羊祉(458~516),字靈祐。他是晉初大將羊琇七世孫。其父羊規之,先仕南朝劉宋,後降北魏,封钜平子。羊祉少年襲爵,後歷任顯職,成為羊氏在北朝的第一名臣。

羊祉性格剛毅自信,尤“好刑名”,入仕後,先任輔國長史,再除征西大將軍司馬,太和六年(482)北魏南征襄樊,羊祉持節為統軍,他在戰役中治軍嚴明,嘗有詔使突至,羊祉因其真偽莫測,堅不開營,受到魏孝文帝稱譽,羊祉由此嶄露頭角。後因“侵盜公資”而獲罪,被罷職遠徙。世宗嗣位,羊祉被再次起用,除將作都將、左軍將軍。

景明四年(503),梁州(今陝西漢中)氐人楊會起事,魏廷詔羊祉與行梁州事楊椿合兵進討叛氐,至五月,所部大破氐眾,斬首數千級。羊祉以功擢黃門侍郎。翌年南梁行梁州事夏侯道遷據州降魏,魏軍乘勝攻蜀,羊祉以假節龍驤將軍、益州刺史之職,參加了征蜀之役。伐蜀班師後,魏廷即用羊祉“以本將軍為秦、梁二州刺史,加征虜將軍”(《魏書》卷八九《酷吏·羊祉傳》),統治新佔領的梁州地區(秦州為僑置州)。羊祉下車伊始,便勵精圖治,使梁州百姓“繈負 (團)聚”,並上表魏廷,重新開通了湮廢已久的褒斜道,改善了中原與巴蜀的道路交通(詳見本書《羊姓盛事》)。

羊祉在梁州五年,後因“掠人為奴”,為禦史中丞王顯所彈,被罷藩任。延昌三年(514)魏軍伐蜀,羊祉複起為光祿大夫,假平南將軍、持節,領步騎三萬,作為先頭部隊,攻打涪州,旋因宣武帝去世而班師。回軍途中,羊祉因軍士迷路,斬隊副楊明達,為中尉元昭所劾,因逢大赦而免於追究。後加平北將軍,羊祉尚未到職,便於熙平元年(516)病逝於洛陽,年五十九。卒後魏廷追贈為鎮軍將軍、兗州刺史,諡曰“景”。後歸葬于泰山梁父故里。

由於後來羊祉之子羊侃叛魏投梁,故《魏書》出於政治原因,將羊祉列入《酷吏傳》,隱善揚惡,語多誣衊。1964年在今山東新泰天寶鎮境內出土了《魏鎮軍將軍兗州刺史羊祉墓誌》和《魏鎮軍將軍羊使君(祉)夫人崔氏墓誌銘》,兩方墓誌,為辨清史傳曲筆,瞭解其“全人”,提供了極好的史料。

《洛陽伽藍記》作者——羊衒之

羊衒之,北平(今河北保定)人。南北朝時文史學家,《洛陽伽藍記》一書著者。

羊衒之於北魏末期曆官秘書監、奉朝請、期城郡太守及撫軍府司馬。北魏分裂後,羊衒之隨東魏孝靜帝至鄴,官至秘書監。北魏之際,舉朝崇佛似癡若狂,羊衒之對此嫉之如仇,嘗上書魏廷,論稱“佛言有為虛妄,皆是妄想”,“釋教虛誕,有為徒費”,可見他是一位具有遠識的堅定反佛者。

羊衒之于東魏武定五年(547)重遊洛陽,憶及舊都昔日盛時“昭提櫛比,宮塔駢羅”,“金刹與靈台比高,廣殿與阿房等壯”,而今卻“寺宇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不禁油然而生“麥秀之感,黍離之悲”。為了揭露北魏王公“侵漁百姓”、“不恤眾庶”,爭建寺塔,終致國家敗亡,因而發憤撰述《洛陽伽藍記》一書。

《洛陽伽藍記》是一部記載北魏時期洛陽佛寺建築、園林風物的著作。其書以寺院為主線,系以當時的政治狀況、佛寺經濟、名人活動、地理沿革及掌故軼聞,從中寄寓了作者對國家治亂興亡、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北魏統治者奢侈浪費、不恤人民的抨擊。《伽藍記》被認為是生動反映了一個時期、一種宗教、一座京師、一代王朝的歷史著作,具有非凡的史料價值。而其書不僅史料豐贍,文筆亦濃麗秀逸,展現了作者卓越的文學才華,故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後世將此書與《齊民要術》、《水經注》並列為北魏三大名著。

南梁驍將——羊侃

羊侃(495~548),字祖忻。南北朝時代的著名將領。

羊侃自幼雅愛文史,且武藝超群,長矟無人能敵。他少年時即隨父魏將軍羊祉出征梁州,立有戰功,累官至泰山太守。羊祉生前常有棄魏投梁之思,羊侃乃承父遺志,率眾南奔,梁武帝授其為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此後羊侃在梁平定閩越之亂,從征北魏,全師而歸,以功累進都官尚書,深為梁武帝所倚重。

梁太清二年(548),降將侯景舉兵叛梁,直逼梁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羊侃受命守衛台城,他多方籌策,指揮若定,屢屢擊退叛軍的進攻,使建康城得以堅守百日之久。而羊侃卻因此積勞成疾,病逝軍中。梁廷追贈他為侍中、護軍將軍。現代史家陳寅恪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論稱:“台城被圍時,守禦的良將,唯羊侃一人,可以證知。”(《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高度評價了羊侃守城卻敵的偉功。

南梁貞臣——羊鴉仁

“侯景之亂”中,除湧現了抗賊英雄羊侃,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忠貞之臣羊鴉仁。

羊鴉仁,字孝穆。少時便膽識臂力過人,驍勇無敵,初仕北魏,任泰山郡主簿。南梁普通年間,率兄弟棄魏歸梁,梁廷嘉其忠義,封鴉仁為廣晉縣侯。後來征戰討伐于青、齊之間,累有戰功,官至都督、北司州刺史。羊侃、侯景率軍投梁,羊鴉仁皆受命接應。

侯景舉兵叛梁後,羊鴉仁統兵入援建康。太清二年(548)三月,羊鴉仁與趙伯超及南康王諸軍共攻叛軍於東府城北,由於舉事倉促,營柵未立,反為叛軍所襲,官軍落淮水而死者數千人。台城淪陷後,鴉仁見大勢已去,被迫開營迎降。侯景任命其為五兵尚書。

羊鴉仁雖身辱賊庭,仍心懷忠貞之志,常思奮發反正。他曾對身邊親信感憤言道:“吾以凡流,受寵朝廷,……社稷傾危,身不能死,偷生苟免,以至於今。若以此終,沒有餘憤!”(《梁書》卷三九《羊鴉仁傳》)說罷捶胸慟哭,涕淚被面,見者無不為之感動哀傷。

太清三年(549年),羊鴉仁乘侯景不備,出奔長江西岸,將往江陵投奔湘東王蕭繹。其舊部聞知鴉仁渡江,紛紛前來投奔,多達數百人。行至東莞(今江蘇寶應西南),為叛將荀晷所害。臨終前,羊鴉仁以報效國家不能終其事,感慨流涕。後世史家以羊鴉仁與羊侃並稱,謂兩人同“值太清之難,並竭忠奉國,侃則臨危不撓,鴉仁守義殞命,可謂志等松筠,心均鐵石”(《梁書》本傳史臣論贊)!

長矟刺叛賊 ——羊鯤

給南朝造成嚴重劫難的叛將侯景,雖猖獗一時,最終卻難逃泰山名將的長矟。刺斃此元兇的一代英雄,便是羊鯤。

羊鯤(一作鶤),字子鵬,羊侃之第三子。侯景圍攻台城時,鯤隨父在城內抗擊叛軍。台城淪陷,鯤突圍逃往陽平(今江蘇寶應西南)。侯景因掠得鯤妹為妾,乃遣使招鯤還京。鯤為報國仇,只得先降志辱身,偽降於賊。侯景欲籠絡人心,待鯤甚厚,任其為庫真都督,而鯤不為所動,密謀除賊。梁承聖元年(552)四月,梁軍與侯景戰於松江(今江蘇縣),景軍大敗,惟餘三舸。侯景倉皇自滬瀆入海,欲往蒙山(今山東蒙陰西南),身邊僅羊鯤等數人相隨。鯤覺誅賊時機已到,乘侯景晝寢,便向海師(船夫)言道:“此中何處有蒙山,汝但聽我處分。”(《南史》卷六十三《羊侃附羊鶤傳》)遂令將渡船直駛京口(今江蘇鎮江)。至胡豆州(今江蘇南通附近),侯景醒來,發覺有異,驚慌失措,意欲赴水逃命。羊鯤見狀,拔刀攔住,侯景只得折回船艙,想用小刀抉開船板入水。這時羊鯤執矟追入艙中,奮臂一擊,將侯景刺斃。歷時五年的侯景之亂,至此終被掃定。

羊鯤以擊殺元兇,英名四著,梁元帝以其為青州刺史,封昌國縣侯,又領東陽太守。此後率軍征陸納,破郭元建,援江陵,攻蕭勃,屢建勳勞。官至散騎常侍、東晉州刺史。梁紹泰二年(556),羊鯤從嶺表還軍,時梁軍發生內訌,鯤軍被江州刺史侯瑱襲擊,羊鯤遇害,年僅二十八歲。

盡忠北魏的——羊深

羊祉諸子之中,以二子羊深、七子羊侃聲名最著,兩人分仕南北,但同為“志等松筠”之貞臣。

羊深(476~535),字文淵。史稱其“早有風尚,學涉經史”,少與隴西名士李神儁同懷大志,結為知己。自司空記室參軍,再遷為尚書駕部郎中,才幹遠出同列,而深為尚書僕射崔亮、吏部尚書甄琛所敬重。此後羊深屢赴戎機,先是從北海王元顥進討北地羌胡與高平叛軍,繼之又與大行台長孫稚會師潼關,策劃共討叛將蕭寶夤。寶夤平定後,羊深以功賜爵新泰男。魏靈太后巡幸芒山,公卿皆在座,獨召見羊深,加以慰勞,並向左右稱讚:“羊深真忠臣也!”滿座無不稱羨。

魏莊帝登基後,任命羊深為太府卿,又任二兗行台。羊深處理軍國事務,多根據情況進行增減,亦受到時論稱譽。起初,羊深之弟羊侃因痛恨爾朱榮入朝後屠戮大臣,舉泰山郡叛魏投梁。當時羊深正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忽接羊侃投書,約其一道起事。羊深痛憤流淚,斬殺使者,急向魏廷上表告變。莊帝下詔褒獎羊深之忠烈。羊侃被擊敗後,羊深遭株連去職,後起為金紫光祿大夫,又因依附自立之元顥而被免官。

普泰初年,羊深出任散騎常侍、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監起居注。魏廷冗官堆積,羊深受命選賢遴能,沙汰平庸。不久複兼任侍中,深為節閔帝所倚重。當時因時局動盪,學校衰敗,教育荒廢,羊深乃慨然上疏,請“修立國學,廣延胄子”(《北史》卷三九《羊深傳》)。魏帝對其奏議十分稱賞。

孝武在位之初,除羊深為中書令,後又兼任禦史中尉、東道軍司。孝武帝為權臣高歡所迫,西奔關中,羊深與大臣樊子鵠不附高歡,起兵以應孝武。羊深稱齊州刺史,于泰山博縣商王村(今泰安市岱岳區北望村)結營,抗拒高軍。天平二年(535)正月,羊深軍為高歡所破,羊深於陣中慷慨殉國。後人論羊深曰:“羊深可謂忠於魏者矣!……(其)拒郡,以拒東魏也,非拒靜帝也,拒高歡也。歡逼逐出帝,擁立靜帝,雖奉以號令,實同囚縶,拓跋之祚,危若累卵,故拒高氏者,以不忍背魏者也。惜舉事無成,……魏鼎既遷,靜帝亦霣命鴆羽焉,悲夫!”(咸豐《甯陽縣誌》卷十二)

“藕根太守”——羊敦

羊敦,字元禮。京兆王長史羊靈引之子。羊敦自幼學涉經史,性情崇尚儉素。靈引在京兆王元愉叛亂中遇害,羊敦以節臣後裔被召,除給事中,出為本州(兗州)別駕。他為官公平正直,遇到不合法度之事,終不肯屈從長官,為之判署。其從弟羊侃叛魏投梁時,羊敦不從其謀,堅守兗城。後曆擢至衛將軍、廣平(治今河北雞澤東南)太守。

羊敦在廣平任上,政尚威嚴,奸滑屬吏皆被攝伏,不復敢擅作威福。這時忽歲遭饑饉,羊敦署無擔糧,而家中的接濟又未送到,只得遣人到郊外尋找陂塘,採擇藕根充饑。他雖食不果腹,但遇到困于疾苦的百姓,仍為之解衣質米,以濟其急。魏廷以其居官清白,賜穀絹用作獎勵。東魏興和(539~542)初年卒于任上,年五十二歲。其溘逝之日,官吏百姓奔哭于途,沒有不悲慟的。魏廷追贈其為衛大將軍、吏部尚書、兗州刺史,諡曰貞。

在貪酷成風的元魏宦庭,羊敦可謂出汙不染的皎皎之輩,其操守贏得朝野的敬仰。武定(543~549)初年,東魏丞相高歡奏請追褒羊敦,以礪官風,魏廷因下詔旌錄,賜以帛粟。羊敦“食藕”與其祖羊續“懸魚”,遂同成為廉吏清白自守的美談(見《氏族大全》卷八羊氏各條)。

修書文林館 ——羊肅

羊肅,字子慎。羊深之子。北齊學者,大型類書《修文殿御覽》編者之一。

羊肅早年“以學尚知名”(《北齊書》卷四三本傳),羊深卒後,他襲爵新泰縣開國男,初仕為司空府長流參軍,武定末年官大將軍府東閣祭酒。乾明初年,任冀州治中。時齊廷以趙郡王為巡省大使,巡視糾察各州郡官員,權柄甚重,而羊肅不相依附。趙王不快,於是具奏稱羊肅“遲緩不職”。齊主遂將羊肅解職。時朝中大臣皆為羊肅鳴不平,群議其實無罪咎。羊肅得以複職。天統初年,遷任南兗州長史。

羊肅在北朝以文學擅名,著名文士祖珽、顏之推皆與羊肅交好。顏之推自南入北,羊肅曾前往拜晤,詢訪其“第七亡叔”羊侃在南朝之軼事。之推記羊肅事蹟入《顏氏家訓·風操》篇中。祖珽輔齊政後,于武平三年(572)奏立文林館,“於是更召引文士,謂之待詔文林館焉”(《北齊書》卷四五《祖珽傳》)。羊肅亦膺此文林之選。齊後主好文藝,從祖珽奏請,命文林館諸臣按集經傳,分門別類,匯為典冊。是書于武平三年(572)二月開纂,至同年八月成書,共三百六十卷,定名為《修文殿御覽》。《修文殿御覽》是繼《皇覽》、《華林遍略》之後的又一大型類書,對後世類書編纂具有重要影響。其書久已失傳,近世在敦煌發現一古類書殘卷,據考即是《修文殿御覽》的劫餘遺存。羊肅作為《御覽》的主要編纂者之一,亦由此得附名于《北齊書·文苑傳》所列文林館諸賢之中。

《修文殿御覽》全帙告成後,羊肅出館外任武德郡守,官終於此職。

“治有能名”的——羊烈

羊烈(513~586),字儒卿。魏兗州別駕羊瑩之子。羊烈自幼好讀書,以玄學知名於世。魏孝昌年間,羊烈從兄羊侃叛魏投梁,烈得其密謀,深懼家族因此牽連被禍,遂連夜趕赴洛陽向魏廷告變。事後魏廷將重加賞賜,羊烈對人言稱:赴京告難之舉,猶如斬斷病手以全身軀,乃是從大處著想,哪能慶倖從兄的失敗,而為自身謀取利益呢?故而堅辭賞賚。

羊烈弱冠之年,被辟為兗州主簿,又兼任治中從事,以超人的才幹,受到刺史的愛重。入齊後,累遷尚書祠部、左右民郎中,所任官位無不稱職。天保九年(558)被任命為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太守,治理有方,有能吏之名。當時遍地蝗災,而獨不及黎陽,世人皆以系羊烈居官仁惠所至。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捕蝗》詩中曾詠及這一故實:“我聞古之良吏有善政, 以政驅蝗蝗出境。”武平初年,被任命為義州(今河南汲縣)刺史,不久便告老還鄉。北周滅齊,羊烈複被徵召,出任鄉郡守。開皇六年(586)卒於沙丘(今山東新泰天寶鎮古城村)裡舍,葬于羊流祖塋。

羊氏在北朝士族中以“家傳素業,閨門修飭”而為世人稱道。天統年間,羊烈與尚書畢義雲爭任兗州大中正,義雲自譽畢氏門閥之貴盛,而羊烈答道:“我漢之河南尹(羊陟),晉之太傅(羊祜),名德學行,百代傳美。且男清女貞,足以相冠!”(《北齊書》卷四三《羊烈傳》)一席豪語,壓倒畢氏,奪得此職。

據《羊烈墓誌》記載:羊烈退官之後,“遂注道佛二經七十餘卷”。可知羊烈不僅玄佛並參,還是一位深研道佛教理的著述家。

唐宋英彥 明清才人,詩書兩擅——羊士諤

羊士諤,字諫卿。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授義興(今江蘇宜興)縣尉,遷主簿。後曆浙東觀察使左威衛兵曹參軍、宣歙觀察使巡官。永貞元年(805)入京,上言王叔文之非,觸怒叔文,欲將其杖斃,幸為同官救免,貶為汀州寧化(今福建寧化)縣尉。憲宗即位後,福建觀察使閻濟美上疏舉薦士諤,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元和元年(806)士諤入京,出任監察禦史,遷侍御史。元和三年(808)秋,因捲入禦史中丞竇群謀傾宰相李吉甫事件,被貶為資州刺史,未及蒞任,再貶為巴州(今四川巴中)刺史,後曆資州(今四川資中)、洋州(今陝西洋縣)、睦州(今浙江建德東北)刺史。羊士諤在州牧任上,關心民瘼,舒民之困,“理行居最”(孟簡《建南鎮碣記》)。元和十四年(819)入朝為戶部郎中,卒于任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

羊士諤詩文兩擅,時人孟簡稱其文“彩章輝煥,物象飛動”。而其詩更負盛名,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入室者之一。著有詩集一卷,今傳有《唐五十家詩集》本。

羊士諤還以書法知名,宋人朱文長《續書斷》將其附入“能品”,稱其“亦以文翰稱”。

晚唐詩人——羊昭業

羊昭業,字振文。唐末詩人和學者。 於鹹通九年(868)戊子登進士第(《登科記考》卷二十三引《永樂大典》),大順年間曾受詔修纂國史。《唐摭言》卷十二中記有當時名人高逢休評論羊昭業修史的軼事。羊昭業居於吳中時,與詩人皮日休、陸龜蒙詩酒唱酬,嘗以石枕舉贈陸龜蒙,龜蒙作《二遺詩》為謝。

南宋父子名儒——羊永德、羊哲

羊永德,南宋縉雲(今浙江縉雲)人。幼時好學,立雪于著名學者呂祖謙門下,深得祖謙器重。呂氏精于《左傳》,所撰《春秋左傳說》、《東萊左氏博議》,論辯犀利,影響極大。永德深得師法,亦精通左氏之學,乃集其心得,撰成《春秋左傳發微》百篇。紹興(一說崇寧)間永德中進士後,嘗將此書進獻於朝,“上(宋高宗)嘉之,特循一資”(《皿川羊氏宗譜·小傳》“通判府君傳”)。後金廷遣大臣出使南宋,永德受命為接伴副使,他利用迎送金使之便,多方探詢金國國情,據其所聞,撰成《虜使問答》一書,奏進之後,深為宋帝所重視。羊永德仕宋累官奏議郎、徽州通判,卒于任上。

羊永德之子羊哲,號指南居士。幼時從呂祖謙之子呂伯愚學習,他不僅“學問賅博,才思深遠”(同上“指南翁傳”),且風儀甚美。他侍從父親宦游各地,每當走出郡署,都為路人指點讚歎,說:“此人物樣子也!”

羊氏父子均工詩,羊永德有古風律詩數百篇,名為《征西集》;羊哲有古風儷偶多篇,名《指南集》。兩集惜今均已不傳。

清初黃宗羲所撰《宋元學案》,分別為羊永德、羊哲父子立傳,並稱為“羊氏家學”。

純孝至悌的——羊仁

羊仁,廬州廬江(今安徽廬江)人。他本有著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不幸遭逢元初滅宋之役,其家為元將阿術所掠,父被慘殺,母親、兄弟皆亂中逃散。當時羊仁年僅七歲,為元兵掠去,賣與汴州(今河南開封)人李子安為家奴。羊仁在李家辛奮勞作,不知疲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終於感動了主人,為他去掉奴籍,成為良民。

羊仁重獲自由之後,四處打探親人的消息,後來探明其母在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帶)蒙古軍塔海家,兄在睢州(今河南睢縣)蒙古軍嶽納家,弟在邯鄲(今河北邯鄲)連大家,皆為奴隸,幸而無恙。羊仁於是遍求親朋故舊,借得鈔百錠,四處奔波,曆詣諸家祈求贖回自己的親人。經過六年的努力,羊仁終於如願以償。羊仁全家大小二十餘口,複團聚族居為良民,家庭和睦而孝友。羊仁尋親的故事傳播後,世人無不為之感動。元廷也在大德十一年(1370)下詔旌表其家,對羊仁的純孝至悌予以表彰。

元末豪傑——羊原會

羊原會,名同生,以字行。元末浙江地方武裝首領。

羊原會“才氣英烈,沉毅宏重”,為一方所推重。他生當元末,時農民爆動與地方豪強擁兵者四起,而浙江為四戰之地,兵戈不止。羊原會逢時而起,他先奉元廷左副元帥劄付,聚眾組建地方武裝,抵禦亂兵,保全一方,使處州一帶在大動亂中得免屠戮。朱元璋勢力崛起後,羊原會率眾歸附,受官為義軍萬戶。朱元璋在賜羊原會帖文中雲:“今照義兵萬戶羊原會,身雖陷於匪人,情蓋非得已,乃心王室,誠義可嘉,為此從權擬注羊原會升授處州路府判兼義兵萬戶職事。”

羊原會歸附朱明後,“握持賞罰,威名隆盛”(《皿川羊氏宗譜·小傳》“原會萬戶君傳”),遠近爭相來投。為穩定明初地方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

汝南名儒——羊傑

羊傑(1516~1588),字士英,羊祜後人。自幼日習古文子史,獨得要義,而不屑章句之學。嘉靖十三年(1534)中舉人,累赴會試不第。後授官山西榆次知縣,調陝西府穀,所至皆恤寡賑乏,興辦講舍,教授學子,使邊陲之民盡曉禮義。曾有貴戚驕縱不法,羊傑將其杖責發落。士民無不服其公直,於其去官後為立祠祭祀。尋遷鄜州(今陝西富縣)知州,以疾致仕。

羊傑歸裡後,隱居于城南柳塘村,自號南溪先生。率諸子講性理之學,尤潛心於《內參同契》等書,深有心得。卒於家,年七十八。其子可立,登萬曆進士,為著名大臣;其孫羊一中,萬曆十二年(1585)舉人,工詩,著有《鐘山唱和集詩》;曾孫羊琦,順治九年(1652)進士,曆官直隸按察僉事、井陘(今河北井陘)兵備道,纂有《歸德府志》。縣人為紀念羊氏世代科第,先後為羊傑、羊可立建“喬梓聯輝坊”(在今縣城百貨倉庫門前),為羊傑、羊可立、羊琦建“三世科甲坊”(在縣城南門街)。

萬曆名臣——羊可立

羊可立(1536~1595),字子豫,號崧原。羊傑之子。可立自幼奇穎多才,有志好學,崇尚節操。隆慶四年(1570)中舉人,萬曆五年(1577)中進士。初授官山西安邑(今山西運城)縣令。蒞任後即深入鄉村,察訪土地不實、嚴重拖欠賦稅的成因,報請朝廷重新普查丈量田畝,逐戶核實賦稅數額,刻碑豎石公佈於眾,防止奸猾作弊。不到半年差賦得均,偷漏賦稅現象得以制止,僅用年餘,即將以往所欠賦稅全部繳納無遺。當時附近的夏縣也有欠賦之患,上臺因令可立赴夏縣負責丈量清欠,拖欠賦稅舊弊亦得盡除。朝廷嘉獎他治理有方,擢為雲南道監察禦史。在任上,同禦史李植、江東之彈劾張居正以私構陷遼王獄狀,萬曆帝遂命籍沒居正家,追奪其封誥贈諡。萬曆稱讚羊可立“摘發大奸,功著京堂”,禦書“盡忠言事”字軸賜之(《羊氏族譜·子豫公傳》)。萬曆十二年(1584)按察兩淮鹽政,制定《鹽法條例》,使鹽政事務有章可循。複不畏權勢,劾監生朱大英之行賄及吏部陸光祖之請托,朝貴無不憚之。擢尚寶寺卿,尋升太常卿,因彈劾無所畏懼,為權貴所忌恨,後因萬曆壽宮選址之爭,舉劾首輔申時行,觸帝之怒,被貶為大理評事。同官趙用賢、吳中行勸其求遠自全,遂出為天雄(今河北大名)府推官,再移瑞陽(今屬浙江)縣尉。在任多次乞請辭官歸裡,未得允准。萬曆二十三年(1595),詔起遼陽經略使,諭旨下達時,羊可立已臥病不起,未及赴任便溘然而逝。汝南人崇尚其忠鯁德行,祀入鄉賢祠。著有《濯纓亭集》、《晚香堂詩》、《中台三疏》、《筠州詩卷》、《瑞陽日記》、《羊氏家乘》等傳世(據《汝南縣誌》)。

抗清英雄——羊吉

羊吉(1591~1648),又名景佑,字子吉。原為明代武職官員,清軍入侵江南後,羊吉不堪民族壓迫,于順治四年(1647)起兵於縉雲,此後轉戰於棠溪、金竹等地,聲勢甚盛,成為浙中一支重要的抗清武裝。後清兵大舉進剿,義軍力戰失利,羊吉陣中遇害。

“在理教”教主——羊來如

羊來如(1621~1753),本名羊宰。民間宗教“無為教”分支“在理教”的創始人。

根據“在理教”內的傳說:羊來如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曾登崇禎癸未(1643)進士。入清後憾明朝敗亡,避世不仕,蓬頭赤足, 穿素服, 雲遊訪道,宣傳反清複明的思想。順治十年(1653)入薊州(今天津薊縣)歧山瀾水洞修道。康熙八年(1669)創立“在理教”。康熙四十年(1701)為尋找法業傳人, 遂下山傳道“度人”。歷經五載, 跋涉千里, 度八處, 點傳高來准等十五人。之後, 回洞不出, 親筆繕書理教大法, 至乾隆十八年(1753)完成。又招收十名坐山弟子。同年六月卒, 享年百三十二歲(《薊縣志·人物》)。卒後葬於歧山五仙洞東, 世稱“羊祖墓”。

“在理教”主張三教歸一,奉觀世音為“聖咒”,所誦經書有《白衣觀音神咒》等。所定教規有孝親、睦鄉、戒殺、戒貪、戒淫、戒妄等項,尤以戒煙為首務。

羊來如創教之初,“在理教”社會影響尚小,至乾隆三十年(1765)以後,其六傳弟子尹來鳳在天津梁家咀建立了“公所”,從此日見興盛,信徒遍及京津、滬蘇、冀魯、徽贛及東北、內蒙等地。羊來如也因創教之功,被教徒尊為“羊祖”(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在理教”條)。今薊縣黃崖關村尚存有清代所立《羊祖成道碑》。

教育名家——羊球

清初名儒羊球,字月生,號虛舟,江蘇靖江人。年甫弱冠,便名噪詞壇,縣試輒獲冠軍。所作詩文,流布郡中,有“洛陽紙貴”之譽。羊球生性孤傲不群,鄭山公任靖江知縣十三年,對其十分愛重,後鄭氏累擢至兵部尚書,而羊球絕不請托求進;同年孫岳頒官至吏部尚書,羊球雖與之相交甚厚,然亦無干謁謀祿之舉。當羊球進京謀食時,達官貴人多慕其名,競致招攬,而他也無意奔走逢迎。由於不肯依附權貴,故他鄉闈屢試不第,坎坷半生。友人朱溁有《送羊月生下第歸裡》之詩,深致惋惜之情:

一第君寧重,悲看世態分。但聞尊蔔式,誰解愧劉蕡。

樹暗瀛津路,山橫泰岱雲。天涯同失意,況複惜離群。

羊球直至暮年,始中康熙己卯(1675)鄉試。及授涇縣(今安徽涇縣西)教諭,年已七十。他在任四載,不顧年邁,朝夕勤奮課士,生員有資質俊秀而家室貧寒者,羊球每解薄俸,傾囊相助,使卒學業。他因病去官之日,踏雪阻道相送者幾千人。許多士子遙望羊球歸舟,悲慟出涕。

羊球歸裡後,家無儋石之儲,而時常吟詠于古梅樹間,詩興不為少衰。球卒年八十二。靖江知縣單疇書往吊其靈,感慨灑淚,道:“羊君死,吾無友矣!”其作有《醉花軒集》行世。

鹽場循吏——羊廷機

羊廷機,字心元,號菊隱。雍正甲辰(1724)舉人,揀發長蘆鹽區(駐天津),任越支場(今河北豐潤縣南越支鎮)鹽場大使。越支一帶民間風氣刁滑強悍,朝廷所征丁糧多拖欠不繳,應納鹽款也多虧缺,私煎私販食鹽之積弊更難以剔除,在長蘆中素稱難治之區。羊廷機到任後,向鹽民耐心開導,動之以情;又清除官府積弊,以為民表。鹽民在廷機的諄諭下,“輸將踴躍”,“陋弊悉捐,由是商灶樂業”(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十八)。

羊廷機“素有文譽”,他在繁劇的鹽場政務之中,不廢文事。其于越支設月課以集諸生,親為講解詩文,學子一經指畫,皆有文采可觀。後廷機以年邁辭官,歸裡而卒,年七十九歲。羊廷機長于詩詞,所著《菊隱吟鈔》頗具詩名。《中國叢書綜錄》中對是書予以著錄。

刊書名家——羊複禮

清代著名刊書家羊複禮,字敦叔,號辛楣。他自幼熟讀《昭明文選》,下筆文采斐然。同治六年(1867)中鄉試,入貲為刑部郎中,改官江蘇同知,提調書局,後以知府分發廣西,代理鎮安知府,“廉靜有為,循聲卓著”(民國《海寧州志稿》卷二十九)。旋補泗城知府,未及上任而病逝。

羊複禮性☆禁☆愛刊刻書籍,尤注重鄉邦文獻之搜集,嘗輯《海甯詩文叢鈔》,所收鄉賢遺作不下數十家。光緒十三年(1887)在廣東時,又輯刻《海昌六先生集》,分別匯錄明清海甯文人許令瑜的《容盫文鈔》、朱嘉征的《止谿詩文鈔》、陳確的《乾初先生詩文鈔》及陳枚、陳翼、陳克鬯三家軼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羊複禮還輯有《蠶桑摘要·圖說》、《海昌叢載》及《廣西通志輯要》等書。《蠶桑》一書有光緒年間刊本,為清代農學名著,《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著錄此編。

清末羊姓三畫家

清末江浙羊姓中,三位丹青才人流芳畫壇。

女畫家——羊文森:文森。吳門趙似雲之妻。工畫山水、人物,所作雄健無脂粉氣。與秀水鐘惠珠、元和陸蘭生等閨秀畫家齊名(見民國楊逸編《海上墨林》卷四)。道光、同治時女畫家陸畹蘭曾拜師文森,從其學畫。吳中閨閣,一時由羊氏管領風騷。

花鳥畫家羊毓金:毓金,字庚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太平軍入蘇城(時在1853年),毓金避兵滬上,寓居豫園。他工漢隸,善畫花鳥,並長於人物(見《寒松閣談藝瑣錄》及《海上墨林》卷三),為海上名畫師。

山水畫家——羊宗道:宗道,原名成材,又名登萊,字小峴。諸生,善山水(見李濬雲《清畫家詩史》庚上)。兼工詩,染絹既成,輒自題詩於畫端。著有《贊雪山房詩存》。《清畫家詩史》、《杭郡詩三輯》中均採錄其詩,今選錄《題畫》兩首:

嵐影鎖山腰,日暮雨初霽。

一溪新漲寒,小艇蕩煙際。

山明如洗淡如妝,謖謖松風水閣涼。

鉤上簾衣看山色,一溪紅樹正斜陽。

詩筆清麗,畫染詩境,詩展畫魂,相得而益彰。難怪時人覓得宗道自題詩畫,莫不“兩珍之”也。

見識決定寬度 品味決定高度

歡迎關注【新泰故事】

【新泰故事】主旨就是梳理、採擷歷史研究精髓 ,傳播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倘有轉載敬請注明。